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西藏第一将:印军称他为“雪域战神”

2018-09-14 05:16侯朝阳
档案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印军西藏部队

侯朝阳

开国中将张国华,被毛泽东亲切地称呼为“井冈山”。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在军旅生涯中立下赫赫战功,为解放和建设西藏作出了突出贡献……历数张国华最著名的战役,则是领导战胜了印度最厉害的王牌旅,被印军高官忌惮地尊称为“雪域战神”!战后,毛主席说:“你一仗,可保10年安稳。”周恩来一生只为两位将领迎过骨灰,一位是多年患难与共的战友陈赓大将,另一位就是交往不多但特别欣赏的张国华将军。

血性进藏,女儿死于途中

张国华,1914年出生在江西永新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10月,随着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的到来,永新县燃起了革命的火种。幼年的张国华知道父亲因参加了红军而遭到地主的扣押和折磨,但他并未畏惧退缩,而是紧跟父亲脚步,于1929年3月参加了中共永新县西北特委游击队,后编入红4军第32团,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在一场场惨烈战役中,张国华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被军委授予红星奖章。长征到达陕北后,张国华先后参加过东征和地下工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此后多年间,张国华做了大量团结进步力量、打击顽固分子的工作,并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从井冈山一路走来,张国华具备了开辟新区、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毛泽东在接见张国华时,对这位从井冈山成长起来的干部十分赏识,从此便以“井冈山”代称张国华。

1950年年初,中央决定提早进藏。毛泽东说,西藏人口虽少,但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极其重要,必须尽早解放。而张国华能征善战的18军,正是中央选定的进藏部队。

这时的第18军,经历过74次战斗,出色地完成了渡江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成都战役的战斗任务,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就要进驻川南。当时,新中国已成立,军内的大批干部被派往川南各地担任县市领导,准备踏踏实实过日子。但是,1950年元旦刚过,一纸让18军进藏的电令,突然改变了这一切。

军长同意、军领导班子同意,不等于全军都同意。18军由去“天府之国”的川南,突然改去高原严寒的西藏,部队一时转不过弯来,谁不想去富庶的地方驻扎?很多干部还没有结婚,想到川南去发展事业、组建家庭。突然一道命令要转而去西藏,部队逃兵数量猛增。严重的时候,一天一个班跑得只剩班长、副班长。连队干部夜里不敢睡觉,轮流把门,营团干部天天追问逃兵数量。

跑的不仅是士兵,一些干部也出现动摇。18军52师154团副政委刘结挺是张国华准备重点培养、重点使用的干部,也写信提出身体不好,不能进藏。张国华气得手发抖,后来要求:凡是逃兵一律不许进藏。他说:“我们进藏的光荣绝不能让这些逃兵玷污了。”

在18军进藏动员大会上,张国华说:“你把西藏看成是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从不嫌它荒凉,百余年来拼命往那里钻。现在,美帝国主义又积极插足,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没有帝国主义热心?”

他还说:“进藏确实苦,可是,西藏人民世世代代在农奴主残酷压迫之下生活,岂不更苦?人民解放军以解除人民痛苦为己任,我们怎能眼看他们受苦而无动于衷?”理越讲越透,台下渐渐骚动起来,刹那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会场一片欢腾。人们被动员起来了。

1950年春,张国华以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党性,率领18军部队进军西藏。向着雪域高原艰难跋涉时,张国华的女儿因感冒发烧,病逝于进藏途中……他强忍悲痛,在付出了进藏的第一个牺牲后,继续指挥大军一路向西。

文武兼备,解放西藏第一将军

18军于3月29日开始分批进藏,打土匪、修公路、筹备物资、做群众工作,历尽艰险。遇到粮荒时,部队坚决贯彻中央“不吃地方”的原则,挖野菜、捉麻雀。藏族人视老鹰是天菩萨、鱼是水菩萨、老鼠是地菩萨,部队就规定严禁打鹰、钓鱼、捕鼠。指战员们说:“我们宁可饿死,也决不违反部队纪律和民族政策。”

