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

2018-09-10 08:49李溢
中国商论 2018年26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国有企业

李溢

摘 要:国有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逐步确立到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也跟随着我国整体经济体制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国有企业对于增强我国的市场影响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外相关经济专家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国国有企业的转型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各自具有创新的特征和特点,在不同经济环境下也有不同的转型动力机制。本文将对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展开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创新 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9(b)-099-03

1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1.1 转型早期体制内市场化取向管理创新动力机制分析

在1979年转型之前,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为国有企业的产生和成长创造了一个发展的基础环境,计划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任务和管理体制都有了明确的限定。而国有企业转型就是对原来实行的体制方式进行变革,研究一套创新的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理念。在进行体制内创新管理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在转型开始阶段的经济体制的特征。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其中国有企业涉猎交通、工业、矿山等多个行业领域,是整个微观经济的基础。但是当时国有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依靠国家指令运转,一切都是由政府来管理定价,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企业的属性。

在1981—1991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宏观经济上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开了一个小的缺口,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被纳入了体制内,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和利润留成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

1984—1991年,是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再处于对立的局面,一条兼容两个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正在摸索进行着。并且在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使得政府部门开始反省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的弊端,转变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思想。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开始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经营领域。

1.2 转型中期市场化管理的创新动力机制分析

在1992—2001年间,国有企业受到了较大的外部环境影响变化。首先是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目标在这一时期确立,市场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逐渐确立起来,转型也可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的通货膨胀紧缩局势更加紧张,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竞争更加的激烈,国有企业的客观环境也非常紧张。

其次,非公有制经濟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了传统国有企业的垄断状态,加上对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外企业来到中国办厂,国外的产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国有企业既面临着逐步崛起的国内民营企业分割着市场份额,又面临着外来的企业抢占国内市场。外资企业在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上都具有优势,生产效率较高,而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小,生产成本低,能够灵活的进行变化,满足市场需求。所以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的地位有所下降,由原来的国有企业一家垄断变成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对外开放的政策对经济起了很大的影响。以往的国有企业垄断外贸经营权的局面被打破,民营企业也可以获得外贸经营权,外资投资的地域范围不断的扩大,投资行业范围逐步增多,进口关税也在不断减少。这些对外开放政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很大的经济活力,包括增强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推动着国有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实力,适应社会市场变化,才能够得以发展。

1.3 转型深化期管理创新的深化动力机制分析

到2001年为止,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许多大型企业开始进行兼并重组,或者是在国际上市。国有企业通过自身改革转型的方式调整自身结构,解决了国有企业对市场经济不适应的问题,使自身能够融合到市场经济中去。因为对于一些国有企业来说,受到本身的规模和行业的限制,进行下一步改革的效果可能不如保留着原有技术去与其他企业进行兼并或重组的效果。

同时,国有企业自身的实力也在不断的增强,无论是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还是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营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国有企业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虽然国有企业打破了原来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但是仍然承担着很重要的社会负责职能,例如吸纳就业,承担社会福利,承担退休职工养老工作等。长期以来,这样的社会职能的承担已经不适应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过重的社会职能的承担也削弱了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长。另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理念就是无论大小企业都要全面发展,这样的经营理念其实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细分的原则,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致使国有企业自身不能形成过硬的品牌效应。

2 转型时期各个阶段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2.1 转型早期体制内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在1981—1991年间,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确立,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经济活力和发展商品经济在进行。这时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的整个管理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站在整个企业的战略角度上进行整体管理创新。首先,要研究国家相应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规划,把握住改革的潮流和整体方向。其次,要全面认清企业本身的发展现状,确立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方向,并且要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进行深入分析和把握,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作出深度谋划。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单纯生产型的企业要向生产经营性转变;速度型的生产企业则要向着速度效益性转变,这是整个社会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在进行整体管理创新改革的过程中,又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公司采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上层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中层提高企业员工的办事效率,协调协作能力,下层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2)要把握好分权和集权的关系,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不一定要把各项都掌握在关键领导人的手中,这样不仅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还容易滋生腐败。所以要适度地将经营管理权进行下放,把权力、责任、利益结合起来,激发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的积极性,也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贯彻下去。

