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8-09-14 10:50王建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观念素质教育

王建

【摘 要】现代教育理念再次“警告”我们:学生头脑不再是被灌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问题”就是能点燃这支火把的导火线,思想的火花一旦点燃,创新出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

【关键词】创新;观念;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99-01

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精神,鼓励运用探究学习方式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探究性学习方式用好、用活呢?我的体会是: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1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之一,其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大量成功实验的事实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潜能,提高学生素质。

2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的想象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科学定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当然也要从问题开始。再者,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

3 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有价值和意义

当然,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如果过去那种启发式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以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科学与庸俗之别,难易与适度之标。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特点。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三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文后习题上的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时,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4 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好的学生。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造成这种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所以,为了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总之,我们构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思路是:以问题为线索,带动探究性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的,让主体的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具体措施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讓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激活问题兴趣,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究问题;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地位,让学生巧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究问题。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观念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钓鱼的观念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