夜宵 一个城市的深夜传奇

2018-09-10 07:22
美食 2018年5期
关键词:半空宵夜车夫

中国的城市大多“千人一面”,同样设计风格的高楼大厦,全国连锁的五星级酒店,以及连价格都相差无几的服装品牌,等等。白天的城市就像位位衣冠楚楚的金牌销售一般,让你分不清、道不明。唯有到了深夜,暂时放下工作的压力,褪去精致的妆容,走上街头巷角,吃上一顿夜宵之后,你方才辨清一个城市的滋味。

原来北京开着超跑的青年才俊也会扎堆在街边吃烤串;原来南京人的每个夏夜要吃掉20万斤小龙虾;原来,广州人吃起宵夜来可以一直聊到天明……当人们敞开心扉,三五成群地结伴去深夜大排档觅食的时候,人间的烟火气便在不知不觉中氤氲开来,缔造起一个又一个的深夜传奇……

中国夜宵前传

夜宵,也称宵夜,古时写作“消夜”,意为用吃吃喝喝消磨掉漫漫长夜。唐诗有言“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如今广东人仍保留了以“消夜”作动词的古代用法,而我国其他地区多把“消夜”作名詞用。

关于夜宵,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叫法。上海原来叫“夜点心”;汕头则一直叫“夜糜”,就是白粥,无论此前的食物多么惊艳,最后都要以一碗白粥收尾,大味无味,返璞归真;广州有个词叫“蒲天光”,就是玩到天亮,所以有夜宵店就直接取这个名。成都用“鬼饮食”形容夜宵,指从子夜到凌晨的吃喝。

夜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不过大规模的夜生活无从谈起,也只局限于达官显贵之间。到了宋朝,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市民社会渐渐形成,再加上统治者逐渐松弛了宵禁制度,允许夜市的发展,宵夜才发扬光大,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北宋的都城开封就是个不夜城。卷二中记载州桥夜市品种丰富:“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鲊脯、冻鱼头、姜豉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而且冬夏两季的宵夜不尽相同,夏季多冷饮甜品,冬季则荤食居多。

从清代开始,“消夜”一词有时又写为“夜消”,例如,吴敬梓《儒林外史》就有一句“三人点起灯来,打点夜消。”后来,“夜消”这个倒写也偶尔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由于消夜是深宵小吃,加上我国有些地方的小吃,又以“宵”为名(例如元宵及宵米),因此现代又产生了“宵夜”及“夜宵”两个称谓。

民国时宵禁制度终于被废止,夜宵的习惯便逐渐固定下来。民俗学家金受申老先生记载,上世纪初北京就有24小时营业的小饭馆了:“当时北京的夜宵并不仅限于大栅栏一处,王府井大街、西单牌楼、鲜鱼口、隆福寺街等都是灯火辉煌。人们来到夜市逛商店,看电影、戏剧,听曲艺,还有重要的一项是吃夜宵。卖夜宵的大部分是街头摊商,有一小部分坐商,也有担着担子叫卖的。北京风味夜宵以荤食为主。傍晚开始布置摊子,街灯和摊头电灯一亮,就开始营业。营业时间很长,最早也要过零时,晚的能到后半夜两三点钟……l956年夏天,最热的时候,北京剧场对面的馄饨、肉火烧摊子添加了冰镇鲜啤酒。”

改革开放以后,夜宵生活再次蓬勃起来。作家池莉记录了武汉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夜晚的狂欢:“吉庆街是夜的日子,亮起的是长明灯。没有日出日落,是不醉不罢休的宴席。人们都来聚会,没有奔离。说说唱唱的,笑笑闹闹的,不是舞台上的演员,是近在眼前的真实的人,一伸手,就摸得着。”

中国人的夜宵生活要的就是热热闹闹,觥筹交错

作家笔下的夜宵故事

中国人的夜宵和日本不同,中国人不会像日版的《深夜食堂》里那样,正襟危坐,食而不语。中国人的夜宵生活要的就是热热闹闹,觥筹交错,“老板,来十串腰子,一瓶啤酒!”殊不知《一千零一夜》般动人的人生故事,就是在夜宵大排档、小饭馆里流传开来的。

老舍《骆驼祥子》

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吃穿用度一切能省则省,然后像对待牲口一样的使用自己。因为过于苛待自己,他与其他车夫格格不入,时时处于一种或主动或被动的孤立状态。给曹先生拉包月的时候,在晚上祥子会把自己安置在一个小茶馆里,车夫聚集,喝酒吃烙饼,各种粗声大气宣泄情绪,然后一个老车夫倒在了地上。

老车夫儿子当了兵,一去不回,媳妇卷铺盖卷跑了,老车夫和小孙子相依为命,拉一整天车粒米未进,晕倒在了茶馆里。晕倒的那一刻,满屋车夫不约而同地心里说:“这就是咱们的榜样!到头发惨白了的时候,谁也有一个跟头摔死的行市!”

