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现状研究

2018-09-10 02:10张寅
中国商论 2018年22期
关键词: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

张寅

摘 要: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通过“引进来”战略,不断地在向全球发达国家经济靠拢,为了获得一席之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成为了“世界工厂”。随着全球经济链的深入发展,中国虽然成为了生产大国,但是在全球价值链中依然处于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为了转变目前情况,1997年,中国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这一战略是中国适应全球净化发展的必然选择,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新形势下发展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于“走出去”战略更加有力,因此建设境外自贸合作区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 境外经贸合作区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8(a)-066-02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资控股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的中资控股独立法人机构,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产业园区。

1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一些民营企业为了能够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幻的经济市场需要,扩大自身业务的多样性,将企业的发展触角伸向了未知的海外市场,通过境外开发区的模式来发展自己的产业水平。在1997年我国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我国境外贸易合作区有了最开始的雏形,并在之后的3年中不断发展壮大,到2001年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了“走出去”的具体方针政策,并对于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中给予了指导性的思想。在具体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海尔集团通过中国商务部批准于2006年11月26日在巴基斯坦建设中国首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这也成为了巴基斯坦政府批准的“巴基斯坦中国经济特区”。随着而来的是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迅速发展,2006—2007年,商务部就境外经济贸易区的建立进行了两次公开的招标活动,并成功的在亚洲、非洲、北美洲中的15个国家对接了19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项目。在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政策后,商务部为鼓励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进一步发展,协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发布了《关于支持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为我国企业在境外经济贸易区的业务推荐奠定了更加有力的保障。伴随着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给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2 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中国的促进作用

2.1 提供跨国投资与经营平台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属于经济发展中相对较弱的一项,为了更好地跟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脚步,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对于我国企业更好的对外直接投资带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企业在外投资的区域,更多的是可以让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同时,形成一个产业群体,让进去合作区的企业更加紧密的形成一个产业链条,围绕着合作区的主体产业,将附带的产业一同带动起来,让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形成信息、设备、市场、人才等一系列资源共享的目的。境外经济贸易区的发展让我国企业在外的投资降低了更多的成本,减少了因国家之间的差异引起的风险问题,让主体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配套企业的发展,最大化地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加强了我国企业在世界各国的竞争力,拥有了与东道国企业的谈判实力,争取了更多的优惠条件,将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带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2.2 降低企业跨国经营风险

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开始将投资眼光放到了国际,但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成功案例较少,没有更多借鉴的经验,有些发展迅速的企业由于投资规模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他们进军国际市场的脚步。在國际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虽然企业产品已经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当企业单独进入国际市场存在着太大的投资风险,稍微的市场变动对于这些企业可能都是致命的打击。我国在国土以外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从我国政府层面会提供资金、出入境等一系列政策保证,东道国政府也会在税收、保险、人才等方面提供优惠制度。因此,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不仅可以增加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可以让我国企业增加更多的境外投资的经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做有力的铺垫。

2.3 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建立对外贸易合作区不仅可以增加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带动我们国家的一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转,优化我国国内产业的结构和发展。建立对外贸易合作区一方面可以体现出我国贸易产品的发展不断强大,更加可以体现出我国宏观调控的一种力量。在国家的政策和指导下,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带动整个园区的整体发展,既解决了产能过剩出现的矛盾,也分散了因劳动密集造成生产力的流失。将一些国内产能过剩的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国家的层面带到国际上去,在全世界将我们过剩的产能重新分配,让企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进行发展。同时,对外贸易合作区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我国和东道国政府参与的因素,因此,可以让我国的企业有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销售市场,提升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3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特点

3.1 集群式投资模式

我国以国内企业为主体,在境外建立以单一企业或是企业群体模式的工业园区,形成以企业为主,以双方政府为辅的境外贸易合作区,达到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带动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中心企业大多是在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实力,甚至是一些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技术的企业,这样通过中心企业的生产发展,带动整体园区附带产业链上企业的发展,形成集群式的投资模式。在企业投资方面,主要还是以商务部牵头为主,中心企业采取一次投资为主,多次投资为辅的投资形式,在园区建设的过程中开始对园区内的其他产业进行招商。因东道国多数属于跟我国有良好贸易往来的国家,因此中心企业的在国内进行审批,并直接与东道国进行贸易协议的谈判,并在东道国建立工业园区,企业在开始针对工业园区的需求,面对国内外进行招商引资。

