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和英文媒体的中国报道

2018-09-10 01:02
东南亚纵横 2018年2期
关键词:联合早报一带一路

摘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本文选择新加坡的主流华文和英文媒体为研究对象,以社区结构理论框架和互动概念为支撑,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方法,对《联合早报》网站和The Strait Times网站上关于中国的新闻内客和报道方式进行了比较。本文发现,《联合早报》与The Strait Times在报道中国时有相似的议题和倾向性,但是《联合早报》的报道内容具有更高的原创性,而The Strait Times多依赖西方通讯社来报道中国。另外,在报道中国的方式方面,《联合早报》更侧重于人机互动,而The Strait Times更侧重于人际互动。但是,《联合早报》与The Strait Times都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融合传播优势。本文讨论了华文媒体相对于主流媒体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一带一路”;华文媒体;联合早报;The Strait Times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79(2018)02-0083-07

一、背景介绍

“一带一路”是由中国提出的新的发展合作倡议,主要目标是中国要与相关国家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实现“五通”。其中之一的“民心相通”指的就是中国要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民加强沟通和了解。因此,要通过媒体来实现“民心相通”,对“—带一路”有关国家的媒体如何报道中国进行研究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为人们了解国际事务的主要信息渠道,新闻媒体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受众眼中的形象,同时也会影响到受众如何看待这个国家的外交行为以及本国的相关外交政策。鉴于媒体在传播国家形象方面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外传播的投入,努力改善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利用好媒体。自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推出了“走出去”战略,支持国家级新闻媒体走向海外,扩大中国的声音。除了中国的媒体,海外的华文媒体也被赋予了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作用,不少学者认为,海外华文媒体具有在地化和文化融合方面的优势,是建构中国形象的有利条件。

但是目前,有关海外华文媒体对中国报道的研究多以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主,以网络等新媒体为案例的研究不多,而且过去的相关研究也多采用主观辨证的方法,缺少系统的实证支持。另外,过去很少有研究从华文媒体与所在国的主流媒体进行对比的角度来探讨华文媒体在当地的传播特点和比较优势。本文旨在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具体而目,本文结合“一带一路”的背景和媒体网络化发展的趋势,选择新加坡主要的华文和英文媒体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关于中国的网络新闻进行分析,并比较它们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的能力。本文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法,研究《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 Times的网站如何报道“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旨在探讨华文媒体相较于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对华文媒体在当地社会传播中国形象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进行实证分析和衡量,从而为华文媒体的传播力建设做参考。

二、相关文献

(一)国际报道与国家形象

媒体对一个国家的报道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国家形象指的是人们对一个国家的综合评价和看法。因为多数人通过媒体了解国外发生的事情,所以,媒体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在媒体上的形象包括显性和倾向两个维度,显性维度指的是媒体对一个国家的报道量,倾向维度指的则是媒体在报道一个国家时采取的立场。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对一个国家的报道可以影响到国家形象的显性和倾向维度。根据一项分析美国电视新闻的研究发现,外国在媒体上的显性程度与公众对这些国家的态度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另一项研究美国媒体的国际新闻与公共舆论和外交政策的研究也显示,媒体的报道增加了外国在公共舆论中的重要性,从而左右了相关的外交政策。在分析了美国电视媒体对外国的报道之后,Wanta等学者发现美国民众对这些国家的看法受到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媒体的报道提高了这些国家在民众心目中的重要性,而负面新闻降低了民众对这些国家的好感度。由此可见,媒体与国家形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媒体作用的大小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好坏。

(二)社区结构理论框架

媒体社会学者认为,新闻报道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媒体报道一个新闻话题或事件会采取特定的立场,这个立场受到媒体所处的社会条件的影响。Shoemaker认为,社会价值和制度是影响媒体立场的主要社会条件。基于结构多样(structural pluralism)理论,Pollock将社会对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细化,提出社区结构理论框架(community structure approach)将对媒体报道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条件归纳为媒体所处社区的结构特点,其中包括社区人口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环境设施等。根据这些社区的不同特点,媒体的报道内容和立场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过去有不少研究表明,社区的族裔构成影响着媒体的报道。比如,一篇关于国际多家报纸对“9·11事件”之后穆斯林移民报道的研究显示,受众的种族构成影响到新闻媒体对穆斯林移民的报道。在穆斯林人口多的国家,报纸的立场更加正面;而在穆斯林人口较少的国家,报纸则更多地持负面态度,反对穆斯林移民到本国。另外一篇美国媒体关于非法移民报道的研究也显示,受众的族裔是新闻报道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受众的族裔构成更为多样的社区里,报纸有关非法移民的报道包含了更多正面的立场,更倾向于支持非法移民获得公民权;而在族裔構成较为单一的社区,报纸的报道则更为负面。根据社区结构理论框架可以看出,受众的族裔构成是分析新闻报道的一个必要的参考要素,受众的差异会导致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出现差异。因此,本研究认为,主要针对少数华裔社区的华文媒体及其对中国的报道会受到族裔构成方式的影响,而与主流社会媒体的报道产生差异。

