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视角下对军民融合的几点认识

2018-09-10 17:57赵文韬
中国军转民 2018年5期
关键词:军民战争民众

赵文韬

习主席指出,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当前,针对如何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军地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理论探索,各行各业和不同领域也进行了有关具体实践,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路上不断向前。但是,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有必要在社会发展视角下深化对军民融合的认识。

一、人的解放是军民融合产生的逻辑起点

军事活动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动态体现,军民融合也不例外。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军民融合有其漫长的历史渊源,是必然产生的社会过程和社会现象。富勒在其《战争指导》一书评价克劳塞维茨时指出:“他是第一个把战争看成属于‘社会生活领域的人。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至今为数不多。”我们知道,克劳塞维茨是西方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之所以会把战争看成属于“社会生活领域”,与他长达20年参加拿破仑战争的亲身经历有着密切关系。拿破仑战争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战争的延续,其思想根源是欧洲的启蒙运动——发生在17至18世纪的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提出了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试图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以政治自由对抗君主专制,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权威,倡导“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可以说,启蒙思想对于“人”的解放是人类历史上“军队”与“民众”实现融合的逻辑起点。在此之前,统治者或临时雇佣武装进行战争,或者长期豢养常备雇佣军进行战争。民众只是被统治和奴役的对象,自身也毫无民族和国家意识,认为战争只是“国王的事”。

启蒙运动后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彻底颠覆了“王朝战争”的战争性质,国家不再是国王一人的,而是全体民众自己的,战争不再是国王之间的战争,而是全体民众的事,普遍义务兵役制取代常备雇佣兵制,服兵役成为全体公民的义务。新的社会关系和全新成分的革命军队,预示着民众与军队、战争以及各种军事实践活动逐渐开始融合,战争在一定意义上进入“社会生活领域”。

二、民众战争为军民融合进一步开辟空间

拿破仑战争促使王朝战争转向民众战争,战争性质的改变为军民融合开辟了空间。思想领域内“人”的解放,才能为社会范围内“军”与“民”的融合创造条件。当民众参与战争不再是为了“君主”或“上帝”,而是为了自身利益主动参与,军民相互融合才有了生长的社会土壤。民众战争展现了巨大的时代威力,促使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着手进行军事改革,即便如普鲁士这样的封建王国,也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打造一支国民军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民众战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发展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密切了军民之间的联系,为军民互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有其深刻的时代内涵。恩格斯评价拿破仑战争不朽的功绩时指出:“他(拿破仑)发现了战争和战略上唯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而这样广大的武装群众出现只是由于革命才成为可能”。所以,资产阶级进步力量的社会革命使广大的武装群众出现,是民众战争得以走上历史舞台的前提条件。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同样产生类似的社会变革,晚清戊戌变法失败后,由于政治革新的幻灭,知识份子开始采取思想救国的路子,如梁启超受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影响,形成了“国家”与“国民”的观念,就是当时比較鲜明的代表。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现状以及中国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的先天特性,最终由无产阶级担负了这一历史重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近代中国的社会革命靠人民战争取得胜利,人民战争的本质即是“战争为了人民,战争依靠人民,胜利果实属于人民”,不仅激发了雄厚的战争伟力,更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在驱动。

三、战争发展不断推动军民融合的时代进程

战争在破坏、分裂、瓦解社会的同时也重建、发展、塑造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在战争与社会长期发展的关系中,军民之间的逐步融合是一条清晰的脉络。普遍义务兵役制让军队最大限度的吸纳民众,民族国家战争激发了民众参战与作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武器装备的杀伤能力,另一方面也逐步简化了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经过简单训练就能够进行战斗,军队的体制编制也因此日趋复杂和庞大。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惨烈程度不断提高,兵员和资源的消耗日益倍增,必然要求强大的经济动员力和社会组织力为战争提供保障。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发展为动员各参战国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进行较量的总体战争,其影响深入到整个社会体系,裹挟每个社会成员,军与民之间已经没有界限,全社会无条件的为战争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核武器”使战争暴力性达到一个顶点,因此战后不管多大规模的战争,该“终极武器”再未被使用。国际局势由美苏相互制衡而形成“冷战”形式的恐怖和平,但科技的发展依然酝酿着新军事革命,悄然改变着战争形态。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颠覆了多数人对战争的认知,信息化战争以其华丽的身姿展现于人类社会舞台。然而在作战之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战争的全天候报道,更加密切了战争与社会的关系。美国的军政高层与普通群众同时从CNN获得战争有关消息,社会舆论及时对战争状况作出反应并形成大范围的影响。到目前互联网时代,小规模的军事冲突都可以瞬间引发国际舆论,甚至网络、媒体也成为特殊的作战领域,战争属于“社会生活领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由此可见,当代战争不管规模大小,都会对国际社会体系产生影响,其引发的连带效应或附带损害甚至都大于战争本身的实质伤害,这种战争的时代特性决定了军民融合发展不仅要在军事、经济、科技领域着力,更要在社会、媒体、新闻、文化、思想等领域布局。