3.2 合作区主导类型多样化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立的初衷以中心企业带动园区的整体发展。但是境外贸易合作区没有固定的建立模式,完全取决于园区建立的东道国和相关通过审核的企业,我国目前建立的合作园区有工业园区、自由贸易区、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园区。在园区的建设上更多的是针对我国发展较好的产业和东道国的优势资源。如俄罗斯的港口优势,我们在乌苏里斯克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根据当地便利的港口运输和机场运输建立了由俄罗斯海关监管的贸易区域,实行由两国签署的特定贸易协议,为我国相关企业的资本进入和贸易加工提供了便利。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规划发展成非洲地区最现代的经济平台,集制造、生产、销售、进出口贸易、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自由贸易区。

3.3 产业选择各有侧重

我国在境外建立经贸合作区的东道国大多是集中于与我国有良好贸易往来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具有一定特点的国家,正对于每个国家本土产业的优势,建立相关的贸易合作区,目前我国通过审核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园有20个,分布的产业有家电类、微电子类、纺织类等产业,针对一些有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的国家,也会因地制宜的附带相关的原产品加工企业。有代表性的贸易区有我国境外第一个贸易园区以海尔集团为主导贸易园区的“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海尔集团建立的工业园区也为我国境外贸易园区树立了很好的典范。资源性园区的典范是在非洲赞比亚建立的,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针对赞比亚的矿产优势建立了“非洲赞比亚谦比希园区”。柬埔寨位于东南亚的中心地带,为了开拓东南亚市场我国在柬埔寨成立了江苏太湖柬埔寨国际经济合作区投资有限公司,该园区的建立让园区内的产业拥有较低的人工成本和相对便利的贸易环境,为我国开拓东南亚市场建立了基础。

4 中国建立经贸合作区面临的困难

4.1 东道国经济欠发达,投融资困难

纵观中国可选择的境外经贸合作伙伴多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需求增长强劲,但是从投融资的客观条件来看存在不少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安全风险以及基础设置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类似的种种问题对境外经贸合作的推进带来重重阻碍,尤其是在非洲开展的相关工作尤其困难。另外政策优惠方面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境外经贸合作一般由企业和当地国政府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但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的过程中需要企业自行解决,虽然本意想提高企业的自主能力但是无形也增加了运营成本。从而最终导致支持企业发展停留书面文章。

4.2 产业定位不清晰

境外经贸合作伙伴相较于西方国家经济都相对落后,自身都是相对欠发达的落后地区。由于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这些合作区域选择的产业重合度非常高,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合作区之间容易发生恶性竞争。同时,由于合作区进驻企业来自不同的国家,所属权、组织管控、协同方面都需要磨合。不同的产业合作又没有明确產业定位,导致未来规划不明晰,有些合作区定位还存在不符合实际情况,产业冗杂等情况。

4.3 缺乏专业人才

企业的经营核心在于人才,境外经贸合作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储备。目前跨国经营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面临很多人种、理念、文化、习惯各方面的冲击。一方面派驻人员由于语言、当地环境不熟悉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跨国经营管理经验、别国法律以及政策的不熟悉,导致境外投资难以有实质的突破性进展。

5 结语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转移过剩产能,回避贸易摩擦。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国际化经验不足等问题,并且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金融服务滞后,这也导致了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走出去”难。针对中国企业投资规模小、对外经验不足、国际化经营人才短缺等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开发区建设经验,2005年,商务部提出了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对外投资举措,以此来促进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既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也是企业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利用国外资源,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一种新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参考文献

[1] 邹昊飞,杜贞利.段京新“一带一路”战略下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研究[J].双多边合作,2016(10).

[2] 境外经贸合作区:“一带一路双赢平台”[EB/OL].21世纪经济报道,2017-02-20.

[3] 洪联英,张云.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企业“走出去”战略[J].国际经贸探索,2011(3).

猜你喜欢
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