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

2018-09-10 07:26柳国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精准扶贫培育

柳国华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它为精准扶贫提供了人才支撑。在分析精准扶贫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困境后,提出了通过培育对象精准化、培育资金筹措精准化、培养制度精准化、培育管理方法精准化等途径来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精准扶贫;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S-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5-112-04

2012年中央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各级政府多措并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谁来务农”“科技兴农”等问题正在逐步破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目标。当前我国精准扶贫进入关键期,新时代下如何以精准扶贫为目标,精准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造就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队伍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贫困农民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贫困农民无法顺利拔穷根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失现代农业所必备的素养及技术能力。其摘贫帽的重点在于接受职业教育与帮扶,引导其有目标的开展生产。通过职业教育,我们可以把大部分贫困农民转换为职业农民,引领其通过职业教育学到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理念,通过理念的变革,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能,辅之以精准化的政策,把一部分贫困地区打造成为特色农业示范区。与此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对推动精准扶贫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也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调查、造册、培育、管理、确认,“与精准扶贫的四大环节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及精准考核,息息相关,十分相似。这个优势为贫困农民精准脱贫的推进提供了便利。”[2]因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可以引领贫困人口有能力发展生产,有利于精准扶贫的目标顺畅的达成。

2.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既有的“三农”政策已成体系,这为农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在破解三农问题进程中,鲜明的提出了我国各地情况各不相同,应依地施策,引领农业走独居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同时契合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倒逼农业向现代化演进,而这一重要过程,人才成为最关键的一环,它需要现代农业技术作为农业升级的有力支撑,各地通过职业农民的实训,培育适合农业现代化的高素质生产及管理人才,成为农业现代化实现的主力军。

3.示范带动作用

因为城乡收入的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不少贫困地区出现老龄化严重、人口日益空心化的问题,导致土地撂荒,资源无法正常利用。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可以熟稔的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具有现代农民的特质,同时对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规划及经营管理能力,它的来源多样化:既有投身农村的大学生、农民企业家、返乡的农民工,也包含了农民中的技术达人、村民致富的领路人(村干部)等。贫困人口常常因自身的主客观因素,譬如文化程度不高、自我要求较低、管理经营能力欠缺、学习能力不佳等困难,成为精准扶贫的“拦路虎”,而新型职业农民能发挥农业技术员、致富带头人以及种养能手等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产业带动等手段撬动盘活当地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带动本村的产业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脱贫增收。[3]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审視

1.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新型职业农民是迎合现代农业发展而出现的新社会群体,他们对农业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程度。当前,大部分农民参与意识不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方面,农民受到传统务农观念的路径依赖。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农业苦、累、差,开展农业生产只能满足基本生活之需,难以让他们去掉穷根。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地方从事农业生产仍存在"老人化、兼业化、文化素质低"等现象,加之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依赖思想依旧,他们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培训不积极,导致自身技能提升跟不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脱贫有困难。

2.资金投入较为匮乏

我国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然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17年1月农业部发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至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总数要达到2000万人。为实现农业部规制这一宏伟目标,丰裕的资金成为了最可靠的物质后盾。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培育资金的投入,健全了经费投入制度。譬如2017年为确保完成100万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中央财政投入了15亿元。贫困人口的经济底子薄,政府在精准扶贫的进程中必须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抓手,做好相关资金的支持,引导他们积极的参加培训,提升技术,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提升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当然,政府的财力有限,所要开展的民生工程还很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还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如科研机构、涉农企业、教育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公益组织等因为资金的困囿,制约了他们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同时,我国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法律尚属空白地带,没有配套的、专门性的《新型职业培训法》,在其他法律中相关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保障也寥若晨星,法律保障还远远不够。

3.制度机制尚需进一步的完善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要受到内外因素的牵制,其培育的制度机制不完备是制约贫困人口拔穷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观念守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引导农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利器。受农业地位不高及培育制度不健全的制约,我国现行的培训尚未精准对准贫困人口的需要,强化了技能的实训,没有引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革,譬如终身学习、人文关怀等理念尚未深度的嵌入学习之中,导致培育效果大打折扣,培育的长效性受到影响。二是,内容更新慢。农业科技日新月异,但培训有时却原地踏步,这导致其与科技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步调不一致,培育内容与所需内容严重背离,导致了参训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下降;三是,方法呆板。在培训进程中,培训机构常常重理论传授,而实践被旁置,实践是最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农业技能,才能实现他们真正脱贫,而“忽略贫困农民的复杂性、个体性和差异性,使他们陷入被动接受的尴尬境地。”[4]同时,实训后跟踪培训制度也有待完善,反馈机制不健全,这些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不高,发挥的作用有限。