四、军民融合奠定了国防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基础

军民融合不仅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应对战争威胁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方式。以互联网的发展为例,其前身阿帕(ARPA)网,是在美国军方的主导下进行建设的,最终成为改变人类社会的划时代技术。在世界主要国家,很多国防科技、国防工业转为民用;也有很多的民间公司和组织不同程度的参与军事领域活动。军民相互促进发展已经成为常态现象,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民众生产生活,取得了积极效益。简单梳理一下二战前后军民之间互动关系,战争时期基本是单向的民向军的动员,人力、资源、科技都转化为战争能力;战后主要是军向民的转化,军队人员转为地方人员,军事科技服务民用领域。真正意义上军民融合阶段,在国际上习惯称为“军民一体化”,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OTA)对此做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即军民融合就是为满足国防和民用两种需要,逐步采用共同的技术、工艺、人才、设备、材料的过程。这一定义在较大范围内得到认可,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其忽视了制度层面和其他领域的融合。然而,经济基础最终会决定上层建筑,军民融合在工业、科技、生产等经济领域逐步成熟,必然也会在政治、文化、制度及社会各个方面展现作用,最终奠定国防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基础。

五、军民融合塑造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社会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决定战争致胜的因素也日趋多样复杂,单纯作战行动取胜也未必决定战争的最终胜利。新闻战、舆论战、法律战等软性作战模式也发挥出不可小觑的威力;贸易战、金融战、生态战等“超限战”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思维;网络空间、心理空间、认知空间等也不断扩大军事斗争的领域。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打赢了几场局部战争的美国,也提出“混合战争”概念,认为战争形态从传统的“大规模正规战争”或“小规模非正规战争”向界限更加模糊、作战样式更为融合的形态发展,其表现形态复杂、作战行动模糊,需要统筹国家战略资源和手段,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应对。混合战争是美国从战争实践中得出的认识,但是面对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的“混合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依然手足无措。可见,战争已经不是仅限于军事领域,而是涉及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从单纯军事能力较量或战争潜力动员能力较量,发展到全社会领域的混合(综合)较量。

战争行动之外,抗震救灾、反恐维稳以及应对重大民社情等行动也需要军地联合才能有效开展,这一方面要求军队要具备完成非战争行动的能力,也要求地方政府群众和其他社会力量与军队之间的密切配合乃至融合。社会的运行发展,必须以安全稳定为前提,社会自身必须具备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安全威胁的能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则是塑造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社会体系的必由之路。

六、军民融合型社会将是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层次

军民深度融合的理想状态,不仅是科技发展、资源分配以及产业布局能够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领域共同产生积极成效,而且要在应对战争为主的多种安全威胁时,社会体系能够自然顺畅的将各种资源转化为军事实力的同时,其自身也能够最大程度应对威胁,保持自身稳定。因此,军民融合在国防和经济之外,还应从社会构建角度走出一条路子。在针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时,党和国家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两型社会”的理念。毫无疑问,这是针对经济发展问题在社会构建领域谋求对策措施。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我们既然在“发展”问题上可以确立“两型社会”的理念,而“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在守卫和平、确保国家安全方面是否更应该提出一种“军民融合型社会”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军民融合型社会”可能将是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深度发展的新層次。

所谓社会,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们的共同体。军民融合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关乎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对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产生相关影响,形成具有其特色的社会基础。而建立在这种社会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则构成了处于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独具军民融合特质的社会。军民融合型社会可以提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层次,促进形成与军民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以取得良好的军事效益和经济社会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要论述摘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

[2]郭中侯.军民融合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

[3]柯春桥.世界军事简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

[4]程旭辉.党员领导干部十五堂社会学课.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5]汉斯·约阿斯.战争与社会思想:霍布斯以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J.F.C富勒.战争指导.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军民战争民众
韩美联合军演遭民众抗议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象牙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圣诞礼物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