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主要做法

2018-09-10 11:25闫嘉玮舒本耀万秉承
中国军转民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企业

闫嘉玮 舒本耀 万秉承

军民融合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引导调控资源配置而主动干预军民融合产业活动的政策总和。在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積极以军民融合产业政策为基本工具,通过投资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引导优质资源流向军民融合产业,提升军民融合产业竞争力,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文章收集整理了军民融合大省和重点城市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政策,对其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分析目前各地方政府对军民融合产业支持的总体情况,归纳各地可效仿的主要做法,以期为各地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产业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各地军民融合产业政策总体概况

为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各省、市、区积极统筹规划,目前已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初步建成了两级领导组织管理体系,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组织保障。纵观全国,各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总体态势与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东北振兴的区域经济“四大板块”布局基本协调一致。北京、青岛、上海、绵阳、深圳、西安、湖南等地成为了军民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与领头羊。为使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各省、市、区落地生根,各地政府认真分析区域战略优势与短板,基于重点优势产业制定军民融合发展规划,促进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使区域重点产业在军民融合发展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各地在制定实施因地制宜的军民融合产业政策中,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政策模式:“创新引导模式”“民企先进模式”“军工重镇模式”以及“保障共享模式”。

(一)创新引导模式

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内集聚了众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军工科研院所以及民口科研单位,拥有较强的原始技术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政府为推动技术创新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带动等方面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形成集高端研发、先进制造、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业培育模式。以北京中关村为例,该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70%,政府发挥先进军地科技资源优势,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大兴、丰台三大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建设海淀园、昌平园、顺义园等一批军民融合特色园区,培育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军民两用新材料、应急救援装备等一批优势产业,形成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集研发、制造、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业生态。

(二)民企先进模式

杭州、宁波等东部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城市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其区域内大型军工企业较少,集聚较多专业技术水平领先于国内、国际水平的民营企业,政府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积极引导实力雄厚的民企参军,注重军工配套产品生产、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与转化,形成政府搭台、军地互动、民企参军的良好态势。以浙江宁波为例,作为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其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有良好产业基础,部分民企具备较高的技术与资本积累,“民参军”需求旺盛。宁波先后出台《宁波市民营企业贯彻军民融合战略思想实施意见》《宁波市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民企积极参与军民融合项目,同时在资金补助、税收优惠、政府奖励等方面加大对军民融合企业的扶持力度,助力民企参军。

(三)军工重镇模式

西安、成都、德阳、绵阳、重庆、兰州等国家“三线建设”时的重点城市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其区域内拥有丰厚军工资源与较多具有参军资质的“民参军”企业,政府积极引导支持军工优质资源开放,促进军民共享,释放军工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潜能,通过加强军工企业与“民参军”企业的相互合作,大力培育具备雄厚实力的军民融合产业。以四川绵阳为例,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绵阳凭借其丰富的军工优质资源优势,积极打造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成立二十余个重点实验室,充分释放军地科技研发潜能,加速科技协同创新。同时为助力军民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先后成立我国第一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第一只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连续五年举办科技博览会等等,成功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军民融合创新之路。

(四)保障共享模式

青岛、大连、葫芦岛等驻军重镇是“保障共享模式”的代表。其区域内驻军密集,部队后勤保障需求较大,政府以满足军队后勤保障需求为牵引,以军民融合重点产业项目为支撑,依托区域经济产业基础,积极探索军地共建、产业共融、后勤共保的军民融合模式。以山东青岛为例,结合部队所需,与多家舰船企业合作,构建覆盖海陆空全要素一体化装备技术保障体系;根据平战结合、军需民用一体的原则,军地共建青连铁路、修建“三沙路”,高标准推进军地共用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该市高校资源,首创“军地人才培养中心”;成立首家公益性军民融合医院等等,真正将国防与军队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布局,打造独具特色的保障共享模式。

二、各地军民融合产业政策主要做法

(一)投资补贴

军民融合企业特别是承担科研开发任务的企业,具有前期投资大、风险高、回收期长等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各地政府纷纷建立军民融合专项扶持资金,先后出台了《军民融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资金申报指南》,规定专项资金以无偿补助、投资后补助、股权投资和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补助,为用好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提供了规范化制度标准。

