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对“旷古未有的变局”之下近代中国命运的思考

2018-09-10 13:13孟凡明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

孟凡明

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历史第41题是一道材料题,材料分别出自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和吕思勉的《中國通史》。郭著在全书开篇指出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面临的是“三千余年的大变局”,“中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强敌,处境大非昔比,不仅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神州,甚至存亡系于旦夕”。因为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中英冲突的后果则是“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樊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于是张惶失措,自处处人,两无是处,遂陷入悲运。”[1]吕著认为“世界是无一息不变的,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著,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设法应付”。在中西文明会通中,“中国虽然不断和外界接触,而其所受的外来的影响甚微。”只有欧洲的近代文明,才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彻底起一个变化”,于是“我们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2]

了解了文献出处,结合材料以及时代背景思考,这道题考查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拙文认为,立意要高远,从材料前后意思来看,是要学生回答“旷古未有的变局”之下近代中国命运这一大课题,体现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材料很明显分两层意思,一是论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二是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自强。下面分别论述。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曾经带给中国高度的文化自信,“但是由此而产生了光荣与骄傲,在她没有遇到可以与她相匹敌的对手之前,却也给她养成了一种盲目自大的优越感,以为其他一切民族及其文化都是低劣的。”[3]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理自上而下弥漫着清王朝。其实外国人也这么认为。“在中国人理想的世界秩序中,所有夷狄都受中华帝国的统治。只有中国,才是文明的真正代表。” [4]但是自从文艺复兴之后,中国就逐渐从世界之巅开始慢慢落后于西方。

倘若在一张欧洲地图上,以巴黎为中心,画一个方圆五百英里的圆圈,标出的区域,“把大约1640年以来现代‘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大都囊括在内了。世俗社会、现代自然科学、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国家、议会政治、民主思想、机械工业等等,不是发端于这个地区,就是首先在这里得到充分表现的。”[5]“商业帝国之竞争,首有葡萄牙、西班牙之相继称霸;其次有荷、法、英诸国之相竞,冲破西班牙之霸权。最后英、法竞争,英国获得成功,在新大陆与远东各方面,取得完全的领导地位。”[6]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推动生产力实现了一次飞跃式的发展。……这正是现代化的最基本的体现,也是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根基。”[7]以工业革命的威力极大地推动了英国以及西方的社会发展。

相反,江河日下的清王朝“进入19世纪的时候,六十年乾隆盛世已经过去了。与‘盛世相比,19世纪一开始就是暗淡无光的。……它们像天边的乌云一样涌来,预示了这一世纪的多难与动荡”[8]。导致多难与动荡的原因是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冲突。闭关锁国和固步自封是清王朝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十九世纪之前,中国和西方没有邦交。“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9]清圣祖康熙“在他御制的文集里,曾说西洋各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 [10]。果不其然,在道光时期,中西文明的冲突终于爆发。清政府昧于国际形势,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的专制主义等等弊端,导致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冲突中被彻底击败。

二、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自强

“中国100多年来的颠簸始自鸦片战争。”[11]“在欧洲扩张的过程中,……中国受到渗透并从属于西方的影响。”[12]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向中国人提出了两个十分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13] 。

鸦片战争之后,在五口通商地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东南沿海一些城市也开始畸形繁荣起来。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最早的产业工人开始出现,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变化。社会新思潮也开始出现,主张变法革新、强国御侮,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主张兴办洋务,“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外交、军事和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14]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以“求强”和“求富”为目的,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文化教育事业,在中国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然而这已是鸦片战争20年之后的事情了,“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15]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时光。

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空前的民族危机,1898年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演出——戊戌变法上演了。他们主张开制度局,设立议院;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富国养民;呼吁输入西方文明,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救亡图存的近代新文化;提出改科举,废八股,广设各类新式学堂;鼓吹改良社会风俗,树立新风尚,以适应社会变革和进步。[16]

百日维新仓促而凄婉落幕之后,继之而起的是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与18世纪末期的法国革命以及20世纪初期的俄国革命,并称为“世界历史上三次最具影响的革命”。“20世纪的中国革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狭义的算法,1911—1949年,长达38年”。[17]“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18]

然而民主共和名存实亡。国人渐渐认识到“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19]。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又是民主运动低谷时期的一次文化再动员,是启蒙与救亡的运动,坚定了人们对民主共和的信念。“这场以人的观念现代化为目标的运动,首次将现代的民主观念和科学意识加入中国文化之中,给封建思想文化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对人们破除封建思想束缚,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

中国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如高山滚石,不到目的不止。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的开始;……是人类历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21]“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前提。”[22]

通过上述重大历史事件梳理,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命运多舛,但是中国人民始终百折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最急剧变革的时期。

三、结语

近代以来,“外交无不失败,甲午前后,受创尤巨,谋国者莫不以谋国家自强为事,虽然不明标国家主义的政纲,但一切设施固从这条路上走。”[23]显然近代中国的家国情怀教育以内忧外患为背景,以革新自强为目的。

在如今的中学历史教育中,2014年开始的本世纪第二轮课程改革,其核心内容是核心素养问题,家国情怀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轮课程改革将“核心素养体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聚焦学生终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核心素养时代,历史价值观是教育目标的灵魂。家国情怀不仅是一种历史价值观,而且是一种最真挚的情感,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高考作为人才选拔性考试,一如既往地重视对学生情感和国际视野的考查。

拙文通过简要梳理近代以来的中西关系变局,在国际视野的背景下,考察学生对近代中国命运的思考,从而体现家国情怀。

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重視家国情怀教育。譬如美国,一味宣扬美国的进步。在教科书中可以忽视美国的种种罪恶和弊端,诸如侵略战争、种族歧视、环境问题等等。美国是怎么宣扬的呢?例如,教科书写道:“《美国的传统》使学生相信:‘美国的传统一直是强大的——足以迎接横在面前的任何挑战。《美国的冒险历程》也说:‘如果这些价值为大多数美国人所认同,那么,美国的发展将永无止境。”[24]作为一种历史价值观,美国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家国情怀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古今中外皆无例外。

【注释】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1页。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70页。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3页。

(美)魏斐德著,梅静译:《中华帝国的衰落》,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第110页。

(美)R.R.帕尔默著,何兆武等译:《现代世界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第145页。

周谷城:《世界通史》(第三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33页。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湖南:岳麓书社,2003年,第497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7页。

蒋廷黻著,沈渭滨导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页。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第471页。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59页。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7页。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23页。

蒋廷黻著,沈渭滨导读:《中国近代史》,第16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2页。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页。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第379页。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下册),第503页。

陈廷湘主编:《中国现代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67页。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609页。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31页。

(美)洛温著,马万利译:《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309—310页。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新历史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