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题需树立背景意识

2018-09-10 19:09张勇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逻辑课本背景

张勇

新主题、新材料的运用是当下高中历史试题的常态。所谓新主题,即试题切入点是课本没有的内容,有些甚至是跨学科的;新材料,即学生在课本、课堂和练习题中很少甚至从未接触过的材料。这种看似超出课本与课堂的状况,经常给学生造成课本无用的错觉和历史试题太难的困惑,导致学生把解题单纯地当作材料阅读,充斥了对试题个体化、孤立化的解析,缺乏学科性、规律性、规范化的思维过程与文字组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学生缺乏背景意识。

背景意识,即将问题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分析的意识,它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即教学内容是已经发生过的带有特定背景的事件。就解题而言,学生要树立两个基本的背景意识:知识背景与学科背景。知识背景,即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储备的史实性知识;学科背景,即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的历史学科分析问题的方法。前者是建立联系、解决问题的素材,后者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知识背景:“大背景”与“小背景”的有机统一

大背景,亦可称之为宏观背景,是课本为学生构筑的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它是由课本中同一时代背景下各领域的具体知识点共同构成。大背景具有规律性,其间的个体知识点具有时代性,状态相对稳定。小背景,即一个新主题的个性逻辑或一段新材料的独立逻辑,但都会依托一定的时代背景或一个具体的知识点。

在试题中,新材料直接呈现的逻辑是学生较为陌生的,致使学生过于专注其小背景而忽视了课本知识的大背景,容易受材料的字面意思影响做出错误的理解。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I卷第31题: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单纯地看题干文本,它确实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也能体现对西方的学习。然而,联系1990年前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正面临“计划”和“市场”的激烈争论,以及1992年最终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课本知识,显然,材料想表达的是中央从历史经验(罗斯福新政)和世界发展趋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的角度,为当时的争论寻找答案,力求突破传统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同样,Ⅱ卷的材料解析题,尽管是新主题,但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材料呈现的时代背景与课本知识的时代背景是重合的。因此,考生应该带着课本知识的大背景去阅读材料,防止只关注材料本身的小背景造成信息提取的偏差或是缺漏,导致在进一步分析时思路的局限。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I卷第45题,材料本身的具体背景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5年开展工资改革,考生对这些会议并不熟悉。但是,考生把它们放到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课本知识背景下去阅读,材料中一些模糊的信息就会变得清晰,材料的指向性也更明显。

当然,联系大背景不是机械地套用课本,还是要注意材料自身的逻辑。考生在阅读试题时,要通过试题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起定位大背景作用的信息,联系课本知识,把材料的具体逻辑放到宏观背景去理解,大小背景有机统一,做出全面准确的理解。

二、学科背景

所谓学科背景,即历史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教授给学生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

1. 用角度意识解读材料

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从多个角度讲解一个知识点,也会对教材文本进行多角度的归纳整理。这种多角度的分析整理可以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形成对知识系统深刻的理解,而非单纯的文本记忆。考试中,学生面对陌生的主题和材料,如果只是关注文字叙述本身,而非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材料,便无法全面地获取材料信息,也就无法辨别文本中的逻辑差异,要么出现信息提取的数量不足,要么是信息提取的意思重合。以2013年高考全国I卷第40题为例: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试题材料的具体角度,有些立足历史学科基本逻辑,即背景、过程、影响,有些则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更多的是新主题自身领域的逻辑结构。无论哪种方式,考生一定要有角度意识,辨明材料是如何呈现其信息的。虽然答案呈现的是材料“说什么”,但真正考察的是考生辨析材料“怎么说”的能力。

2. 用学科逻辑阐述问题

历史教学是把一个具体事件,即“是什么”放到特定背景下去分析它“为什么”发生,进而分析在特定背景下其相應的活动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和影响,即“会怎样”。因此,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便是我们阐述一个历史问题的基本逻辑。

例如常说的小论文题就是考察学生能否运用上述历史学科的基本逻辑,去完整地阐述一个问题。无论是提取材料信息予以说明,还是提炼观点开展论述,信息或观点都是“是什么”。接下来需要考生结合课本所学史实,先去分析“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信息或观点,即这个信息或观点的合理性。再分析这样的信息或观点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抑或是进行简单的评价、总结。以2017年高考全国I卷第42题为例: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同样,在41题(即2017年之前的40题)和选做题的问题设置中,提取材料信息、依据材料概括特点(是什么),分析背景、原因(为什么),总结影响、意义(会怎样)这些最多见的提问角度,都是对历史学科基本逻辑的拆解。它们与材料和考生答案一起,完成了对新主题从历史学科角度进行的完整阐述。因此考生在阅读材料、解读设问、组织答案的时候,立足学科逻辑,有助于了解材料的意图、提问的指向和文字的逻辑构架,避免思维混乱无序。

新主题、新材料虽有自己的个性逻辑,但是高考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其职能之一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再新的主题与材料从大方向上都不会偏离课本构筑的背景。同时,由于课本知识体系的庞大,具体概念内涵的丰富,给了命题者从不同角度选择切入点和材料的空间。当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学科思维掌握不足,必然会陷入个性化的无序解答。

猜你喜欢
逻辑课本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跟踪导练(一)5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