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楠 刘汉东
摘 要:两岸评论员在口语面貌上有同有异,具体体现在语音、语调和重音等方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因素是重要因素。
关键词:两岸;口语;异同
1.语音
在两岸的语言交流中,语音上的差异是最容易被感知到的。为了便于分析,本论文中将语音的系统的研究分为两部分,即声母和韵母,并以《海峡两岸》中的两岸评论员的语料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两岸人在口语的语音表达上的不同。
一方面,台湾国语的部分声母发音位置偏前,比如声母zh、ch、sh的发音部位略微偏前,有些翘舌音已经完全发成了平舌音,将声母zh、ch、sh的发音变成了z、c、s,在2018年4月27日的那期《海峡两岸》节目中,台北特约评论员游梓翔对赖清德的台独行为发表了评论,他说:“如果你居然不知道,你这样子的行为会为两岸关系带来的后果,以及两岸各种可能的紧张和冲突都会发生,那你实在是太对不起台湾的人民了。”在这段语言中,评论员将“知道”中的“知”发音为平舌音“zi”,将“紧张”中的“张”发音发为平舌音“zang”。针对翘舌音和平舌音的问题上,学者曹逢甫提出“女性在翘舌音的保留上要好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趋向使用标准发音。”1此外,台湾人民在将声母r的音发为l音,比如在前面提到的预料当中的“如果”一词,评论员将“如”的发音变成了“lu”,还有“不然”中的“然”发音成lan,“残忍”中的“忍”发音成len等等;发音位置偏前的声母还有j、q、x,有的人将这些声母的发音发成了舌尖音z、c、s,比如“谢谢”发音发成了“sie”,“新鲜”的发音变成了“sin sian”。
另一方面,台湾国语中的韵母语音的发音存在着开口度偏小或者是舌位偏高的特征。最明显的要数韵母er的发音,台湾国语中的发音开口较小,舌位较高,比如在《海峡两岸》中,评论员在提到“九二共识”的时候,台北评论员对“二”的发音上就表现出韵母舌位偏高的现象;从《海峡两岸》中两岸评论员的口语表达中可以发现,两岸评论员的前鼻音和后鼻音发音有所不同,台湾评论员会将前鼻音韵母in、en、an等发成了后鼻音,从语料“赖清德好像觉得自己很神,在台湾讲几句话,好像觉得自己很勇敢,很厉害。”其中评论员将“勇敢”中的“敢”发音成了“gang”。由此可见,两岸评论员在部分声母和韵母的发音上存在差别。
2.语调
语调就是一个人说话时候的腔调,主要是通过声调的高低变化来实现,语调主要有升调、降调、降升调、升降调以及平调。一个人说话时加上语调才会明确地表达出自己话里的含义,语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会有所差别。普通话中的一些需要变调,轻声读的字,在台湾国语中会被拉长语调,或者是读出这个字本来的语调。在《海峡两岸》中,台湾评论员会将“厉害”中的“害”发音成原来的语调,即发出四声的音,而大陆的评论员在说“厉害”的时候,语调是由高到低的,“害”字的语调是轻声,这也造成了台湾与大陆评论员在这两个字的语速上有所差别,台湾评论员在说“厉害”的时候,将两个字都当成重点,每个字的音长相同,语速较慢,而大陆评论员在说“厉害”的时候,“厉”字的音長相对较长,“害”字的音长较短,语速较快。在“为什么”的语调上,两岸评论员也有所区别,台湾评论员在“么”上发音为“mo”,声调为二声,而大陆评论员在“么”上的发音也为“mo”,但声调是轻声。在有些需要变调的字上,比如“一”,台湾评论员没有变调,“一”的声调为一声,但在句子中的音调有变化,比如在语料“可是一件很明白的事情是,整个趋势上是越来越失去民心。”在这个句子中“一”的声调应该由一声变为二声,语调应为升调,而台湾评论员在口语表达中将“一”的声调还是读为一声,语调是平调。其中“事情”这两个字的语调也有所不同,台湾评论员的口语中将“情”表达为原来的声调,即阳平声调,而大陆评论员在说“事情”的时候,“情”的发音为轻声。
3.重音
重音一般是指词、词组或者句子中重读的音,具有强调的意味。从词上来看,台湾国语中部分词汇的重音位置与普通话中的重音位置有所区别。比如在《海峡两岸》中,2018年4月25日的节目里,台湾评论员有这样一句评论,他说:“台湾的大部分民众对大陆的现代化,整个建设,了解的并不全面,而且是比较片面的。”其中的“片面”一词,台湾评论员的重音放在了“面”上,大陆评论员则是将重音放在了“片”上,虽然重音的位置不同,但整体表达出来的含义是一样的,不影响两岸人民对这个词的理解。除此以外,还有许多词的重音位置有所差别,比如“谢谢”,普通话中将重音放在第一个“谢”字上,而台湾国语中将两个字都重读了。在句子当中,两岸评论员对重音词汇的表达也有一定区别,比如“从硬件和软件上来说,都跟解放军差别那么大的情形下。”中,台湾评论员将句子的重音放在了“差别”两个字上,句子重点突出强调了差别,意在指出台军和解放军之间军队实力的不同。而大陆评论员在这句话的表达中这强调了“那么大”,重音放在了这三个字上,可以看出两岸评论员说话时的逻辑重音表现不一致。由此可见,两岸评论员在口语的重音表达上存在一定差别。
在1945年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时,由于受了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所以那时台湾人几乎没有会讲国语的,受过教育的能讲日语,从明朝以来,大批福建人移民台湾。他们讲闽南话。如今,台湾最多的是闽南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闽南话成了台湾最主要的方言,称为“台语”或者“台湾话”。
1949年国民党迁台时带去了几百万大陆人,这些大陆人及其后裔就成为了今天台湾的“外省人”,而台湾本地人(他们多是几个世纪以来福建移民的后裔)则被称为“本省人”。“外省人”多居住在台湾岛北部(北台湾)尤其是台北,而南台湾则以“本省人”居多。前面已经说了,当今台湾几乎人人都会讲国语,但南台湾的本土情结很重,所以南台湾的人对国语比较排斥,在南台湾国语的使用频率低于北台湾。
参考文献
[1]曹逢甫.台式日语与台湾国语——百年来在台湾发生的两个语言接触实例[M].汉学研究,2000(18):282.
[2]语料来自《海峡两岸》2018年4月27日节目。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