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改革敢为人先 矢志创新科技强国

2018-09-13 05:42白春礼
紫光阁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科技国家

白春礼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和“科学的春天”40周年。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始终以“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己任,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参与筹备全国科学大会,引领中国科学事业恢复与发展

1978年3月18日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作为两家筹备单位之一,为大会的成功召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大会不仅是对科技工作的拨乱反正,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声,是新中国发展历程特别是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极大提振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创新热情。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优先发展农业、能源、材料、电子计算机、激光、空间科学、高能物理和遗传工程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重大新兴技术领域和带头学科, 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全面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中国由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院属机构的恢复和新建。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科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收回和新建科研机构工作。除大量收回“文革”中下放给地方和产业部门的科研机构外,还新建了少量急需的基础科学和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到 1978年底,院属科研机构从1977年的 6 5个增加110个,恢复和成立了上海、成都、新疆、兰州、合肥、广州、沈阳、长春、武汉、南京、西安、昆明等12个分院。

率先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在1977年6、7月的院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决定试点恢复招收和培养研究生,这一决策早于恢复高考。10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率先恢复研究生制度,在北京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在我国率先实行学分制,首建国家大科学工程,首创少年班,率先面向国外开放办学等,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

率先恢复专业技术职称制度。1977年9月,在中国停止多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率先恢复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以陈景润、杨乐、 张广厚等为代表的中青年科学家 被破格提拔为研究员、副研究员等。1979年,全国范围内全面恢复了专业技术职称制度。

中国科学院学部恢复活动。1979年1月15日,中央批复同意中国科学院学部恢复活动。7月10日,国务院批转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学部委员增补工作的报告,正式开展增选工作。1980年10月26日,各学部投票选出283位新学部委员。

在“科学的春天”里,中国科学院率先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努力恢复正常科研秩序,恢复研究生教育,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并打通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交流合作的渠道,为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率先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进军国民经济主战场

20世纪80至90年代,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国科学院顺应时代要求,在科研组织管理、拨款制度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走在了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前列,充分发挥了国家科研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先行者和示范带动作用。这一时期,面对国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国科学院不断重新定位,于1978年 、1984年、1987年先后3次调整办院方针,1987年将办院方针确定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1992年将“跟踪”改为“创新”)。

在此期间,科技开发工作逐渐成为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实施“一院两种运行机制”,组织了近万名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开发工作,一大批“科”字头的高技术企业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脱胎而出,特别是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领域,迅速带动了我国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代表的特色区域经济,其后兴起全国范围的科技开发区建设。其中,联想公司逐渐发展成为我国IT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而“中关村”则至今仍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和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虽然进行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进军国民经济主战场,但基础科学研究一直是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方面,中國科学院起着主导作用,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吴文俊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与方程求解的“吴消元法”,为信息时代数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黄昆团队的超晶格光学声子模理论,被誉为“黄—朱模型”;刘东生确立了黄土“新风成学说”,成为研究全球环境演变的重大转折,使黄土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澄江古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为寒武纪大爆发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与此同时,在资源环境、生物医药、农业、信息技术、新材料研制和空间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 心。1997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力量研究中国面向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性对策,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研究报告。1998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批准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试点。在此基础上,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10余年,中国科学院始终牢记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不断深化对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认识,形成了从科技发展观、科技价值观、战略定位、办院方针到发展战略的一整套改革思路。通过大幅度调整科技布局,凝练科技目标,聚焦战略重点,调整、优化、新建了一批研究机构。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广揽海内外优秀人才,调整优化队伍结构,顺利完成人才队伍代际转移,凝聚和造就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建成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大科学装置,科研条件和园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通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积极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建设国家现代科研院所的新路子,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国家 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构建起与社会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平台,促进了全社会创新意识的大幅提升,并在国际上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扩大了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实施“率先行动”计划,迈入改革创新发展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对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即“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由此进入了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科学院制定了《“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简称“率先行动”计划)。2014年8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率先行动”计划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提出了“三个面向”要求,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2014年7月7日,“率先行动”计划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迅速启动实施。2015年2月,中国科学院将“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确立为新时期办院方针。

“率先行动”计划提出了中国科学院“两步走”发展战略,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四个率先”,到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在 实施“率先行动”计划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着眼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遵循不同性质科研活 动的规律,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4种类型,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探索构 建分类定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 和分类配置资源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在调整优化科研布局、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科技智库建设新体制、推进科教深度融合、全面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也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举措。同时,还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深入实施研究所“一三五”规划,进行院机关科研管理改革,部署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积极组织建议和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防科技创新等重大科技任务,取得一批世界瞩目的重大科技成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一批基础前沿研究标志性原创成果引领带动我国在相关领域成为领跑者和开拓者,铁基高温超导、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中微子振荡、先进核能、干细胞与基因编辑、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跻身国际领先或先进行列。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深空、深海、深地、网络空间安全和国防科技创新等重大战略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逐步实现从跟踪为主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抢占全球创新发展战略制高点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材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人口健康、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方面,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中高端科技供给,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转化示范工程落地生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6项代表性重大成果中,“天眼”“悟空”“墨子”由中国科学院研制完成,“天宫”“蛟龙”的研制中国科学院也是主要承担或参与单位之一。

通过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中国科学院在长期发展积累特别是知识创新工程的基础上,实现了整体创新能力质的跃升,成为在国际科技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科研机构。根据国际衡量基础研究影响力的“自然指数”排行榜,在包括大学、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医院和非政府组织等综合排名中,中国科学院连续6年位列全球榜首。中国科学院在海外建立了9个科教中心,实现了中国科研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零的突破。这些创新成就,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彰显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贡献,前所未有地提振了我国科技界的创新自信,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前所未有地开辟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广阔前景,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科技国家
《中国科学院院刊》新媒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把国家“租”出去
科技在线
《中国科学院院刊》创刊30周年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