为助力军民融合企业的创新研发,北京海淀设立“民参军”企业预研投入补贴,按实际结算金额的50%但不超过300万元进行补贴;西安规定对于军民融合企业创新研发出能弥补领域技术空白或有重大技术进步的首台(套)军民融合技术装备,最高奖励该企业100万元;四川规定对于弥补国内技术空白,实现新产品突破的军民融合企业,按研发投入2%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给予资金奖励。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绵阳设立金额达1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资金;大连规定地方科研成果应用于部队或军队科研成果被地方企业运用,按实际发生的技术交易额的10%但不超过100万元给予补助;北京海淀对于促进军地交流的行业协会等机构以及召开的各种研讨会、成果展示会,按实际发生费用的50%但不超过100万元给予补贴。为支持军民融合重点项目推动产业化发展,福建省规定对于重点项目在该区域内实现产业化生产的企业,给予300万元奖励;深圳规定按合同金额的35%不超过500万元进行补助;湖南省规定,待重点项目验收后,给予企业不超过300万元的补助。

(二)税收优惠

制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释放政策红利是助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军民融合企业资金压力,激发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于军民融合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各省、市积极落实国家军品免税政策。另一方面,沈阳、大连、浙江、江西等地积极在减免所得税方面推行新政策。沈阳为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规定对相关军民融合企业的所得税上缴地方财政的50%进行减免,该规定从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有效;大连对从事高新技术生产且达到规定要求的“民参军”企业减免所得税,同时,对于资金紧张的企业,可以不采取先征后返而是直接减免所得税;浙江省与江西省均规定对于从事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以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民营企业,所得税按15%的税率征收。除在所得税方面推行新政策之外,福建省与浙江省还积极落实项目用地保障政策,福建省规定对于达标的军民融合项目的企业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同时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浙江省与福建省政策相似,对于省级重点军民融合项目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自2018年起相关企业可按第一档连续三年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此外,对于省级军民融合重点项目自用房产的相关企业,自2018年起连续三年可免征房产税。

(三)产业基金

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大多由地方政府与具备一定资质的金融机构或民营企业合作成立,其在政府指导下,广泛吸引社会投资,为助力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发展,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以及促进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目前,深圳、广州、四川、西安、上海、大连等地纷纷成立或计划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黑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与内蒙古银行哈尔滨分行签约,成立该省第一支军民融合产业基金,投资20亿元支持产业联盟内33家企业军民融合项目的技术改进与研发制造;河北省国防科工局同民营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约,酝酿成立规模达百亿、首期已到位10.1亿的河北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以该基金为起点逐渐搭建省军民融合企业投资平台,大力吸引社会成员与其他金融机构投资;山东省联合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总规模达100亿的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并以该基金为母体,后期设立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基础设施等子基金,以匹配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四)金融支持

助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仅凭政府财税补贴和产业基金不足以满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要求。因此各地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成立专营机构、推行多样化金融产品以及构建金融配套体系等方式,为军民融合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在健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方面,绵阳、湖南先行先试,鼓励商业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探索成立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我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支行、首家军民融合保险支公司均在绵阳成立。此外,绵阳还与中国工商银行合作成立5家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自此,绵阳搭建起由市政府金融办指导,科技支行、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服务组织体系。在推行多样化金融产品方面,沈阳、福建、北京、湖南等地都支持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积极推出适合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的专属信贷、保险、担保产品。如沈阳鼓励银行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福建鼓励银行推出无还本续贷产品,北京推出并购贷款、信用贷款,湖南则鼓励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工具来降低融资成本。此外,北京、天津等地还鼓励“民参军”企业发行公司债券、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产品,吸引社会投资。在构建金融配套体系方面,四川省国防科工办与证监局签署《合作备忘录》,为军民融合企业与证券机构、股权投资基金等搭建直接接触平台。同时,定期组织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融资对接活动,建立融资制度化与常态化机制。

