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动态增强在鞍旁肿瘤鉴别中的应用

2018-09-12 13:37刘凤海李国策边浩董红焕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刘凤海 李国策 边浩 董红焕

【摘要】目的:分析鞍旁肿瘤的磁共振动态增强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该区肿瘤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于2017年11月期间经手术或随诊证实的46例鞍旁肿瘤病例的磁共振影像资料,分析其特异性的影像学特征。结果:46个病例中,男21例,女25例,18~72岁,平均44.5岁。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脑膜瘤18例,呈均匀明显强化;海绵状血管瘤13例,呈渐进填充式强化,延时期呈均匀明显强化。神经鞘瘤5例,哑铃型明显强化,内见无强化囊变区。表皮样囊肿3例,囊壁环形强化。蛛网膜囊肿2例,无明显强化。软骨瘤3例,呈多环形强化。转移瘤及淋巴瘤各1例,呈中等强化。结论:对于大部分鞍旁肿瘤病例平扫及常规增强可满足诊断需求。对于少数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动态增强对于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鞍旁肿瘤;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

鞍旁结构较为复杂,内有大血管、静脉丛及颅神经走行[1]。该区肿瘤种类较多,临床症状、体征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有明显不同,如果术前诊断不准确,就会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2]。因此术前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随着人们对于该区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影像诊断正确率不断提高,但仍有不典型的病例,仅依靠常规影像方法无法鉴别。将磁共振常规和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结合,在提供形态学特征的同时,可反映肿瘤内部微循环特征等信息,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很大帮助。本文收集确诊的鞍旁肿瘤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技术对于鞍旁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1 材料与方法

搜集2009年6月至于2017年11月期间我院经手术病理或长期随访证实且有完整MR影像资料的鞍旁肿瘤病例46例,其中男21例,女25例,18~72岁,平均4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复视、视力下降9例,头痛、不适10例,动眼神经麻痹8例,三叉神经、展神经损害各3例,内分泌症状6例,偶然发现7例。

所有病例均于术前进行了MR平扫、动态增强及常规延时增强扫描,检查设备包括GE signa HDx 1.5T扫描仪及GEMR750 3.0T扫描仪。检查序列包括:轴位TIWI/T2WIMWI序列、冠状位T2WI、矢状位TIWI、冠狀位动态增强序列。横轴位及矢状位TIWI序列采用T1-FLAIR成像TR/TE/TI=1750ms/24ms/720ms。PROPELLER(FSE)T2WI:TR/TE=4300ms/110.32ms,层厚=6.0 mm,层间距=2.0mm,FOV=24cm×24cm,矩阵=288×256,回波链长度=28,激励次数(NEX)=1。冠状位T2WI TR/TE/TI=8500ms/162ms/2100ms。层厚5mm,层间距1.5mm,FOV 24cm×24cm,矩阵288×224。横轴位DWI序列:TR/TE=4100ms/75ms、层厚6.0mm、层间距2.0mm、FOV=22cm×22cm、矩阵=128×128、b=1000、NEX=2。冠状位DCE-MRI扫描:TR/TE=300ms/15ms、FOV=22cm×22cm、层厚4.0mm、层间距1.0mm、矩阵256×160、NEX=1;以2.5ml/s流速,静脉注射Gd-DTPA,剂量0.1mmol/kg,对比剂注射同时启动扫描,每期扫描时间12s,间隔时间2s,共扫描8期。增强后延时采用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扫描,各参数与平扫相同。

2 结果

46个病例中,男21例,女25例,18~72岁,平均44.5岁。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脑膜瘤18例,16例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2例呈长T1、短T2信号,增强呈均匀明显强化;海绵状血管瘤13例,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6例呈水平走行哑铃型,动态增强呈渐进填充式强化,延时期呈均匀明显强化。神经鞘瘤5例,稍长T1、稍长T2信号,内见长T2信号囊变区,增强扫描成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表皮样囊肿3例,长T1、长T2信号、DWI明显高信号,囊壁环形强化。蛛网膜囊肿2例,呈长T1、长T2信号,DWI低信号,无明显强化。软骨瘤3例,呈多环形强化。转移瘤及淋巴瘤各1例,呈中等强化。