进藏最后一个阻碍,就是西藏的反动势力。他们鼓吹“藏独”,拒绝中央人民政府的和平谈判,并将藏军2/3兵力及部分士兵,计8000余人,部署在昌都、金沙江西岸,妄图扼守入藏要道,阻止人民解放军。

为扫清障碍,西南军区决定发起昌都战役。9月5日,张国华抵达甘孜,立即指挥部署战役。为歼灭藏军主力,防止其退逃,张国华决定实施大纵深的迂回包围作战。10月6日,昌都战役打响,18军分南北两个作战集团,翻山越岭、长途奔袭,战至24日,共歼灭藏军及土兵5700余人,胜利结束战役。

经此一战,西藏地方政府终于派出代表团到北京谈判。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签署成功。当天下午,毛泽东专门接见了张国华,高兴地说:“好哇,办了一件大事,这是一个胜利。”

5月25日,毛泽东签发《关于进军西藏的训令》。8月28日,张国华、谭冠三政委率军从昌都出发,克服严寒、缺氧、冰雪,沿着世界屋脊跋涉进行艰苦的“第二次长征”,翻越12座大雪山,横渡数十条江河,穿过森林、沼泽,于10月26日抵达拉萨,完成了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的历史性任务,西藏终于得到全面解放。

西藏交通闭塞、气候恶劣,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状态,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较为排斥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帝国主义也不断从印度方向入侵西藏。要在西藏站稳脚跟,团结、吃饭、交通运输问题必须妥善解决。他和谭冠三亲自带领部队到乱石滩上安营扎寨,开荒生产,第一年就获得大丰收,收获粮食20多万斤。消息传开,藏胞们都以為解放军“有神保佑”。到1954 年,驻藏解放军官兵仅在拉萨西郊就开荒6万余亩,产粮170万斤,土豆76万斤,蔬菜1200 万斤。

接下来,张国华把修路当作一项“重要的首要问题”对待。他不停地下达硬指标:“力争1952年底康藏公路通车昌都”,由昌都向西和由拉萨向东同时对进展开,加快筑路速度,保证在1954年底前竣工。官兵们叫响了“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口号,凭着双手、简单工具和满腔热情,打通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大山,跨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拉萨河等10多条大河,历时4年,终于在1954年11月,修通了全长2255公里的康藏公路。雪域高原有了现代公路交通,极大缩短了与祖国内地的距离。

1955年5月,西藏军区升格为大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谭冠三任政治委员。9月,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后来,张国华又率部平息了西藏的武装叛乱,并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政策。改革大刀阔斧展开,以人民群众当家的区、乡政权纷纷建立。几千年来,西藏农奴、奴隶终于有了自由、权利,有了自己的土地、牲畜,真正实现了翻身解放!

印军完败,尊称他为“雪域战神”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内政外交形势复杂,面临着多方面挑战。恰在此时,印度步帝国主义后尘,于1959年8月开始入侵、蚕食我国西藏地区。

1962年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研究中印边界问题。会上,毛泽东指出:“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

他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我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同志!”张国华充满自信:“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打得赢!”

开战之前,刘伯承曾经告诫张国华和他的部下,这是和印度的正规军且号称是“王牌军”的部队作战,不是一般的边防警察,不可轻敌。而张国华依旧明确表示过,他有信心,能打赢。

这是我国军队第一次对战印度军队,以前两国从来没有交过手,所以互不知道根底。兵家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现在什么都不知道,这仗怎么打?所以有人就很好奇张国华为何有此信心。

张国华说了主要的几点,一是他们的王牌军再厉害也比不上国民党部队的精英,要知道他手下的兵可是打败了国民党181师的,战斗力绝对有保障。二是印度很久没打过仗了,士兵们都处在懈怠的状态,而我们的士兵刚刚从战场上下来,还保持着昂扬的作战状态,一旦战争打响能很快的进入状态!三是当时的作战地点在藏南地区,海拔很高,印度士兵很有可能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但是他的部队已经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了,能适应环境……这几点是很有说服力,能让人信服的。

