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往事

2018-09-11 02:21莫寒
南方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红蜻蜓南城宗祠

莫寒

来之前,我一直在想水濂山是不是和南方所有的山脉一样,保留着丘陵地带独有的轻灵和古韵。东莞有六大富有灵气的山脉,水濂山便是其中的一座。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柔性十足的名字时,我做过很多种假设。水濂山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源,山洞里是否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岩石上是否溅起一千尺白色瀑布。自古以来,勤劳的南城人就是凭借着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构建了一个又一个深厚的人文景观。

七月的水濂山,知了早早相约去了僻静之处,它们再也不像刚入夏那会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半山腰上,南风从海边吹来,水濂山离入海口虽然有些距离,但夏风吹在脸上,依然有股黏糊糊的感觉。不远处,一片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映入眼帘,古典的红木窗棂在烈日下显得格外耀眼。这条蜿蜒曲折的古典小路是通往园中园的必经之道。人群中,时而有人停下来对着一幅窗雕沉思,时而有人回头喊后面的同伴。我喜欢跟在人群的后面,看他们看过的风景,走他们走过的路。我偏爱慢下来的感觉,因为时间在变,很多看似静态的东西,往往一眨眼的工夫就会烟消云散。

走在人群的后面,是一种忏海的态度。每当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蜂拥而至,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虚无感。也许我是在用一种贴近大自然的方式与这个时代里的洪流作揖,是的,在这片山脉的下面,或许埋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若干年前,古人们是否也像今天的我们一样,成群结队来到半山腰听风。文人墨客,雕梁画栋。园中园立柱上的图案,为后来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想象空间。我蹑手蹑脚地路过一个小池塘,但还是惊扰了正在啄食的鱼儿,它们扑通一声游到另一片水域作乐去了。小池塘里的水看上去还算清澈,我故意把头伸出半尺,倚着栏杆,便可看到脸庞在水中晃荡,我的目光被印在了缓缓散开的波纹之中。

在这个园中园里,我是最后一个收拢脚步的人。站在大门口,可以闻到一股檀香的味道。烈日下,我看见一棵松树挺直腰身,从它那饱经沧桑的表皮来看,应该是一棵上了年纪的老松。我情不自禁地抬了抬头,阳光从松针的缝隙里流泻下来,一滴滴落在我的皮肤上,我的脸一下子热辣辣的。我和几个朋友站在园外,看红蜻蜓在池塘上空飞来飞去。有一个戴帽子的驴友正在调焦,他和我们一样,都把目标锁定在那几只可爱的红蜻蜓身上。红蜻蜓每抖动一次翅膀,他都会变换一个姿势。我一会儿看看红蜻蜓,一会儿望望那个照相的人。我感到很惊诧,如此炎热的天气,他却能保持安静,快乐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与不远处的那棵老松看上去是多么的相似。一静一动,一物一人,他们之间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只是我们听不见罢了。老松以固定的姿势常年守护着这片园中园,它见过的游客就像一年当中落下的松针,密密麻麻,数不胜数。它用漫长的沉默来浸润水濂山上这座曲径通幽的园中园。

与园中园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宝塔下面的水濂山湖。水濂山湖像一位得道高僧,一年到头敞开衣襟,任由风雨雷电闯入怀中。水濂山湖与江南的淡水湖外观上略有不同。水濂山湖好比北方汉子,内敛中透露着豪放与张扬,江南的淡水湖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位常年不出门的小家碧玉,秀气中夹杂着温情。我见过的江南的湖水大体上都带有这种性格。看惯了江南的淡水湖,再去对岭南的这片水域下一个定义,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请一位年过半百的画家来到湖畔,赠予画笔,让他席地而坐。如果他要画一个上午,就给他一个上午。登山的人可以坐在石头上远眺,或者绕佛寺漫步,等待着夕阳从枝头上飘下来。站在宝塔下,可以把水濂山湖尽收眼底。园中园,你见到的活蹦乱跳的飞鸟和蜻蜓,沉默寡言的百年老松,它们之间像是达成了某种默契,游客停下来,它们就流露自己的才华;游客离去,它们又很快回到最开始的状态,谁也不认识谁。而水濂山湖,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意象,在这个意象里,我们看不到任何有关于动的迹象。唯独湖底,那块谁也没有揭开的面纱,给了我们些许的神秘与幻想。