3 讨论

鞍旁区域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是颅内脑外肿瘤的好发位置。常见肿瘤如脑膜瘤、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等,文献报道该区常见病变达20多种[2],因此影像学的鉴别诊断对于病变的定性及治疗十分重要。常规磁共振序列如T1WI、T2WI、增强扫描不具有组织特异性,不能反映肿瘤内细胞的密度与活性、肿瘤增生血管等情况,存在很大的局限。

磁共振平扫的信号强度取决于病变内部氢质子含量的多少。不同类型肿瘤内成分存在差异,因此可在平扫T1WI及T2WI上呈现不同强度的信号。但即便同种类型肿瘤或者同一肿瘤由于内部的不均一性,导致其信号强度千差万别,因而鉴别困难。但少数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其内由众多微小的血窦构成,主要成分是血液,因此绝大多数病例T2WI图像上呈明亮高信号,极高信号特征有助于病灶与其他鞍旁病变的鉴别[3-5]。对于大多数肿瘤需要依靠增强扫描评估肿瘤内部血供特征来提供更多鉴别依据。

常规的增强扫描为注射对比剂后即刻或延迟一定时间进行T1WI扫描,为单期像、静态扫描,图像显示扫描即刻对比剂分布情况,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内血供状态。对于特殊类型的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内部纤维成分较多的肿瘤由于对比剂充填时间较长,因此单期相扫描并不能完全反映病变全部血供特点。

动态增强扫描由于采用多期、长时间连续扫描,较常规增强扫描更能更真实的反映病变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同的强化方式直接反映了肿瘤内部的病理特征。本组病例中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均为富血供肿瘤,但动态增强扫描反映出完全不同的强化方式[6-7]。海绵状血管瘤为从周边向中间的渐进式填充强化,脑膜瘤是较快速的均一强化,强化程度相对较弱。尽管少数血管瘤型脑膜瘤强化也非常显著,但渐进式填充强化仅在海绵状血管瘤中见到[8-10]。软骨瘤动态增强中后期呈现出多环形或爆米花样强化,尽管强化成分其强化程度随时间延时有所增加,但无填充趋势。本组病例中囊性病变,如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因均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的主要作用是鉴别病变内部是否有实性成分,以此可与海绵状血管瘤以及神经鞘瘤囊变相鉴别。

总之,对于鞍旁区域的大部分肿瘤依据常规MRI平扫及常规增强可有效鉴别,对于部分常规检查方法鉴别困难特殊类型肿瘤,动态增强扫描可提供更多有意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Wang X,Mei G,Liu X,et al.The role of stereotacticradiosurgery in cavernous sinushemangiomas:a systematic reviewand meta-analysis[J].J Neurooncof,2012,107(02):239-245.

[2]孙安,鲍伟民.颅中窝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

[3]Meyer EB,Lombardi D,ScheithauerB,et al.Extra-axial cavernoushemangiomas involving the duralsinuses.J Neurosurg,1990,72:187-192.

[4]Kudo T,Ueki S,KobayashiH,et al.Experience with the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in a cavemous hemangioma ofthe cavernous sinus.Neurosurg,1989,24:628-631.15:114-115.

[5]Lewis AL,Tew IM,Payner TD,etal.Dural cavernous angiomasoutside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areport of two eases[J].Neuro-surgery,1994,35:498-504,

[6]Vogler R,Castillo M.Duralcavernousangioma:MR features[J].Am J Neuroradiol,1995,16:773-775.

[7]魚博浪,郭世萍,孙亲利.鞍旁病变MR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07):586-588.

[8]鱼博浪,王斐,孙亲利等.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工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17-119.

[9]秦越,杜滂,李金柱等.MRI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02):179-181

[10]金赞辉,翁卿吉,李建一.MRI诊断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09):1588-1589.

猜你喜欢
磁共振成像
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应用CT与MRI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MR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脑干胶质瘤磁共振成像及病理学特点及两者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