(三)网络传播的互动特点

网络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有着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它的互动性,这也是网络传播独具的特色。许多学者建议传统的新闻媒体在向网络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互动传播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两大方面。人机互动指的是受众与媒体内容之间通过机器(如电脑和移动设备等)实现的互动。人机互动包括媒体在内容呈现和受众在内容使用方面体现出的互动。比如,网络媒体在呈现内容时,可以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元素,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取代过去以单一元素进行单向传播的方式,让受众可以有多种选

择的可能。此外,网络媒体可以增加受众在使用内容中的互动性。比如,在受众使用网络新闻时,媒体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内容的浏览方式,让受众可以使用个性化的技术手段,来定制新闻内容和接收的方式等。除了上述两种人机互动,人际互动指的是受众与媒体人或其他受众之间的互动。比如,通过人际互动,受众可以将新闻通过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分享给其他用户,也可以通过发表评论与其他受众互动或向媒体提供反馈信息等。

鉴于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学者提出了衡量网络媒体“传播力”的指标体系,指出技术应用是一个体现媒体传播力的指标。传播力是个综合概念,包括了传播能力和传播的影响力。传播能力指的是媒体的信息发布能力,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媒体的技术水平。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技术水平是通过媒体应用网络技术的程度反映出来的。因为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大技术优势和特点,本研究将网络新闻中的互动性作为媒体技术水平的指标,并借此来探讨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力图回答以下两个研究問题:

RQ1:新加坡华文报纸和英文报纸网站上关于中国报道的内容具有哪些特点?

RQ2:新加坡华文报纸和英文报纸网站上关于中国报道的互动性具有哪些特点?两家媒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本文选择新加坡为研究对象,因为新加坡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个重要国家,不仅经济实力位居东南亚国家前列,而且在该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选择《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首先是因为两家报社都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媒体,它们如何报道中国会影响到受众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另外,《联合早报》是中国国内研究较多的新加坡报纸,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是新加坡最受欢迎的主流新闻媒体,具有近180年的历史,是新加坡的第一大英文报纸。The Strait Times的报道理念和方法体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而且对中国的报道较多,占到亚洲新闻内容的三到四成对这样两家具有较高影响力和专业化程度的媒体进行分析,有利于了解中国在该地区的媒体形象。

本文选择《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的网络新闻库为来源,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的最近两年(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时间段建构了4个采样周,选择那些标题包含有“中国”(China)的新闻为分析对象。在删除了简讯、评论、图片新闻以及只是简单地提及中国的新闻之后,共获得了247篇新闻,其中《联合早报》有107篇,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有140篇。本文对这些新闻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法。

(二)内容编码

本文从3个方面来比较华文媒体和主流媒体在新闻内容上表现出的特点。

首先是新闻内容的主题。本文将新闻报道的主题分为11类,包括政治、经济、外交、贸易、军事、社会、文化、科技、环境、体育和娱乐以及逸闻趣事。

第二是新闻信息的来源。本文将新闻的来源分为5类:本报记者、本报编辑、通讯社、其他媒体和未说明。

第三是新闻中包含的立场。本文将新闻立场分为3类:正面、负面和中性或混合。

为了解华文媒体和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互动程度,本文参考了过去关于新闻互动性的研究所提出的衡量指标以及对《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网站进行分析,将新闻报道的互动程度划分为人机互动(受众与媒介内容之间的互动)和人际互动(受众与媒体人员和其他受众之间的互动)两类。人机互动的形式包括多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新闻浏览经验。多媒体呈现方式类的互动形式包括在新闻中使用文字、图片、音频、录像和动両的程度;新闻浏览经验类的互动形式则包括新闻主题标签、字体调整、跳跃浏览、在线打印、阅读历史和新闻推荐等。人际互动形式包括新闻转发或者分享给其他人、新闻评论、新闻点赞或点否定以及与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进行联系。分析每一篇新闻是否包含上述不同类型的互动要素,如果有其中一类,计1分;如果没有,计0分。然后将值加总,再除以理论上的最大值就得出该新闻的互动值。