(3)改革企业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就是上级下达命令,下级完全服从,而分配制度也是简单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这样毫无差别的管理使得国有企业内的员工毫无工作动力,工作懒散散漫,即使時有创新改革的措施,员工也会失去关注和兴趣,政策职能流于形式,而不能贯彻落实。所以,在国有企业内要改变以往的人事制度,采取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这样让干部员工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以往的工作散漫,混到养老金退休金的状态大大改善。在车间工中,不能延续以往的统一工资制,而是实行计件工资制,这样工人的工资收入是和自己的工作质量挂钩,工人劳动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从上到下的人事激励,会为国有企业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4)要加强基础制度管理工作。国有企业要制定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式变化的公司管理制度,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章程。将车间生产、经营管理的原则等都纳入到严格的管理渠道和体系中去,提高公司的纪律性和秩序,以此保证管理的效果。

2.2 转型中期市场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在1992年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也不仅仅是体制内的创新,而是市场化的管理创新。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民营经济和外贸经济在不断地壮大和发展,国有企业失去了原来的市场地位,要想仍然保持市场上的地位,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

(1)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首要做的就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一些国有企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很难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这对把握市场需求,增加市场份额方面都会有所缺陷。所以,进行市场化管理创新的首要做法就是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市场竞争意识。

(2)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同行业竞争比较激烈的国有企业来说,企业要想胜出,就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样的竞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行业内的产品总量过剩。企业生产的能源资源、原材料价格不断的上涨,行业内的生产过剩,市场需求不足,这样内忧外患的局面就促使企业不得不进行自我提升,培育自身产品的突出性特点,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

(3)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许多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速度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速度,所以许多国有企业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定的僵局。而进行创新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进行扭亏增盈,打破这种经济上的困境,打开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局面。要扭亏增盈,首先要了解造成企业亏损的具体原因。通常来说制约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企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的把握等,不同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国有企业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把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方法和体系在企业内进行推广,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以此提高企业的对外竞争力。在企业内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从管理层面上看,要适度地将权力进行下放,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形成明确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

(4)在当时的环境下,许多国有企业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体系,没有办法形成品牌效应,突出的特色也不明显,这样相比一些外资企业其实就很缺乏说服力。国有企业有国家力量的支持,做好国有企业的目标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在国内具有市场部竞争力,而是要进行长远定位,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度和自身竞争力,进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彰显国有企业的实力。

2.3 转型深化期管理创新的深化特征

在这一时期,许多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了内部重组和国际资本市场上市,这是一项很重大的战略突破,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在不断地提升,迈入了整体战略管理创新和集约化经营创新的阶段。

(1)国有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起企业自身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决定着整个国有企业内外的长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战略指导思想是站在更高、更长远的角度,为整个公司接下来的发展规划指出整体的战略创新管理方案的目标方向。在进行转型创新的过程中,战略规划的形成通常就能够标志着改革进入了一个战略管理的新阶段。

(2)创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战略管理创新体系。有了整体的战略思想目标,就要根据规划方向制定出一套完备的战略管理体系。从整体到局部,从短期到长期,有了明确的战略管理体系计划,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才能够制定出更加详细的计划来让企业进一步发展。

(3)应用当代创新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创新不仅是专家们进行科学理论创新的结果,而且是应该投入到实践中的指导方法。受到以往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创新管理理念不被领导者所接受,或者是没有做好企业员工工作,不能够得到员工的支持,这些原因都会使创新管理理论流于形式。但是经过了深化创新之后,企业的管理效率有所提高,管理体系更加清晰,这不仅是国有企业自身实力的提高,也是创新理论实际意义的最好验证。

(4)逐渐重视国有企业资源整合和创新。进行国有企业的资源整合,企业进行兼并或重组,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从原来的粗放式经营向着集约化经营方向转变,一些企业无论是从发展规模上还是转型创新方面都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了。不管是为了保留剩下的优势竞争力,还是为了提高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国有企业都应该进行兼并或重组,这样其实也能节省在转型创新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精力的浪费。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从转型早期、中期到深化阶段的改革背景和管理创新的历程,并对国有企业各个阶段的改革创新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从原来的一家垄断逐步走向多极化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转型和创新,不管是在体制内的科学管理,还是把握外部的市场环境变化,国有企业都应该做到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持续不断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芳芳.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1).

[2] 尹玉燕,曹茜茜.探究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5(4).

[3] 马迪.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3,29(7).

[4] 王永.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1.

[5] 张恒.转型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效率的制度思考——兼论制度均衡[J].开发研究,2004(6).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