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2018-09-10 01:57李瑞品
度假旅游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积极影响

李瑞品

摘要:目前,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是一种不被看好的现象,大家都认为这种趋势给传统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消极影响,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讨论的,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同时也具有负面的,然而在商品经济还很落后的民族地区,其积极影响还是大于消极影响的。

关键词:民族旅游商品化;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3-0040-03

引言:目前,对于旅游业对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一观点,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其都认为旅游业导致了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从而导致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样对发展是没有好处的。那么究竟要怎样看待和评价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到了旅游行业,更是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计划,所以,这个问题充满了现实性的意义。

1.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的利弊

旅游导致了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这就意味着旅游的本质发生了改变,而且时刻收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这种可以在旅游过程中贩卖的东西,都被表上了价格,在市场里流动,因此,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发生了变质,这样对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在最开始的时候,笔者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随着深入的调查发现,如果仅仅把民族文化的商品化看成是一种消极影响,有些过于随意了。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文化重视程度具有不同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人群。然而,什么类型的关系是允许的?什么類型的关系是不允许的?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结果,商品不单单是一种纯物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人们购买商品时,商品所发挥的,不仅仅只是使用功能,更是人们接受这种文化的体现。

同样,当人们创造出一种产品时,如果产品实现了其存在价值,其实通过这种现象看本质,也可以说他们通过创造的产品传递了一种文化。所以,仅仅看到民族文化的商品化的不利影响是过于肤浅的。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民族文化商品化给我们国家所带来的到底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其不仅可以延续传统民族文化,而且可以激发传统民族文化发生变化。

曾经有学者对巴厘岛旅游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旅游业持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文化复兴,人们的传统、文化等都得到了人民的认同,从而也使得当地的文化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亚当斯在《旅游和尼泊尔夏尔巴人:相互关系的重建》一文中指出: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了当地居民的相互合作关系以及当地居民的薪酬劳动关系,通过旅游行业,资本主义逐渐渗透进来,但是当地居民没有向其所屈服,而是采用了一种新的对抗模式,巧妙进行应对。而且,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地区,人们对其的看法也是有所不同的。一般国家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发展,部分的民族文化也就会随着旅游的发展而发展,但如果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涉及了部分地区的宗教信仰,可能就会引起不同的纷争,毕竟不同的人就不同的看法,所以可能会导致种群分化现象,这就很难评论旅游致使的商品化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就像经济全球化一样,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与弊并存,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我们如何看待,而是如何处理和面对,以达到旅游开发成本的极小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正面影响

2.1树立现代商品经济意识,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

目前,世界面临着全球化的影响及中西文化潮流的碰撞,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正面临这许多问题,例如变异、灭绝等,于是,拯救和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一项非常紧急的事情。然而,仅仅在濒临灭绝时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防患于未然。其实,传统的文化并不就是优秀的文化,由于其流传时间较久,所以其本身就有很多不足之处,并不能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很多传统文化不具有商业性和经济性的特点,所以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例如,我国南方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其认为商品交换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然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这些少数民族还是不能接受。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重点是要学习先进的文化,致力于运用先进的理念,使得传统的民族文化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使得其现代价值逐步提升。

现代商业经济是主观的,能够选择、改造、适应和融合传统文化,以旅游业作为现代市场机制,并注入传统文化当中,使得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这样,不仅能改善某些落后的现状,更是解决了很多地区的封闭状态,使得很多少数民族都具有了市场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了本土的经济发展,带领了本土的经济走上现代化。例如,云南旅游胜地大理,旅游文化的商业化,不仅使白族文化得到了保护,更是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得传统的白族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民族文化良性变迁

根据我国的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实施,这就意味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过程。在这种形势之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将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要绝对支持现代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坚持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来实现这种现代文化,而且也不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把这种传统的文化看成是落后的陈旧事物,那么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就毫无意义了。郑晓云先生经过多年的实地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传统并不是与现代性相反的事物,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与现代文化互相协调,而且还可以通过重构传统文化来实现现代文化。因此,要理性地对待民族文化,而不是进行简单否认和抛弃,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对社会融合水平也有总体提高。

