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生“吝啬”本性的辨析

2018-09-10 02:37宋国兵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鹰潭335000
丝路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吝啬鬼吴敬梓监生

宋国兵(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鹰潭 335000)

说到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你一定会想到严监生。之所以会这样,一要感谢高中课本与高中老师的一再灌输,二要感谢吴敬梓老先生妙笔生花的叙述——后者应该更主要。让我们重温那段经典桥段,姑且命名“两个手指头的故事”。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各种文学评论家都是根据这段叙述来给严监生下定义的,他的吝啬也就随着他的死去而盖棺定论了。后世,人们谈到严监生,也多半采信这种说法,以致流传愈广。那么,根据这段叙述能不能说明严监生吝啬呢?毫无疑问是能的。但是,就凭一段文字就给人定性,科学吗?当然不科学。断定严监生是不是吝啬鬼,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通常我们谈论的吝啬鬼形象是怎样的,有哪些特征;其二,整部《儒林外史》不止一处写到严监生,我们需要通读作品综合判断,避免“偏听则暗”的发生。

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很多,如著名的四大吝啬鬼,这些吝啬鬼的相同点:一,心灵完全被金钱扭曲变形了,没有了人性,没有了亲情,只有通过金钱才能获得满足感;二,自己舍不得花钱,也舍不得给别人钱,金钱高于一切,为了省下钱来,可以不择手段。中国的严监生跟他们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啊。严监生并没有舍不得穿,舍不得吃,书中可没说他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虽然有说他“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然而孩子要吃还是会到熟肉点买些的,而且经常喝酒,客人来了也是大摆酒席,根本就没有虐待过自己。书上也没说他经常苛扣仆人的口粮,少佣人工钱等等。至于上面说的“两根手指的故事”,我也认为不能解读为吝啬,而应该是中国式的节俭。

这里就有必要区别一下吝啬与节俭的区别。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是怎样解释的。

吝啬,一般指小气的意思。贬义词,被人们普遍视为人性的缺点。具体而言则是指过分爱惜己之财物,当用而不用的意思。

节俭,指生活俭省,有节制。这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途径。

两者之间的差别有这么几点:(一)词性不同,前者是贬义,后者是褒义;(二)程度不同,前者是一概不用,后者是当不用就不用;(三)本质不同,前者以钱为本,“当用而不用”,后者是以人为本,当用则用。

以此为标准来判断某某人是吝啬还是节俭自然一目了然,毫无疑问,葛朗台他们当然是吝啬鬼了,而严监生,则是节俭,而非吝啬。除了上述证据,本人还能举出至少两个例子。

例一,替严贡生了结官司。由于敲诈勒索王小二和黄梦统,并指使儿子打断了王大的腿,严贡生被官府缉拿。为了躲避官司,他跑到了京城,丢下个烂摊子给他弟弟严监生。按理来说,兄弟既已分家,各过各的,这官司怎么也不应该由严监生来了结啊。可是,官府来找严监生,严监生还就应承下来了,并花钱摆平了这两件案子。小说中说“严二老官连在衙门使费,共用去了十几两银子,官司已了”,还不包括给王大的赔偿。就算小说中说严监生胆子忒小,可起码他是个读书人,知道法律,这种事再怎么牵连,他也没罪。那他为啥还要这样破财消灾呢?个人以为两点:其一,严监生尚有人性,有兄弟之情,虽然平时常受哥哥的气;二,严监生不是一个吝啬鬼,知道什么是主,什么是次,并不像泼留希金哪怕儿子快要死了,也舍不得一分钱。

例二,馈赠二王。王德、王仁是严监生原配王氏的亲弟弟,王氏病重期间,他们来探望,严监生就给他们两人每人一百两银子。席间,谈到严监生扶正赵氏的事,严监生怕族人有说法,二王就出来保证,说他们愿意置办酒席,跟大家把事说明白,料无问题。严监生又送给他们一起五十两银子。你可以说这些钱的使用,都是严监生想拉拢二王,求他们帮自己。可是,后来,王氏的丧事业办完了,赵氏也顺利填房了,严监生也无需依靠他们了,听到他们要前往省城乡试,严监生再次送了他们每人一百两银子。这总谈不上拉拢吧。

我们再回到“两个手指头的故事”中,大家要嘲笑的不就是他连两根灯芯都舍不得点吗?掐掉一根灯芯,不妨碍大家做事,也就是能不用则不用,这叫节俭;如果把灯芯全掐了,大家都无法做事了,也就是当用而不用,这叫吝啬。过去,很多农村人家都是这样过日子的,一根灯芯过日子,吃饭的时候,灯摆在桌上,洗脚的时候,灯摆在凳子上。上床睡觉了,立马吹灭。要是晚间要上茅厕,那就学盲人——摸着走。你会认为这是吝啬吗?不,这就节俭,中国式的节俭。严监生,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中国式的地主,他的财富有一部分就是靠节俭省下来的。

读《儒林外史》的时候,本人就有疑问,为什么吴敬梓要这么辛辣地讽刺严监生这样一个在小说中还保留着人性的人物呢?通过阅读吴敬梓的传记,我隐隐约约找到了答案——吴敬梓的个性。吴家是科举世家,吴敬梓一辈往上数,起码四代都是科举中人。虽然吴敬梓的祖上为官都颇为清廉,他的父亲(过继的)只当过小小的“赣榆县教谕”,可是在那个“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吴敬梓的父亲和祖上仍然给他留下了一笔巨额遗产——大约二三万两银子。可是,这笔巨资,在吴敬梓父亲去世不到十年,就被吴敬梓挥霍一空,不仅如此,还欠债了。怎么会这样呢?答案还是他的个性。吴敬梓个性豪爽,一掷千金,挥金如土,随便给人钱,经常满汉全席,真个是“有钱任性”啊!偏偏他又不会理财,不会赚钱,只有出的,没有进的,就是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啊。可不,吴敬梓最后只能借债度日,四处漂泊。当时人们都叫他“败家子”,可他却不以为然,依然故我,豪情依旧。他喜欢的就是是金钱如粪土的慷慨者,所以,他歌颂杜少卿——杜少卿就是他。相反,那些勤俭持家,节俭过日子的人,在他眼里,就成了嘲笑的对象了——小气啊、抠门啊等。可是,正如鲁迅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作者保持了公心,客观评价,没有为了嘲讽而扭曲人物,虽然对严监生用语刻薄,可仍没有抹去他身上其他人物所没有的人性与亲情,才使人物丰满而生活。

因此,可以说严监生是一个被误读的人物。他其实就是一个中国式节俭的人,几百年来,却被解读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知名的吝啬鬼。地下有知,严监生或许会哀叹:“我比窦娥还冤啊!”

猜你喜欢
吝啬鬼吴敬梓监生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智服吝啬鬼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