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未病”立论防治胸痹心痛

2018-09-10 11:12张沙沙俞春丹闫爽朴银铃崔荷英崔昊震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胸痹治未病生活方式

张沙沙 俞春丹 闫爽 朴银铃 崔荷英 崔昊震

【摘要】“治未病”理论是祖国医学已流传千年的具有预防医学概念的一个传统理论,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从“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后世医家需要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对胸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为主的认识更要谨记于心,常须识此,勿另误也。平时预防大于患病时的治疗,为了更广泛地提高全民身体健康水平,更要将“治未病”理论贯彻到底,在其理论指导下,正确选择相对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治未病;胸痹;预防;生活方式

“胸痹”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厥病》中将心痛的急危重症并且在短时间内造成死亡者,称之谓:“真心痛”,即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从古文中己明确提示该病发病之急之速。在现代医学中,就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心肌病”等此类心血管疾病,正对应于传统医学中胸痹心痛病。但是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对胸痹的治疗原则都是传统的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路出发,这恰恰体现了预防医学的观念,而祖国医学的“治未病”这一理论,己流传千年之久,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谓“治未病”中的“未病”应如何理解?邓福宝[1]引用了李晓泓和张文旗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解释“未病”。将狭义的“未病”概括为:未生疾病和尚无病。广义的“未病”概括为:一是健康的机体,二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两者之间的这种状态。因而“治未病”就包括:无病时养生防病;己病时有病及治、早治,尤其注意既病防传防变,或严重,或变生它病。关于“治未病”,一般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即“未病先防,己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关于胸痹心痛病,中医则认为其主要的病因病机是外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脏腑功能失调等等。因此防治胸痹心痛病,应切实把握好以下几点。

1 未病先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己足够说明未病防病是必要且重要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有“顺四时、适起居,调情志,节饮食”等综合调养的表述。从病因病机预防,一、防止外邪入侵。虚邪贼风,避之有时[2]:中医讲外感六淫之气(风、寒、暑、湿、燥、火)皆可犯心致血脉运行不畅或瘀阻而致胸痹心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适时增强正气,谨防外邪侵心,我们应顺四时、适寒温,使心脉之血液运行通畅,避免发生胸痹心痛。二、保持情志调畅,喜怒和中。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一太过,则可影响心脉之气血运行,因而导致胸痹心痛病的发生。《内经》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七情太过,导致气机失常,或气逆、气缓、气乱、气结等,“气为血之帅”,气机失常可致血脉运行不畅,或瘀或滞,而发胸痹心痛。人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也能够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保持情志心态等的协调度。因此,在平时,应保持乐观向上、心胸豁达的精神,淡泊的心性,宁静的心境,处变不惊的心智,这样才能保持心脉之气血正常有序的运行,循环周身,以此来防范胸痹心痛病的发生。三、合理饮食,劳逸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会养生者,明白人与自然相结合,顺应四时,身体康健,寿终正寝。又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后世人,已不能效法先贤,肆意妄为,不懂得调养身体,常常嗜酒伤身,以致身体早早就衰败不堪。“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失节,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致其运化失司,无力化生气血,津液不能够正常输布,以致聚湿生痰,上犯心胸,使胸中清阳不展,闭阻心脉则可发为胸痹心痛病。因而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味,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化,以滋胸中清阳,维持心脉气血的正常运行,避免发生胸痹心痛。四、调和五脏,平衡阴阳。五脏六腑之气血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有其各自的生克乘侮规律,才能保持气血的正常运行、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五脏六腑不调达,气血阴阳偏盛偏衰,皆可致心脉气血运行失常,而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因此,调达五脏六腑之气机,平衡气血阴阳之盛衰,保持气血的运行畅通,防止发生胸痹心痛。

2 已病早治、既病防變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3]若不慎感受外邪,邪气刚入经络,四肢初觉重着不适,而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即及早使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治疗,以疏通机体气血运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消灭病邪于萌芽之时,阻其病邪深入传变。再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为防止传变得具体立论。此条主要论述的是,有病及时治疗,掐断病情的发展传播途径,及时制止。若未能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则恐生它变,使原本病情复杂化,也可危及生命。

3 病后防复

病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在疾病阶段,机体内正邪双方不停斗争,相互制约,或势均力敌,或正胜邪退,但正邪两方的力量均在不断消耗,机体内阴阳处于尚未巩固的不平衡阶段,若此时不注意生活、护理、养生方面的调摄,则是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复发。后世也常说,三分治病,七分养病。体现了病后调理的重要性。在《伤寒论》中,以桂枝汤为例做说明,方后一整段关于煎服法,药后调理,啜热稀粥以养胃助发汗,细致到汗出的程度,若不汗出应再服,或病愈及时停药,不用将药全部吃完,服药禁忌等非常详细,目的皆是防止疾病的复发。而仲景特别强调中药的煎服法,与服药后的护理,这也是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 小结

以上从《内经》、《金匮要略》引出“治未病”思想的原文,说明,祖国医学几千年前都重视了预防为主这一理论,远远凌驾于现代医学,我们要继承与发展这一理论。虽然现代医学技术迅猛发展,但是还是有很多难以攻克的疑难病症,而祖国医学通过整体和辨证论治在疑難杂症方面较现代医学贡献突出,但心血管疾病总属预防大于治疗,袁小兰[4]等指出应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最重要)、适当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同时服用酵素及配合经络按摩等),预防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而不是仅仅依靠药物去控制这些致病高危因素,倡导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需做好初级预防,从而实现心血管病的“治未病”。胡大一教授[5],作为世界心脏联盟中国区主席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他指出: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有非常严峻的流行形势,据世界心脏联盟分析预计,到2020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还将增加50%,其中76%将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中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大国。胡教授还指出:心脏支架是架不出良好的心血管的,我们应该转变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念,不是治疗而是防治,应该将疾病防治的“尽早、适度、综合”提到心血管疾病干预的榜首,“尽早”指出,我们不应该只着眼于“己病”——己患病人群,我们更应该关注可能发展成该病的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适度”指出,积极预防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不是将指标降到“越低越好”、“低一些更好”,而是要适度,牢记“过犹不及、“综合”指出,我们应将危险因素综合分析,整体思考,不能单一治疗某个而忽视了整体。胡教授说,心血管疾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适饮食,合理运动,避免吸烟、饮酒等不合理地生活行为,适时体检,未雨绸缪。

(通讯作者:崔昊震)

参考文献

[1]邓福宝.《内经》“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疾湿体质胸痹病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李庆海.“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在冠心病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45-51.

[3]温海亭,高妮娜,葛兰.浅谈“治未病”在临床上的意义[J].中医药学刊,2006,24(07):1339-1340.

[4]袁小兰,陈清,李清梅.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初级预防[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03):327-330.

[5]左佰常.胡大一的心血管病防治新理念[J].健康博览,2010,11:4-7.

猜你喜欢
胸痹治未病生活方式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中医通法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探析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在痰瘀互阻型胸痹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