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牵针引线

2018-09-13 11:20柴绚
创新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悬念设置笔者

柴绚

目前,学生对文本阅读缺乏兴趣,不能积极参与课文阅读,整个课堂缺乏生机,甚至出现厌倦和反感情绪。

究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策略的培养,认为先行处理词汇,学生的阅读障碍就会减少,整体理解阅读材料就会变得容易。实际上,这样的词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学生失去了一个完整阅读的过程,长此以往,他们就很难适应阅读含有一定生词的英语文本。这样,显然背离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初中学生能够阅读含有3%的生词量的英语短文”。

再具体到课堂导入环节,确实还存在这样一些共性的问题:有些课堂不设导入,而是直接进入阅读活动,使得阅读活动本身显得非常生硬、突兀;有些导入过于复杂,导致阅读中及阅读后的活动时间不够,教师只得草草收兵,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还有一些导入活动的设计脱离了阅读文本,起不到温习旧知、引出新知的作用,使得导入形同虚设;有些导入脱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无法引起共鸣,同样会使学生感觉乏味;有些导入远远超出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支撑,也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笔者认为,文本阅读课导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否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以及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并享受文本阅读。要使得初中英语文本阅读课有趣、有效,教师就必须在导入活动的设计上狠下功夫。

一、结合文本猜谜设置悬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说,思维永远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谜语”,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文本的主题。设置猜谜活动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而问题本身也会产生悬念,使学生不断思索,激发学生揭开“谜底”或“疑点”的强烈愿望,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以译林版牛津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8的Reading为例,本课主要叙述了一件谋杀案,对于导入的设计,教师一般会选用漫画人物柯南,而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猜谜导入活动:①A detective.②Born in Henan.③Popular on TV.④Yuanfang,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这些信息逐条传达给学生,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猜谜的欲望。等到第④条信息展示的时候,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说的是唐朝的狄仁杰。接下来,就文本本身,笔者又提出一系列问题:①Who was murdered?②When was he murdered?③How was he murdered?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很多学生产生了疑惑,激发了他们对文本阅读的极大兴趣,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文章,有助于他们对文本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二、解读文本标题、插图设置悬念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标题能透射出文章的内容概要,能使人从这“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解读文本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抓住文章最核心的部分,从而找到文本解讀的切入点。

以译林版牛津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5的Reading为例,文章标题是the ghost in the park,笔者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讨论:①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②Do you think there are ghosts in the world?③If there is really a ghost, what does it look like?

牛津英语教材中图片信息非常丰富,几乎每一篇阅读课文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仍以上文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插图顺藤摸瓜,继续追问学生:①Can you guess what they saw and heard?②How did they feel at that time?这样通过对插图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诘问,逐步引入文本话题,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探求答案的动力,课堂效果良好。

三、多媒体导入设置悬念

牛津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节选并改编于英国作家Jonathan Swift的名著《格列佛游记》。怎样导入课堂才能深深地抓住学生的心呢?如果仅凭教师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国的遭遇,学生难免会有“隔靴搔痒”之感,而这时引入多媒体手段再适合不过了。上课铃声一响,笔者便问学生:“Do you like movies?”学生大声回答:“Yes!”笔者:“OK, now let's enjoy it!”接下来笔者播放了事先下载好的电影版《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踏上小人国前的片段,学生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影片播放结束了,笔者抓紧时机问大家:“But 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to Gulliver next?”之前没有看过该影片的学生当然不知道,但迫切想知道结果,这时笔者才将课文隆重推出。

在这堂课的教学反思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解惑答疑,教师应特别注意并利用这个特点,想方设法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赫尔巴特曾经说:“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可以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它所表现出来的新颖、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知识形态,会触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

四、人物立体分析设置悬念

人物传记阅读是杂志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体裁一般是记叙文,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从命题角度上看,人物传记阅读通常会考查关于该人物的大量细节,有些通过字面即可理解,有些需要综合、归纳、推理才能理解。

牛津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7 Reading “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讲述了奥黛丽·赫本的传奇人生。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并让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去阅读文本呢?教师可利用图片来吸引学生并提问:“What impresses you most?”学生可回答:“Her beauty and charm.”然后教师展示她不同阶段的身份图片并提问:“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er?”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对其职业、年龄、背景等进行各种想象。此时教师引出她的三个身份框架,即a great beauty、a great actress、a great humanitarian,然后鼓励学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的词或短语来说明beauty、actress和humanitarian,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并结合文章标题中的all-time best来深度剖析赫本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的社会价值,抽丝剥茧,推理判断深层含义。阅读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通过文本的背景知识去设置悬念,让他们积极地接触事实。这样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阅读的内驱力,使他们带着乐趣去阅读,满足他们的期待心理。

此外,在實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预设辩论对抗设置悬念、揭示故事结果设置悬念等。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这些方式导入,所设悬念最好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抑或是学生特别感兴趣和非常敏感的,同时又是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这犹如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非解出疑惑不可的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设疑布阵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做到有疑可设,自然合理,切不可为疑而设,故弄玄虚。

悬念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导火索”,要想把握好这门艺术,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文本中可设置悬念的地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好的悬念式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扣人心弦的魔术,它散发着神秘的魅力,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吸引着学生渐入佳境,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初中英语文本阅读课前,教师应该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的悬念式导入,大胆创新,力求在课堂上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材料变得鲜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然、自主、自在地参与到英语文本阅读课的教学中来。

猜你喜欢
悬念设置笔者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老师,别走……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