四、研究结果

表1显示的分别是《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关于中国的报道主题。根据这个表可以看出,《联合早报》关注最多的是中国的外交活动(25.2%),其次是中国国内的政治动态(22.4%)和经济发展(16.8%);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关注最多的是中国的经济(22.1%),其次是中国外交(18.3%)和对外贸易(16.1%)。两家媒体对逸闻趣事以及体育和娱乐新闻关注较少,分别约占总报道量的6%~10%。本研究将新闻主题分布进行排序,并对两家媒体新闻主题的关注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家媒体的新闻主题分布较为近似(Spearmans rank rho=.75,p<.01),都主要关注了经济、贸易、政治和外交这四大主题,其关注度远超过对逸闻趣事、体育和娱乐新闻的关注。由此可见,这两家新加坡媒体的重点都在报道中国的经贸和政治外交等硬新闻上,对软新闻关注很少。

表2显示的分别是《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关于中国的新闻来源。该表格显示,《联合早报》编辑人员的编辑是新闻主要的发布来源,近三成(31.2%)的新闻出自编辑之手;其次则是本报的记者(29%)和其他媒体(18.7%)。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新闻的主要来源是通讯社,占到全部新闻的约三成(32.1%);其次是其他媒体(27.9%)和本报编辑(22.9%)。对这两家媒体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联合早报》自己的新闻制作团队产制的新闻量超过了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的制作团队的新闻产出量,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使用通讯社和其他媒体的新闻量要多于《联合早报》的使用量。

表3显示的是《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的新闻中包含的报道立场。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两家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多采用了中立的立场,相关新闻超过新闻总量的七成,负面新闻占10%~25%,正面新闻不到10%。对两家媒体比较后可以看出,《联合早报》上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要少于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关于中国的正面报道略高于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

表4显示的是《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的新闻中体现出的人机互动的程度。人机互动包括多媒体呈现方式的互动和受众浏览新闻内容时的互动经历。本研究将两家媒体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的t测试(Independent t-test)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早报》的浏览性互动程度低于The Strait Times,该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t=47.62,P<.001)。另外,两家媒体在多媒体内容互动呈现方式上没有显示出统计差异(t=1.19,p=.24)。

表5顯的是《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的新闻中体现出的人际互动的程度。本研究将两家媒体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的t测试(Independent t-test)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早报》的人际互动程度要低于The Strait Times,分析结果显示出显著的统计差异(t=-24.06,p<.001)。

五、结论

本文分析新加坡主要的华文媒体(《联合早报》)和英文媒体(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如何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的中国,并且比较这些媒体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互动传播的能力。

从整体来看,新加坡华文和英文媒体都主要关注了中国的经贸和政治外交,建构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形象。在这些媒体的报道中,中国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是报道的重点。这与中国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东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区,新加坡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势必影响到媒体的关注度。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是两家媒体经济新闻的主要内容。两家媒体更多关注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外交关系,对中国国内政治发展情况关注不多。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对中国国内政治的报道更少,主要报道的议题涉及中国在南海诸岛问题上的主张和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等,但这类报道多持有负面立场。由此可见,经贸和外交是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方面。中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会吸引媒体更多的关注,中国可以在对外传播中多强调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带来的合作机遇,更多地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与此同时,中国在该地区的外交行为需要更多的正面宣传,以打消该地区国家和民众的疑虑,真正实现“民心相通”。

从新闻的发布源来看,《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采用编辑改写和引用其他通讯社和媒体的方式多于派驻记者到中国进行实地报道。《联合早报》多采用新华社和中国媒体报道的新闻,而The Strait Times多引用西方通讯社的新闻,包括英国路透社和法国法新社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加坡这两家媒体在国际报道中以通讯社和其他媒体为主要来源,原创新闻占少数。但是相较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而言,《联合早报》的原创新闻更多些,有更多的驻中国记者实地采写并发回报社的新闻。从这些报道特点来看,华文媒体和所在国的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时都关注了类似的新闻主题,但是华文媒体具有原创性更高的优势,其主要的新闻来源也更有利于塑造中国的正面形象。主流媒体则很少以华文媒体或中国本土媒体为消息来源,而是以西方主要的通讯社为信息来源。Paterson指出,世界许多国家媒体的国际报道主要来源于世界上三大新闻通讯社(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和法国法新社),而路透社和美联社有关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多为负面,这些都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因此,在制定对外传播策略时,中国不仅可以考虑如何帮助华文媒体提高自己的新闻被当地主流媒体采纳的比率,也可以鼓励所在国的主流媒体到中国直接进行采访,从而加强对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借助主流媒体向主流社会传递中国的声音,增加对中国的了解。

