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平衡训练仪治疗老年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2018-09-13 09:59段好阳闫兆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17期
关键词:动态平衡躯干偏瘫

段好阳 闫兆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吉林 长春 130021)

老年脑卒中后倾斜(pusher)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者在任何体位均向偏瘫侧倾斜,并抵抗重心向中线或过中线向非瘫痪侧的校正〔1,2〕。目前对于pushe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没有完全明确,多数患者自身不能判断自己躯干所处的位置,无法保持平衡,严重影响其功能恢复,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难以奏效,康复效果不太理想〔3,4〕。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平衡训练仪治疗老年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老年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患者46例。纳入标准:①均为首发脑卒中,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单侧脑出血或脑梗死者;②初次发病,且病程3个月以内者;③对侧倾斜量表(SCP)评分≥3分〔5〕;④站立平衡功能达2级及以上者;⑤视力正常,无偏盲者;⑥无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能理解并配合治疗者;⑦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体位性低血压者;②出现新病灶,病情恶化者;③心、肾等功能不全或恶性高血压者;④存在严重认知、交流障碍及不配合治疗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65.18±7.41)岁;脑梗死7例,脑出血16例;平均病程(12.28±3.15)d;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6例。对照组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64.34±6.49)岁;脑梗死8例,脑出血15例;平均病程(11.49±3.07)d;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5例。两组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平均病程和偏瘫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和站立平衡功能训练、负重和步行训练等,1次/d,2 h/次,6 d/w,共8 w。治疗组同时给予德国Medica Medizinte GmbH公司生产的瘫痪动态站立架(型号:Balance-Trainer)进行动态平衡训练:训练前向患者做好安全解释工作,减少其恐惧心理,取得配合;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站立架高度及安全带和固定杆松紧度等,将其固定在站立架内。统一使用“捡苹果”游戏模式,通过电脑软件在屏幕左右侧各设置一个“苹果”,通过设置“兔子”/“苹果”的间距、“苹果”的大小,调整训练的难度。患者将身体重心向患侧或健侧转移倾斜,然后返回中心位置(即向患侧或健侧倾斜-模拟取物-回归中立位),重复以上动作。观察患者训练过程的疲劳程度,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降低训练强度。2次/d,20 min/次,6 d/w,共8 w。

1.3评定内容 于治疗前、治疗后4 w和8 w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6〕评定躯干控制能力,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躯干控制功能越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7〕评定平衡功能,满分5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平衡功能越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7〕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ADL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治疗前两组TCT、BBS、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w和8 w,两组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4 w,治疗组TCT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8 w,治疗组TCT、BBS、M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 w和8 w TCT、BBS、MBI评分比较分,n=23)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2)P<0.05

3 讨 论

躯干的平衡控制力对人体姿势的维持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身体各种动作的完成质量。在老年脑卒中pusher 综合征患者中,躯干的平衡控制力显得尤为重要〔8,9〕。老年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其躯干平衡控制力下降,导致躯干失衡,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在患者康复进程中,提高其躯干的平衡控制力是恢复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的基础与关键〔10,11〕。

目前,关于pushe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2〕发现与大脑半球受损的位置相关:当右侧大脑半球的岛叶后部、顶区和颞上回受损时,可能与感觉前庭皮质网络有关;左侧大脑半球损伤的岛叶前部、顶区及投射纤维到外侧丘脑的内囊部分受损时,可能与姿势控制相关,或与加工前庭传递的信息相关。上述部位受损失均使患者的主观垂直觉发生障碍,当身体已经向偏瘫侧倾斜时,主观误认为身体是垂直的,且健侧肢体强有力对抗倾斜的纠正,患者会始终坚持这种姿势,当身体垂直时,主观上会误认为身体已经向健侧倾斜,为保持“平衡”,患者会努力地将身体重心向患侧转移,并坚持这种错误姿势〔12〕。

研究显示〔13〕,强化躯干平衡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pusher综合征患者的运动功能,对患者各种动作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强化躯干平衡训练方式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患者处于完全被动的角色,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脑神经的重塑和功能重组过程中不符合运动再学习的客观规律,训练效果欠佳;训练方式单调,不利于外界环境对大脑的直观刺激,不易激发患者的兴趣,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自己的进步。

侯红等〔14〕认为将反馈式运动控制引入功能训练,不仅提高患者的训练兴趣,还为患者设定了运动环境,增强了大脑对综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使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逐渐向正常运动模式中的各种动作水平靠近。本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常规康复训练,还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动态平衡训练仪训练,均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而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动态平衡训练仪训练在短时期内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优势不明显,可能与动态平衡训练仪训练强度小有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动态平衡训练仪训练的疗效显著提高,可能与训练强度的提高及反馈式刺激的反复强化相关。

综上,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平衡训练仪训练能有效提高老年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及ADL能力,且简单易行。

猜你喜欢
动态平衡躯干偏瘫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树与人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
浅谈动态平衡问题的解法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