穷人爱穷人,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善意,抠搜到极致的祥子呆立半晌“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张佳玮的美食书《无非求碗热汤喝》中评价这段道“秋冬吃宵夜,气氛很重要。《骆驼祥子》里写北京小酒馆,外间黑夜北风凛冽,房里喝酒、吃烙饼,喧嚷,未了祥子给买了几个羊肉包,看得我垂涎。”他口中的气氛,应不止于声音情绪,也有种脉脉温情在,秋冬之夜,最暖人心。这样的羊肉包子,想必格外好吃吧。

汪曾祺《手把肉》

汪曾祺先生曾经津津乐道地在《手把肉》一篇中讲述过蒙古人的民俗故事——“蒙古人是非常好客的,有人一时兴起出门漫游或是长途跋涉去办什么事,只需要背一条羊腿在身上就好,日暮及昏,长河落日,找个蒙古包就可下马,自然有主人主妇出门迎接,解下羊腿交给主妇,主人已经安排杀羊。当晚就有新鲜的手把肉吃,酒足饭饱酣酣而睡,第二天起来,主妇含笑给他一条新的羊腿,继续背上出发。一路走过千万里,睡过无数个温暖的蒙古包,背上还是一条羊腿,只是不知道换了多少回。”

金启孮《北京郊区的满族》

金启孮先生在大作《北京郊区的满族》中,叙述了一个颇有深度的深夜食堂式故事。金先生幼年在北京满族聚居区长大,邻人有个叫常格的大哥,是个英姿飒爽,勤劳善良的人,金先生家搬入主城区后,他们多年未见。

当时民国时期,旗人地位一落三千丈,铁杆庄稼丢了不说,还因旗人身份而饱受歧视,生活困顿。一个隆冬深夜,少年金先生在灯下做数学题,感觉肚饿,窗外适时传来了“半空儿,多给”的叫卖声。半空是一种花生,籽粒小而干瘪,摇动花生能听到晃荡的声音,因此叫半空。梁实秋先生赞之日“炒焦了之后,其味特香,远在白胖的花生之上!”因为干瘪,所以小贩称完应得分量后往往会慷慨地多抓一把,是为“半空儿,多给”。卖半空的多为妇女或老者。

话不多说,食指大动的金先生拿着筐去买两个子儿的半空,却发现在北京冬夜里只穿一件夹袄,瑟瑟发抖的小贩似曾相识,定睛一看,却是常格。遇见故人倍加羞涩的常格在无奈说出家中苦难后飞快地跑开了,剩下怔怔的金先生母子二人提着一篮子半空,默默地站在冬夜的路灯下。

那是金先生这一生最后一次见到常格。

一个勤劳善良的正当年大小伙子,靠体力都无法养家,在冬夜穿得破破烂烂出门卖半空,那寥寥数百字中,有民族,有时代,有历史,那汪洋恣肆的宏大图景浓缩在如剪影般的冬夜一幕里。

网友身边的深夜故事

微博知名博主“假装在纽约”曾经在网络上征集中国版深夜食堂的故事,短短3天的时间就得到了超过2万条回复。现实生活中的深夜食堂故事,是什么样的?

网友

有个小星球哎

北京西城区有一家酒店,酒店巷子口有个沙县小吃。出差时候半夜会去点一碗小馄饨。一个深夜碰到一对情侣,女孩子哭到眼线都晕开,对着两人面前仅有的一碗炒面放声大哭,我只听清了一句:“我陪你走不下去了,这碗炒面是我最后的钱。”男生全程无言,但是等女孩子跑出门后,我看见男生手捂住了眼睛。

网友

老唐同学

记得那是初中的时候,某个星期六的晚上,八点,我在一家米粉摊子吃粉,店里的客人只有我一個,老板在盘算着一天的收入,煮粉阿姨在偷闲聊天,然后走进一个穿着西装套装的小姐姐,坐到了我对面,说“今天我失恋了,可以和你一起吃吗?”

网友

靖101

想起大学毕业最后一夜,跑去园西路吃饵丝,我知道这是我在这个城市吃的最后一碗饵丝,下次再见我便是个过客。老板是个阿姨,认得我,她说:“毕业了吧”,我点头。她笑着说:“吃了一年我的饵丝也没见你吃胖,最后一碗我得多给你下点饵丝。”没有一路顺风,没有前途似锦。

网友

小小钰呀

常去的龙虾馆,老板娘因为琐事跟老板理论,以为两人要吵起来,然后老板关了火,走到老板娘身边,一脸宠溺地说哪有你这样的老板娘呀,在店里跟老板吵架的,消消气。老板娘就笑了。后来跟老板熟了就说出这个事情开玩笑,老板羞涩地说年轻的时候很多比我优秀的追她,她不顾一切跟着我吃苦,我必须要对她好。

网友

苞米胡子努力中

几年前德国出差,跟旅居德国的李大哥开车去了一个小镇,在小镇上随便找了家中餐馆就餐。李哥意外地发现中餐馆老板娘竟然是他前女友。当年他跟女友一家人闹得很不愉快,但此度相逢已然是多年以后,大家恩怨早已远去,相视淡然而笑。看着女方一家其乐融融,李哥那晚喝了不少酒,似乎酒里都是故事。

猜你喜欢
半空宵夜车夫
春日田畈
晏子的车夫
夏天的水很淘气
晨钓
如豆
人力车夫
仲夏夜之梦
买宵夜
担心
买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