我们如何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健康变革?民族自信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民族自信心组成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其立足于对民族文化特征的肯定评价。这种自信心,不同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也有所不同。不管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要秉持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念,只有这样,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才有了自信,形成自我评价的因素有很多,而最常见的一种,便是来自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才大大增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流行外来文化排斥,而且赋予了其愚昧、落后、迷信的色彩。但是在多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的重心也放到了发展上,从而导致一些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又重新被挖掘出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并在几年后的劝说之后的所有者,因为经济以国家的方式,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致使民族文化也以新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从此,民族文化不再被视为是落后、迷信的东西,而是被看作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本土文化的象征。

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地区原有的一些已经被遗忘的传统文化及风俗,又被人们重新挖掘出来,不仅如此,传统的工艺也得到了继承,而且因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发展,除此之外,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美食等,也都纷纷被人们重新继承发展,而且,长期损坏、濒临毁灭的历史建筑物等,也都被重新修葺。通过再现这些民族文化,不仅展示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增强了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塑造了良好的形象。此外,也使得外来的旅游者对本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早些年濒临灭绝的本土文化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总而言之,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促进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提高了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推动着民族文化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2.3加速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进程

现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全球化的浪潮中,传统的文化的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但是存在一大部分人,认为国家的全球化一定会影响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这就显得太过于片面话了。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所造成的影响都是双面性的,各个民族不仅能学习到外来文化,更是将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了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被世界化的程度越高,則说明这个民族文化被世人了解得也就越多,对于民族的发展就越有利,这就意味着民族文化将会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对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带来的影响,各族人士都在绞尽脑汁地想解决方法,争取使得本民族文化能跟上全球化的步伐。然而,民族旅游,正是传播本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不需要传播媒介,从而大大加快了文化之间的相互流动。

其实,许多民族都将本土的传统文化融入一些产品当中,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购买这些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产品时,这也就意味着游客买走的不仅只是一个纪念品,更是一个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这也就使得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大大扩大,而且还凸显出了新的价值,更有甚者,一些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也因此而获得了重生。

3 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负面影响

现在许多民族的旅游文化,都体现在了商品生产上,凡是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其就带上了价值衡量的色彩。在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3.1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表述失真

为满足一些国家和地区旅游者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在示范过程中表现扭曲、表述失真。有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并不是从民族特有风格及审美的角度去展现,而是故意利用其落后、迷信的一面去取悦游客,这样的做法真的是百害无益的,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从本质上说,这也是对旅游者的一种不尊重,对本土文化的一种羞辱。

3.2文化底蕴不足及文化再现偏颇

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民族旅游在旅游业迅猛发展,于是模仿民族文化成为了一种投资趋势,更是在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建设的浪潮。但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想要模仿,真是难于登天,于是在模拟民族文化的建设当中,常常由于不能深刻理解当地民族文化而导致生拉硬套,使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失去了其本质,这也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亵渎。

3.3破坏性、掠夺性的过度开发

民族文化是一个深层次的东西,不是任何东西都能进行模仿的,或许民族文化的显在文化能够被模仿,比如房屋、建筑、文字、工具等,但是其内在的东西,想要模仿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文化、风俗等。对于这些不能模仿的方面,如果仅仅是为了利润而一味模仿,这将给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影响,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民族文化肤浅化、庸俗化。因此,对于旅游市场来说,民族文化并不都是适合开发的,那些具有神圣精神和象征意义的文化,还有宗教文化,都不适合用于文化的商品化。然而对于那些可以开发的显在文化,也不能一味的过度开发,在保证其真实性的同时,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促进其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或者用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理论来说,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既有积极促进的一面,也有消极阻碍的一面。但是,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再生产的双重效应并不是在文化商品生产任何阶段都是完全一致的。考察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效应不应该对之作静止、抽象、单一的理解、而应该将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过程理解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作历史性的考察。目前,在我国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落后,特别是有些民族的基本文化倾向或其核心的文化价值观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甚至是相互抵触的,在这些民族中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政府工作中的一道难题。因此,鉴于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再生产的影响,我们应看到其消极影响的有限性,肯定其积极正面影响占主导地位,否则,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妨碍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5).

[2] 宗晓莲.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1(3).

[3] 郑晓云.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一个西双版纳村寨的人类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7(5).

[4] 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J].旅游学刊,2002(1).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积极影响
怎样在幼师音乐课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浅谈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英美原声电影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