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态势分析

2018-09-14 05:16马玉杰李鑫毕云平祖秉钧
档案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期刊文化遗产物质

马玉杰 李鑫 毕云平 祖秉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的界定及研究价值

我国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研究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一进程同步进行的。从档案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历时十多年。从非遗档案概念和价值的研究到与民俗文化、传播学相结合,再到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的关注和研究力度还在不断加大,这也是本文对这一研究态势进行梳理的初衷。非遗档案是非遗活动的原始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的界定是学界最初关注的话题,王云庆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它应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价值方面,周耀林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固化保护方式得到了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研究现状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入口,以篇名为检索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档案”为检索词,来源类别为期刊,进行精确匹配,删除无效和重复发表的文章,筛选后得到265篇期刊文章(截止到2018年5月20日)。课题组以这些文章作为统计样本进行了定量分析。

(一)时间分布

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研究始于2006年,发文量总体显上升趋势,如(图一)所示。

(二)作者和研究机构分布

本课题以作者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参考依据来考查该作者在这一学术方向的成果情况和专注程度,同时考查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目前这一领域学术成果最丰富的四位作者分别是王云庆(山东大学)、何永斌(攀枝花学院)、张玉祥(塔里木大学)和周耀林(武汉大学),如(图二)所示。

本研究方向涉及的相关研究机构涉及几十个,排在前八位的分别是山东大学、安徽大学、攀枝花学院、云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师范学院和塔里木大学。通过对这些机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原因有二:一是成果依托本院校强大的科研背景优势;二是机构所处地区的非遗资源或文化资源丰富或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关注,如(图三)所示。

(三)来源期刊分布

发表本研究方向论文的期刊数量多达四十余种,这里只对其中的档案类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发文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山西档案》《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如图四所示。在档案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论文数量也在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些论文在追踪热点和难点方面更突出,研究更加前沿。

三、研究热点及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从2006年开始,我国档案学界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档案学的关联性并基于本学科的特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诸多问题。这一时期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相关概念、意义和重要性等层面的探讨。赵林林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人类多元文化的宝贵记忆,也是人们认识自身文明历程、感知文化魅力的重要媒介。”覃凤琴认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记录保存起来,不但以物质形式再现无形的文化遗产,而且因档案的特殊属性和作用使得此种保护方式更显优势。”这一阶段对非遗档案基本问题的分析为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深入阶段

學界从2011年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研究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内容更为广泛、视角更为多样。在研究主体方面,王云庆(2013)和王巧玲(2013)等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主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分析。针对文化部牵头的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中没有档案部门席位的现状,王巧玲(2015)“分析了导致档案部门相对被动参与状态的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王云庆(2012)、李孟珂(2013)和李妙然(2013)等学者从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角度对非遗档案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 (下转52页)

(上接46页)

另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还出现两种趋势。一是基于档案学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理论基础,如储蕾(2011)和吴品才(2012),对基础理论的探讨,徐欣云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对非遗档案进行了研究。二是与当地文化元素紧密结合,如陈祖芬(2011年)和(2014年)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对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

3.拓展阶段

这一专题的研究走势自2016年后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基于交叉学科研究非遗档案成为热点,数字资源建设和适应我国当前政策导向等方面的研究等受到关注。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刘鹏茹(2017)和倪晓春(2017)等学者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等相关问题。李姗姗(2016)等基于关联数据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问题。在适应国家政策方面,胡郑丽将非遗档案纳入到“互联网+”的角度下进行分析,米娟婷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非遗档案的保护模式。在交叉学科方面,和璇基于“年代-区域”理论分析了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相关问题,刘赟博在“历史--空间”视域下对县级非遗产档案进行了研究。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 燕山大学图书馆)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直隶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和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HB17TQ01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期刊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期刊审稿进度表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