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职业教育铺就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2018-09-11 20:51施汝坤
云南教育·视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市直昭通东莞

施汝坤

发展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最彻底的路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中,昭通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采取超常规举措用足用活扶持政策,凝心聚力拓展职教招生渠道,力争使每一个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顺利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实现“扶读一个,就业一个,致富一家”的美好愿景。

“六个一批”拓展办学渠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7年,昭通有中考考生84 016名,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7 000名,剩余初中毕业生37 016名。如何绘就这批未升入普高的初中毕业生的美好蓝图,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造福家庭和社会?

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指示:要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思维,确保剩余初中毕业生全部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或通过培训就业。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昭通市教育局千方百计盘活市内外办学资源,采取“市内中职学校就学一批、东西教育协作就学一批、联合办学就学一批、市外职业学校就学一批、市内外技工院校就学一批、短期培训就学一批”的举措,拓展办学渠道,为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发展铺平道路。

“六个一批”的创举,开创了全省职业教育“应读尽读”招生渠道的先河。

2017年,昭通全市共有32 499名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或培训就业,就学率达87.66%,较上年1.1万人增加2倍左右。

打造扶贫协作“蓝本”

按照中央和广东、云南两省的安排,东莞、中山两市对口帮扶昭通。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积极与两市对接磋商,在职业教育联合培养规模、学生资助、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拓展,力争帮扶协作成为“蓝本”和“昭通模式”。对此,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建档立卡户学生的资助力度,两地三市明确2017年2 070人培养对象重点向镇彝威革命老区、昭鲁巧家地震灾区建档立卡户子女倾斜,对就读东莞、中山市职业学校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毕业生,除享受免学费和每生每年2 000元助学金外,再补助4 200元生活费(两市补助1 200元,昭通市补助3 000元),同时免除住宿费、书本费。

为落实好2 070名招生指标,2017年6月至8月,市教育领导班子分10个组奔赴各县区,指导各县区紧扣时间节点,抓牢重点和关键,做好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就读东莞、中山市职业学校的宣传动员、招生报名、组织输送、学前服务等工作。各县区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按照人均500元标准拨付资金为学生购买行李,拨付资金为学生提供车费,并派人员将学生安全送至学校,抓实抓细各项服务工作。2017年,全市已超额输送2 150名初中生到东莞、中山两市就读,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 427人。

招生结束后,全市还选派13名中职学校教师到东莞、中山两市驻校管理学生5个月,一方面跟岗学习东莞、中山市各中职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一方面配合东莞、中山市各中职学校加强昭通籍学生服务管理,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东莞理工学校就读的李韬感叹道:“我们很快就适应了东莞的学习生活,这与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及老师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培养“土专家”和“田秀才”

昭通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市委、市政府将培养“土专家”“田秀才”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聚焦全市825个贫困村,以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毕业生为重点对象,依托市直中职学校,加强涉农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扩大市直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招生培养规模,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

首先,加大涉农学生的资金扶持力度。昭通市决定,2017年至2020年秋季学期招收的涉农专业学生,在市直中职学校就读一二年级期间(三年级在外实习),除中央和省的政策性资助外,每人每年给予4 000元生活费、书费和住宿费资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每人每年再给予1 000元资助。2017年,市直中职学校共招收涉农专业学生373名。

其次,政策扶持就业创业。以市农投公司为主,其他涉农企业为辅,每年在市直中职学校实施涉农专业技能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对吸纳市直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涉农企业,每吸纳1人(稳定就业1年以上,且缴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给予1 000元一次性奖励,其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按三分之二标准给予补贴,补贴时间不超过3年。自2018年起,市直中职学校涉农專业毕业的学生,毕业3年内在市内从事农业产业创业者,取得有关职能部门认定,还将一次性给予每人5 000元创业资金补助。

猜你喜欢
市直昭通东莞
通化市总结推广市直小学线上教学经验
东莞,东莞
莞香
2018年广东东莞荔枝收成看好
临沂市环保局召开智慧城市—生态环保大数据联网应用市直部门座谈会
遵义市召开市直单位老干部情况通报会
昨天
精准脱贫奔小康 克难攻坚谋跨越
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落成
昭通文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