19日,张国华率领前进指挥所进至麻玛地区,统一指挥克节朗地区作战。当他问侯杰能否在24小时内送50车炮弹到前线的时候,侯杰支支吾吾不应,说路况不好,确实,当年可没有现在的交通条件。但是张国华不管这些,他瞪起眼,说:现在是战时,一切都得为了前线,丝毫不给侯杰留情面。侯杰想尽办法,叫上足够的人手,找了很多骡子、马匹,踩着溜滑的雪地花了十多个小时就把炮弹送上去了。张国华这种说一不二的性格,无疑也是他带领的部队总是打胜仗的原因之一。

第一仗怎么打?指挥所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保险起见,吃掉印军一个营;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吃掉印军一个旅。张国华考虑再三,决定要吃就吃它一个旅!吃一个营,不痛不痒,没意思。

方案报到北京,有人觉得张国华是在冒险。但毛泽东果断支持:“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毛主席敢用人,敢信人的魄力,也给了张国华莫大的鼓舞。

20日,张国华一声令下,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打响。解放军官兵勇猛地向印军第7旅发起攻击,短短3天,就歼敌近2000人,收复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的中国领土。

我方将士持续进攻,但是在前进的途中遇到了极为险阻的高山,攀爬翻越起来很困难,正巧张国华此时又发着高烧。警卫员要用担架抬他走,却被他坚定的拒绝了,战士们奋力作战,自己当长官的怎么能偷懒呢!张国华的以身作则,也大大鼓舞了士气,没有什么比军队上下团结一心更能增强战斗力了。

因解放军的攻势迅猛之极,剩下的印方驻守部队几乎毫无防备,有的人甚至还穿着睡衣就被俘虏了。他们做梦都想不明白,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快如闪电般扑过来的,且一路所向披靡!

很快,中央军委一份饱含赞赏的嘉奖令发到西藏边防:“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善战,干脆地歼灭敌人,取得了初战的伟大胜利。捷报频传,党中央、中央军委极为高兴。”

之后,张国华指挥部队通过大纵深战役迂回,向侵入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瓦弄等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战至11月底,反击战取得重大胜利,解放军歼灭印军7000余人,俘其王牌旅长达维尔、准将旅长辛格。我方伤亡总共千余人,而且没有一个士兵被俘。

这让印度军方十分震惊,为了守城,连交警也配发了军事装备。但是我军只是夺回属于中国的领土,并没有在这种必胜的局面下去继续攻打印度,而是根据中央指示,在确定自己的领土安全之后就撤退了。

战后,毛泽东对张国华在中印边境一战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你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从1962年至今,50多年了,中印边境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个局面的取得与这一仗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场战争,让张国华打出了名声,和他交过手的印度军官,甚至尊称张国华为“中国的雪域战神”!

西藏地区终于迎来了和平。张国华也拖着病体投身建设改革任务之中,他先后擔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兼西藏军区司令员;1969年,张国华当选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1971年8月,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但因长期在高原环境和高强度压力下工作,张国华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72年2月20日,在主持一次会议时,这位58岁的热血将军突然倒在了会场上,当晚猝然离世。

张国华将军的去世,令中央领导措手不及。周恩来总理亲自到首都机场迎接他的骨灰,伤心地说:“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地走了。”不久,毛泽东罕见地拒绝了四川会议代表见面的要求,黯然地说:“不见了,再见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猜你喜欢
印军西藏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天上的西藏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一天全歼“王牌旅”
巴基斯坦释放被俘印军飞行员
1967年,解放军一个月内两次打退印军入侵
神奇瑰丽的西藏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克什米尔雪崩 17名印军士兵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