从新闻报道的立场来看,两家媒体总体上保持了中立的态度,报道含有的倾向性不明显。但是相较而言,《联合早报》上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更少,这或许与《联合早报》以华裔为主要受众的定位有关系。《联合早报》是一家中文报纸,一直服务于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其报道倾向若过于负面会不易于受众的接受,也很难有效地发挥服务华人的作用。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是英文报纸,面对的是英语受众。在以英语占主导地位的国际传播环境里,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多于正面报道,让受众容易形成一种“负面看中国”的思维定势。因此,媒体“负面看中国”的角度可能会比正面的角度更符合英语受众的消费习惯。这一结果与社区结构理论框架的论述相符合。该理论认为,媒体所在社区的人口族裔特征是影响媒体立场的一个主要因素。华文媒体因为面对华裔受众,其对华报道的负面新闻比以非华裔为受众的英文媒体更少。由此可见,华文媒体是在所在国的华人世界里塑造中国正面形象的不可或缺的载体,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华文媒体上的中国信息如何直接进入主流社会。目前,一些华文媒体开始尝试创办英文版来吸引非华语受众这一举措可以为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一个新的途径,但是其效果与策略有待更多的研究来讨论其可行性和持久性。另外,华文媒体与当地主流媒体增加交流和互动也可以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通过媒体人之间的来往,帮助当地主流媒体人转变对中国持有的负面的刻板印象,也可以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又一条途径。

在网络传播能力方面,本文比较了两家媒体应用新技术进行互动传播的程度。结果显示,两家媒体各有所长。总的来看,《联合早报》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的多媒体内容呈现的互动程度都不高,两家媒体主要是用“文字+图片”的报道方式,几乎没有使用音频、视频或动畫。相较而言,《联合早报》使用了更多的人机互动的传播方式,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更多地使用了人际互动的传播方式。选择这两种不同的互动传播方式可能也与这两家媒体的受众有关。根据一项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显示,华人更倾向于单向接收信息的传播方式,很少表达看法。而西方人更喜欢开放的交流方式,愿意表达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社区结构理论框架的观点。由于面对的是喜欢不同传播方式的受众,华文和英文媒体在互动传播程度方面也出现了差异。由此可见,这两家报纸都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独有的技术优势,并根据各自受众的特点制定网络转型的策略,逐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完全融合。未来华文媒体要直接向当地主流社会民众报道中国,应多注重开发网络媒体的人际传播的优势,用受众喜欢的互动方式进行传播和交流。

综合上述内容来看,新加坡的华文媒体与主流社会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有着相似的议题和倾向性,但是华文媒体的报道内容具有更高的原创性,有利于受众更深地了解中国;而主流媒体多依赖西方通讯社来报道中国,负面内容更多,容易让当地主流社会的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产生偏差。另外,华文媒体和主流媒体在网络上进行互动传播方面各有特点。华文媒体更侧重于人机互动,而主流媒体更侧重于人际互动。但是,华文媒体与主流媒体都没有充分

利用网络的融合传播优势,仍然以类似报纸那样的“文字+图片”的方式进行报道。这些结果说明,作为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海外华文媒体具有先天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优势。除了在华人世界里报道好中国,华文媒体可以利用多种形式与主流媒体交流与合作,间接地向主流社会民众传递中国的声音,扩大自己的受众群。与此同时,华文媒体还应加强多媒体融合传播能力的建设,增加当地民众喜欢的人际互动传播方式,吸引更多的网络用户。

最后,本文存在一些局限性,希望未来的研究加以改进。比如,本研究只选择了新加坡一个国家的媒体作为分析对象。新加坡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个重要的以华人为主要人口构成的国家,未来的研究可以选择更多的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另外,本文只分析了报纸网站的互动传播特点,未来的研究可以将微博等社交类媒体作为研究对象,拓展该领域的研究视野,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联合早报一带一路
新计划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