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课程工程教育目标教学模式的建构

2018-09-10 19:18邵慧吴东升陈杰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

邵慧 吴东升 陈杰

摘 要:建构智能电视课程工程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模式根据工程教育目标,确立智能电视教学课程目标、实践目标和评价目标;根据学科特点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满足工程认证标准要求的智能电视课程教学和实践体系,形成电子信息专业课程逐级延伸和分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系统.

关键词:智能电视;工程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It is very necessary to 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l of intelligent TV course system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goals, which is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objective of the project, practical goal and evaluation target. We explore a new mode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intelligent TV, which can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standard, form a step by step extension and three-level practice teaching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Key words:intelligent TV ;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actical training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加快,电视系统已成为集数字信息处理、集成电路、网络通信和数据库为一体的智能化系统.电视系统涵盖了开放式操作系统与芯片、开放式应用平台、双向人机交互功能,能自主安装应用程序,实现新功能或增值服务,可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改革现有智能电视教育教学方法、内容、形式,实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建立满足工程认证标准要求的智能电视课程体系非常必要.本文从电子信息类工程目标下智能电视系统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视角,探讨适合工程认证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一条适合智能电视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满足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程培养目标,将“工学并举”教育思想以及“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在智能电视课程体系以及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中.

1 智能电视课程体系特点

高校智能电视课程初步形成大知识体系教学,[1]实现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系统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极作用.

智能电视课程系统有涉及知识范围较广、概念多、部分理论抽象,与其他课程知识点连贯性强、理论和实际联系紧密、教与学的切入点较难把握等特点.[1-2]专业必修课数字图像处理和数字电视原理理论性和实践性强,体现系统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讲授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视频编码技术、视频传输通信、电路实现以及视频显示.其先修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DSP等,是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学科典范,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是教学难点.

2 工程教育目标教学模式的建构

2.1 以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为指导确立智能电视课程目标

高校依据工程认证标准进行课程系统方案设置,以“需求牵引,工程实践,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目标设立和毕业标准等.

课程以工程培养目标为指导,梳理课程内容,分解毕业要求指标点,根据智能电视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特点设置课程目标.

智能电视的教学目标是在智能电视系统发展大环境中提高学生软件分析和硬件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师要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产业需求,实现柔性化课程设置,构建差别化、层次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4],着力培养学生在视频处理和智能电视相关行业的应用能力.课程设置要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紧跟行业需求,理论教学及实践创新互相依托,不断优化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能力,满足行业需求.

智能电视课程应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通过实验实践,使学生掌握视频图像处理和视频通信等专业知识,在项目实践和研究中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修正实践培养目标,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达到预期目标.

对实际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教师应以学生与教学目标的符合度和达成度为主线,持续改进评估和修正评价.教师要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是否与毕业要求相符合,评价课程教学是否支撑学生达到毕业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人,以学生为行动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互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使教学行为被学生感知和接受.教师通过知识扩充,开阔学生的眼界,指导学生在智能化应用系统概念下完成智能电视相关课程的学习.利用教学互动平台和学生在线交流,解答学生留下的各种疑问,吸取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保证师生之间及时快捷沟通.教学评价从教学行为表现和状态二方面,评价教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2.2 设计难度分级的教学内容

智能电视系统相关技术主要包括:高集成度、通信技术、成像技术、显示技术、操作系统、软件与应用、互联网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完成这些新技术在课程中逐级渗透和融合,首先要明确智能电视课程体系内部的供需关系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供需关系,厘清课程体系内部关系以及整个专业相关课程先修和后续关系,探索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衔接.

教学以理论教学基础模块、综合拓展模块、自主知识延伸模块三模块为依托,构建难度分级教学内容,设计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架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软硬件开发和设计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教学内容逐步延伸,建立立体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分析教材和学生,结合培养目标以及本课程目标,逐步形成以智能电视为中心的专业课程知识架构和体系,帮助学生采用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开展自主和协作学习,有效地将前期知识联系起来.

2.3 建立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有赖于科学的培养体系,特别是紧跟学科发展的实践课程体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设计,后三类实践环节开设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提升电子系统设计的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

智能电视课程应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系统,探索多种方式实践教学方式,确立立体实践教学系统,帮助学生完成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整体把握,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基础上,以基础训练模块、综合拓展模块和自主研创模块三个模块为依托,通过校企联动和方向导师制,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

第一,在完成理论教学和配套实验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师可根据实验室已有的硬件模块自主设计和开发实验,或针对课程的某一模块,提出设计指标让学生进行二次开发.

例如学生在完成MEPG-2信源压缩编码、信道传输、视频传输等实验的基础上,将软件和信号处理结合起来,从软件层面形成大知识系统.

第二,结合具体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例如,采用DiBcom公司DIB7700芯片作为硬件平台,采用Microtune 公司芯片作为调谐器,指导学生使用VC++软件开发用户控制界面,实现基于PC数字电视应用功能.主要软件功能模块包括电视播放、频道管理、节目回放和预约、频道管理和图文字母编辑等模块设计,指导学生将各个模块串联起来,实现以软件为基础的数字电视整体软件架构设计.通过实际开发项目,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沟通、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第三,校企联动锻炼教师和学生.学校要积极联系企业,建设校企共建基地,利用企业在项目管理、项目运作和产品生产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提高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锻炼学生在团队合作、管理、市场、沟通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第四,实行方向课程导师制,根据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方向,分解课程.如硬件部分的设计由有硬件专长的教师指导,软件开发部分由有软件专长的教师指导.

3 结语

智能电视课程工程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根据学科特点,形成电子信息专业课程逐级延伸、分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立足于电子信息专业知识体系,分析智能电视的课程内容配置和课程特点,确定智能电视课程目标,建构出适合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智能电视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分层次,实践教学延逐级伸,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邵慧,陈峻,徐荃.大知識体系下数字电视原理教学研究与探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79-80.

[2] 王爱丽,杨明极.数字电视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10):148-149.

[3] 牟艳男,王海燕,邱敏,等.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6, 33(2):69-71.

[4] 江伟,方中政,陈晓薇.项目引导教学模式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72-74.

编辑:吴楠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
“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CDIO模式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