水濂山湖坐落在半山腰,它看上去就像一个天池。这座充满灵性的山脉,很少人知道它的真实年龄,正如很少人知道水濂山湖到底是怎么生成的一样。也许是上帝凿开的一个缺口,给受苦受难的百姓一口水喝。这些没有历史记载的传说或者想象,都只能停留在文学的雏形当中。如若回到现实世界里,水濂山湖就是半山腰上的一段记忆。山河更迭,大地在经历反复的洗涤和切割之后,早已把原先的容貌收藏起来。

有人说,走近一座山,并非真正要识破山中的一草一木。山在山上,我们人类永远也搬不动上面的宝藏,留下的脚印便是最好的见证。水濂山,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南城儿女。离开水濂山,我们来到距离水濂山不到一公里的宋氏宗祠,这个建造于明代嘉靖二十年的岭南家族宗祠,成为南城这片土地上最为耀眼的明珠。

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南城有几处历史悠久的宗祠。今天,站在宋氏宗祠大门前,才发现一座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所承载的东西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从建筑风格和结构来看,宋氏宗祠与普通宗祠并无多大的差别。然而,当我们迈过宋氏宗祠大门,一步步走进去那一刻,才发现这座明代建筑不仅承载了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同时也让当地的后人找到了释放人文情怀的闸门。一位负责看管宗祠的本地人为我们揭开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岁月,宋氏宗祠原来是东江纵队一支队三龙大队部及驻军营地旧址。透过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我们仿佛看到一张张充满血性的脸,他们的音容笑貌工整地悬挂在宗祠的墙壁上。宋氏宗祠在当地人们心目中,不仅仅是祭拜祖先的场所,更是东江纵队抗击日寇的勋章。

上了年纪的南城人都知道,水濂山下的宋氏宗祠,之所以能经受住战火的考验,与军民团结是密不可分的。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看到的每一寸砖瓦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那些看上去荒废多年的古建筑,之所以能安然无恙地矗立在水濂山脚下,主要是得益于历史的养育之恩。一代又一代的南城人,一个又一个朴素的管理员,他们的祖辈给他们留下的这座家族宗祠,要远远胜过其他遗产。

宋氏宗祠两边的古建筑,虽然不少墙体翻修过,但建筑物的地基及厚重的麻石则全部保留了明代的原貌。在一户人家的门口,有几株草长得很是可人,我慢慢地蹲了下来,虽然叫不出这几株草的名字,但我敢保证以前在乡下一定见过。它们的根茎看上去细皮嫩肉,却有着超乎想象的生命力。它们一般都长在屋檐下,对阳光要求甚微。如果下暴雨,从瓦砾上流下的水柱将直接砸在它们身上,倘若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它们又岂能生长得如此美好?望着这几株野草,我忍不住拍下它们。在宋氏宗祠的右手边,有一口明清时期的古井。在东莞,几乎每个宗祠门口都会有一口古井,有的宗祠门口还有古树,石狮等。我探了探头,发现古井里的水竟然那么的清澈。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一个家族是否兴旺发达的象征。对于宋氏宗祠来说,古井就好比一个家族的精神图腾,它庇佑着数以万计的后世子孙。

猜你喜欢
红蜻蜓南城宗祠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才艺专辑
红蜻蜓
红色是宗祠的母语
朝歌的诗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只愿寒冷冬日一去不回
《红蜻蜓》教案
红蜻蜓 等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怪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