(五)准入补贴

民企参军是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抓手,而获得军工资质又是民企参军的第一步。为鼓励区域内优势民营企业走上参军之路,以沈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为代表的多个省、市,从支持民营企业积极申报军工资质着手,出台了多种奖励政策。我国于去年10月正式将进军门卡“军工四证”变为“军工三证”,为民企参军降低了门槛。目前各省、市正式出台的奖励政策大多没有及时调整,还是围绕“军工四证”进行奖励扶持。沈阳市明确规定,对于“军工四证”按每证20万元实施奖励;江苏武进规定每年新获得“军工四证”的企业,按每证5万元实施奖励,四证齐全的企业再奖励30万元;福建龙岩规定对新取得保密资质认证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每证奖励5万元,对于其他两证每证奖励10万元;四川绵阳单独设立金额达500万元的军工资质认证奖励资金,规定保密资质认证或质量体系认证每证奖励10万元,其他两证奖励20万元,四证齐全的再奖励企业20万元;浙江杭州进一步细化奖励,按保密资质认证的三个不同等级,从一级到三级分别奖励100、50、20万元,对于一类与二类生产许可认证分别奖励50、30万元;陕西西安除对每证奖励50万元以外,还对认证受理点进行奖励,规定每办成一证奖励10万元,从而激发受理点服务热情,为民企参军降低阻碍。

(六)平台建设

为加强军地之间资源开放共享,打通军地之间多方合作、需求对接渠道,各省、市纷纷搭建了多种军民融合服务平台。在加强军地之间信息交流对接方面,山东、安徽、江苏、广东等地创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开设门户网站。网站及时发布先进技术、产品需求等信息,既幫助民营企业及时获取部队需求信息,又向军工单位展示民营企业优质技术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军地双方交流合作。在推动科研设施设备的开放共享方面,沈阳创新引用“互联网+”模式,整合现有军工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设备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提供开放、共享、互动、一体化设备服务;天津、上海鼓励军工企业、民口单位、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将实验设施、仪器设备等向社会开放,促进军地间设备设施共享共用。在推动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江苏、四川、无锡、北京先行先试。江苏建立军民科技资源对接平台、四川建立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无锡建立军民融合大数据中心促进军地之间科技信息资源对接。北京设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整合军地之间实验数据、科学文献、科技环境,通过网络化实现数据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绵阳成立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河北增设技术交易分中心,新设青岛分中心目前也开始运营。此外,河北、上海、苏州、山东、湖南等多地还通过举办军民融合成果展览会、洽谈会、推介会以及高峰论坛等多种形式,促进军地之间沟通交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七)人才奖励

人才作为掌握先进知识与前沿技术的主体,在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军民融合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为破解人才短缺难题,各地政府发挥区域优势,纷纷出台多样化人才培养政策。主要做法有:积极鼓励各区域内高校开设国防特色学科,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定向培养满足部队与产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支持军事院校与地方高校、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中心、联培联训平台,依托多方优势资源,围绕重点产业,联合培养军队特需人才。引导民企与军工企业定期互派人员交流,专家教授去部队教学调研,部队官兵来学校参观见习,建立人才交流的“双向运作”长效机制。

为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各地纷纷创新出台相应人才引进与奖励制度,如沈阳针对该市优势重点产业人才紧缺现状,制定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同时明确规定对按目录引进的在沈创业、择业的军事科研人才,按能力贡献大小,分三类提供几十万不等的资金奖励补贴。石家庄创新实行了“人才绿卡”政策,设计A、B以及县人才绿卡三类卡,并从户籍管理、购房租房、个税优惠、子女入学等多方面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奖励政策,极大地吸引了不同层次人才落户于该市。龙岩市政府专门出资一定资金用于军民融合专项人才培训,同时高层次人才可按照《龙岩市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十二条措施》享受优惠待遇。此外,深圳引进高端智库、四川从海外引进通用技术领军人才、绵阳设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山西鼓励科研人员以科研成果入股企业等等,这些城市因地制宜地创新制定出培育、引进与奖励人才的政策,为其他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伟铭,黎春燕.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培育竞争优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

[3]舒本耀,陈国玖.民企参军的促进手段研究[J].中国军转民,2015(12):10-14.

[4]沈志华.军民融合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国防科技工业,2015(2):26-28.

[5]徐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资源配置作用研究[J].国防科技,2015(2):61-63.

[6]刘志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J].南京社會科学,2015(3):33-40.

[7]褚倩倩.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109-112.

[8]湛泳,赵纯凯.军民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与机制——基于产业外部性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6-122.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企业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破次元
融椅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