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能锻炼的研究

2018-09-13 03:56尚洪涛
体育时空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高等院校

尚洪涛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5-189-01

摘要 高等院校体能课程作为体育基础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体育学院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根据高等院校体能课程体系開设情况,分析研究得出高等院校体能课程体系存在不足之处,提出促进高等院校体能体系发展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体能课程 体系构建

一、前言

随着教育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和落地实行,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均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局部或全面改革,体育选项课教学更是基础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大举措。高校体育选项教学,出发点在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系统学练某一项运动技战术能力和理论知识体系的巩固,但也带来了“拈轻怕重”过于着重某一运动项目而回避体能类项目学练的倾向。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在选择上课项目时都喜爱挑选负荷量度小、考试易达标的项目,使得体能素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二、大学生参与体能锻炼现状

(一)学校对体能课程不够重视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长期存在重“智”轻“体”的现象。由于学校对体能课程工作不够重视,在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健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体系也不够完善,学校的体能课程难以做到真正普及和有效开展。

(二)学生参与体能锻炼的意识不强

尽管知道系统的体能锻炼是增强体能的最有效方法,但大学生参与体能锻炼的热情普遍不高。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追求新鲜事物和心智的待成熟其,加之现代课余生活的丰富,大多数学生的课余时间选择了读书、上网、旅游,减少了其参与体能锻炼的时间。

(三)逃避_体能类项目的学习

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不仅涵盖传统的田径、球类、体操类项目,也可以选取新兴的攀岩、轮滑、高尔夫等项目,更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级授课制,采取根据运动项目重新分班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兴趣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在自主选课时多数会选择负荷量度小、考试易达标的项目。

(四)不参与课外体能锻炼

体育课的时间太为有限,学生能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比较而言,课余体育锻炼在时间、组织、空间上都具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性和项目针对性,更能满足学生个体体能发展的需要,但学生大多以体育课和社团活动中的锻炼为主,很少自觉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

(五)场地设施不能满足体能锻炼需要

随着普通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较之以往大幅度增加,多数学校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教室设备、学生宿舍、公共食堂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对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的投入不够,使得原本就略显紧张的体育场馆设施出现短缺;另一方面原有设施不断老化,如果不加以保养和维修中则很容易出现损坏。

三、促进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能锻炼有效策略

(一)加强学校体能课程工作的重视

体能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能教育和科学的体能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克服“重智、轻体”的传统思想。高校应配合上级部门进一步政策的具体落地实施,加强学校体育课程的体能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能教育和系统完善的体能锻炼,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目标。

(二)改革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体能锻炼

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育阶段特点和学习、课余时间比重,通过体能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在大学伊始便开设公共基础体能课程,保证体能课上的有效运动负荷度量,并且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体育选项课的开设和实施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学生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科学有效性,出现了选项课教学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深圳大学)、“三自主”教学模式(清华大学)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南理工)等多种教学模式并行发展的新气象。

(三)完善体能素质达标管理制度

高校应配合上级建立系统完善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体系,建立可行的体能测试管理系统。负责授课的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并积极定期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有目的、有计划、有具体任务的教育教学培训,从而保障学生体能达标测试的进行。

(四)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

体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科学安排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场地与设施,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想办法缓解学校运动场地设施缺乏的矛盾,加强学校体能设施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学生参与体能锻炼提供空间。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高等院校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