4.培育的管理方法尚需改进

至2014年底,我国仍然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2.8万个贫困村、7017万贫困人口。[5]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仍任重而道远,如何做好精准的制度设计,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贫困人口的农业技能与思想转换,提升农业的生产效能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中心任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是一个部门的单兵作战,是多个部门协同参与,又要相互协力合作的过程,亟需构建“一元主导,多元参与”的新型培训机制。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政府主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参与,各自为政,在培训内容、资金、项目、师资、信息等尚未实现有效的整合。同时,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的关键一环。现代信息网络为构建协同、高效、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提供了契机,但现实是这种高效、便捷的手段尚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实施。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行性路径

贫困人口要脱贫,要实现精准扶贫,人才是第一资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有所作为,其路径如下:

1.培育对象的精准化:科学遴选,激发农民生产动力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的核心要义是破解“谁来务农”与“高效务农”的问题,这也是贫困人口增收与拔掉穷根的重要途径。对于贫困人口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我们应当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通过一系列调研论证,精选一些素质较高且喜爱农业的新型技术人才,引领他们顺畅实现“身份定位”向“职业定位”变换,激活其参与农业生产、发展先进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一是对贫困户中年富力强、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农”。对他们这部分人,各级政府要多精准的提供各项惠农、富农的优惠政策,多提供致富的路子,激活他们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同时对他们感兴趣的培训内容,有潜力的项目,精准培训,可以采取送教入戶,送教到田间地头等方式,提升他们的农业生成能力。二是对在城市务工但热心回家创业的贫困人口,尤其是新时代农民工。对于这一类型对象的培育,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应提供创业的资金、富农项目、创业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有计划地将他们培育成为新型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创办人,带领和带动经济薄弱地区和贫困农户的经济发展。”[6]

2.培育资金筹措的精准化: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资金需求

充裕的资金是各级培育机构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最可靠的保障,也是培育质量提升的基础。一是政府作为资金提供的主体责无旁贷。政府做好财政预算,设立专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同时,引领涉农企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主动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资,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同体,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二是完善资金使用的法律法规。我国要立足国情,镜鉴西方发达国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前沿做法,制定契合中国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法》,辅之以配套的行政法规,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来源法律化、制度化,引导投资主体多样化,形成常态化的投入机制。譬如美国《新农业法草案》中明确规定给予农民补贴,防范与化解自然与市场的不确定风险,让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受惠,同时增加农业专项贷款,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需求。[7]

3.培养制度精准化:构建完善的培训制度及跟踪制度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具体情况不一,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制度应当因地制宜,体现本土化与实用性,以实现贫困人口的需要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契合。一是制定分类甄别,分类施策制度。依据新型职业农民必备素质的各项要求,依据贫困人口的个人现状,开展精准的分析:如个人的爱好、个人的特长、有潜力的农业项目等,为每个参训的贫困人口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服务,保证每个参训的贫困人口都能学到一技之长,提升个人脱贫致富的能力。同时,培训机构对培训内容要强化拓展性,如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强化贫困人口的思想引领,扶贫更要扶智,引领他们树立“终身学技”的理念,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把他们打造为新时代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培训制度的全覆盖,凸显实践环节。对于贫困人口的培训,有潜能的人口就要开展全员培训,让他们以技术提升为依托,自己主动脱贫。注重实践,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既强化理论的讲授,又加强实践环节,现场技术指导。加强后续的实践训练,实践反馈,形成长效化的实践反馈机制。

4.培育管理方法精准化:坚持政府主导,搭建现代信息管理平台

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力保障,我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中必须遵循现代管理理念,把最先进的适合农业发展的高科技引入培育课程中,以顺应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不可或缺,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依据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设置功能完备、服务贴心的网络平台。一是依托网络,构建多个涉农部门与机构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依托网络新媒体,让各种涉农部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机构都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之中,实现培训内容、资金、项目、师资、信息等要素的有效整合,推动信息与资源共享,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二是大力培育信息化的管理人才。依据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政府及各级培训机构,要强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既要具有现代化的农业技能,又要具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能力,唯有这样才能精准把脉贫困人口的培训需求,才能够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EB/OL].http://sh.people.com.cn/GB/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2]何超群,吴锦程.精准扶贫战略下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66.

[3]蔡永林,戴宇婷.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以柳州市R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8(1):11.

[4]董香君.基于精准扶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10):65.

[5]汪三贵,刘未.“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40-43.

[6]柏广才,王跃平,杨正香.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J].江苏农村经济,2016(11):28.

[7]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67.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which provides the talent support for it. After analyzing the dilemma faced by this policy, this paper proposes "four-precision"cultivation path to train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which are respectively the precision of the object of cultivation, the precision of the fund raising, the precision of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precision of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method.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Cultivate;Path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精准扶贫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