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表达理论下英汉反身代词照应关系研究

2018-09-10 04:58何乃平

何乃平

[摘 要] 动态意义理论下进行英语反身代词对比,运用话语表达理论(DRT)的动态语义方法对反身代词“自己”长距离照应关系进行研究,把传统模型论单句语义的静态研究扩展到句子序列,强调形式语义学不仅要研究语言形式与内在意义的联系,还要研究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如何去把握语言形式和内在意义的联系。

[关键词] 话语表达理论;自己;反身代词;长距离照应

[中图分类号]H313.1 [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的提出

话语表达理论是由Hans Kamp(1981)提出的一种动态语义理论(dynamic semantic theories)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形式的语义理论(即蒙太古语义学)的动态意义理论,DRT旨在对语义学、语用学领域中的照应和时态等问题进行统一的处理,根据每个句子成分对于整个话语意思的贡献来分析整个文本的含义。该理论主张是话语意义的累积,关注的是动态的话语累积对于受话者整个认知状态的分析。本文尝试对比英语反身代词,运用动态的话语表达理论研究“自己”在长距离约束情况下的照应关系。

二、话语表达理论下英语反身代词照应关系

英语反身代词如“himself”或“themselves”与汉语反身代词“他自己/她们自己”有类似的语法功能,具有以下特点[1](以下例句中“i”/“j”表示共指co-indexation, co-referential, *表示不合语法):

(1)英语反身代词在管辖语域内必须有先行语

Frank just left, but[you may call himi(* himselfi) later]

(2)英语反身代词必须被其先行语成分统制

a. Johni′s brother hates* himselfi

b. John′s brotheri hates himselfi

(3)英语反身代词只能在管辖语域里受约束

a. Johni thinks that[Paul hates himi(* himselfi)]

b. John thinks that[Paulj hates himselfj]

(4)英语反身代词不能有分指先行语

Johni spoke to Maryj about themi/ j(* themselvesi/ j)

DRT将反身代词纳入考虑范围,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在代词的照应句法解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们接下来研究汉语反身代词提供了理论支持,以下的句子是反身代词与非反身代词进行对比的例子:

例1:

(1)Jack found a snake near him.

(2) Jack found a snake near himself.

例1中,himself和him都有可能與句子的主语形成照应关系,这种复杂的照应情况已经超出DRT研究的范围,因此本文不作分析,只着眼于目前话语表达理论研究范围内:即简单句中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代词的照应问题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例1用DRS表示如下:

英语反身代词与先行词的照应发生在同一个句子结构中,这与汉语反身代词照应情况有很大差别。为了验证话语表达理论在处理照应问题上的优越性,本文将研究对象放在光杆反身代词“自己”上,因为“自己”涉及不到人称、数、性和格的区分问题,所以在这里不做详细论述。

三、话语表达理论下的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照应关系研究

语言学中较系统的关于反身代词“自己”照应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的乔姆斯基(Chomsky)在1981年提出了管辖与约束理论中的约束理论A原则引起很多语法学家和语用学家对反身代词“自己”的注意。汉语反身代词与先行词之间的照应关系可以跨句存在,根据约束理论A原则关于先行词与照应语照应管辖语域的阐述,很显然这种逾越管辖语域现象是无法用约束A原则进行解释的,这种情况就属于“长距离约束”。

话语表达理论运用话语表征结构(DRSs),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人们在交际时运用语言的心理和认知状态,因为DRT对语言进行处理时,不是直接的分析自然语言语句,而是首先分析自然语言的句法结构,并生成树形图,运用相应的词汇插入规则,然后按照一定的构造规则和构造算法生成话语表征结构(DRSs)。在语义模型中对DRSs进行解释,通过以动态的描述语言递增的过程,新引入的话语对象替代已有人称,不光语言的语义得到充分理解,听话人接纳语言的心理和认知过程也得到体现。

为了更精确的运用DRT解决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跨句照应问题,本文如下规定:选取的例句为简单句;把字句和被动句统一按照主动句处理;“NP+的”结构视为名词结构;借鉴陈琳琳的观点汉语中非疑问含义“谁”等同于英语中的不定代词“a man”(译为“人”);省略主语的句子,在做句法结构分析时,缺失的主语将补充完整;忽略句子中时间照应语的研究。

很容易的可以在模型M中证实例句2的话语表征结构(DRSs):运用嵌套函数f分别给x和y赋值,将x赋值给a,d (例句2中的第二小句[把他拨拉开]的主语被省略,事实上和第一小句的主语一致,都指向“主持人”,这里进行模型解释时暂不赋值),将y赋值给b,c,则在模型M中确认K1(第一小句及第二小句的话语表征结构DRSs);再运用嵌套函数f的扩展函数g将v=y,w=x,完成赋值,在模型M中确认K2(含有反身代词“自己”的最后一小句的DRS),该句子的DRS在模型中的解释确认任务完成了。

以例2为例,经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看出长距离约束时,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和先行词不出在一个句子结构内,属于跨句与先行词构成照应。但是句子中的候选先行词有两个,分别是“主持人”和“元豹”,究竟“自己”指的是哪一个先行词呢?话语表征结构逐次处理例2中的三个小句,小句和小句的语义不断传递,信息也形成叠加,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这样:首先分析第一小句,构造出DRSs1,然后随着第二小句的引入,将DRSs1中的信息累加到第二小句中,通过分析比较,构造出DRSs2,然后将第二小句的信息累加到第三小句的DRSs3中,而在DRSs3中,我们得到等式:自己=主持人。这样,DRS的比较形象的形式化分析,清楚的表明了长距离约束时,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和名词的照应关系,以及它是如何选择先行词的。

由此可见,运用话语表达理论处理汉语反身代词长距离照应问题的想法是可行的。

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具有可以跨越所辖语域与其先行词构成长距离照应关系的特点,它與先行词的照应关系一直以来是语言学界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当句子中出现多个名词短语可以充当反身代词的候选先行词时,“自己”与某个先行词构成照应关系或者与多个先行词构成照应关系的约束条件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手段也涉及句法、语义、语音、语用、认知等多种语言研究领域。从动态语义学角度运用话语表达理论对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与先行词之间的照应关系进行研究,并运用话语表现结构在模型中对跨句照应关系进行解释,对于国内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照应关系研究的争议形成定论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照应语反身代词的约束对比[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2):149-151+160.

[2]Kamp Hans, Uwe Reyle. From Discourse to Logic: Introduction to Model-Theoretic Semantics of Natural Language, Formal Logic an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M].Hollan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150-200.

[3]刘进礼.汉语反身代词长距离照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习,2007(1):25-30.

[4]胡建华.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8(3):33-40.

[5]周秀敏.词汇呈现有效性实证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14-117.

[6]张永怀,汪正平.也谈英语动作名词的动词性特征[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22-126.

[责任编辑]甄 欣

Abstract:The study aims at the dynamic anaphorical reference of reflexive pronouns "ziji"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scourse expression theory (DRT) method after being compared with English reflexive pronouns,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traditional model semantic study should not only stress the language forms and inner sense of contact problems, but also to grasp the language form and inner meaning of contact problems communication.

Key words:DRT(discourse expression theory);ziji;reflexive pronouns; long-distance bi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