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文化与广州电视

2018-09-18 10:03叔翼健
当代文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粤语电视广州

叔翼健

摘要:广州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粤语的文化地位及其历史传承,电视媒体语言一直保持粤语与普通话并行。随着外来移民带来受众环境的改变,新媒体发展致使年轻电视收视群体锐减,粤语文化地位今非昔比,广州电视媒介生态环境嬗变。广州电视较之广州的经济地位整体滞后,粤语和普通话节目应该找准定位,提升节目质量,并拓展与新媒体的整合运营。

关键词:电视 ;广州 ;粤语;文化

广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粤语的文化地位及其历史传承,电视媒体语言一直存在着粤语与普通话并行的媒体语言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第十六条规定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可以使用方言。广东是经过审批可以使用粤语方言作为媒体语言的地区。多年来,广东广播电视台(包括原来的广东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和广州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各电视频道、电视节目对粤语和普通话的选择和偏重有所不同,整体上粤语更占优势,粤语文化成为广州电视文化中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 粤语文化与广州电视的渊源

粤语源于古代岭南汉语,起源于秦汉时期,是在多种源语言基础上融合而成。①粤语在语音上与普通话差异大,其使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在广西、海南以及海外澳洲、美洲、东南亚等地华人社区也广泛应用。2013年广州市社科联组织南方发展研究院和《城市观察》杂志的专家对广府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其研究成果《广府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显示,全球使用粤语的人数约6800万~7000万。广东省内广府族群约4900万人,占全省人口57%;廣府籍港澳同胞365万人,广府籍海外华侨华人897万人。在加拿大,粤语是继英语、法语后的第三大语言。语言学家格里姆肖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相互依存,粤语是岭南地区最为重要的交流语言,对岭南文化发挥着重要的建构和传承作用。

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广义的岭南文化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广州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中心,粤语在广州地区日常交往和文化传承中的中心地位毋庸置疑。珠三角地区受众有收看收听粤语节目的习惯和历史。广州地区电视台使用粤语播音已超过50年,广东电视台1959年成立,1960年成为中国内地首个以粤语广播的电视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州观众通过“鱼骨天线”收看香港的粤语节目。1983年第一个境内粤语频道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时称“十四频道”)诞生。1988年广州电视台成立,允许部分粤语节目播出,后扩展为主要频道均以粤语为主要用语。2001年南方电视台成立,侧重于本土化传播,2004年首个粤语频道南方卫视上星。

国家允许广东电视媒体语言使用方言有其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其一广州毗邻港澳,与港澳共用一种语言,同时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侨乡,粤语播音可以建立文化同根同源的情感联系;其二改革开放后,翡翠、本港等八家境外媒体落地广东,香港粤语电视节目在广州最受欢迎,据澳门大学陈怀林教授1997年至1999年在广州进行的受众调查数据显示,“亚视”和“无线”两家香港台的4个频道在广州的收视份额高达80.83%。②增设粤语频道和粤语节目有助于增强话语权,减少港澳等境外媒体的收视份额和文化影响,增强本土舆论引导。至2004年7月,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在整体收视份额以3%的优势超过了香港电视,跃居为广东电视媒体市场份额的首位。③其三广东作为粤方言区,普通话基础薄弱,本土居民青睐粤语节目,粤语节目具有收视保证和经济效益。珠江频道实行“把粤味进行到底”的本土化策略,收视状况和广告收入稳居广州市和广东省第一。

粤播岭南特色媒体文化有其历史传承,也是受众所需,直至今日,广东省台和广州市台也一直将本土化和粤播作为重要战略。主要体现在:粤语播音、粤语做节目,粤语解说,粤语广告,粤语配音,大量引进香港TVB的粤语娱乐节目;市民文化凸显,粤语民生新闻、故事类、服务娱乐类节目众多,很多主持人也是以“老友”“街坊”的方式娓娓道来;一些节目立足于粤语的发音、语法以及粤文化的特点来命名,如《烦事有得倾》《大佬辉出街》《揾食珠三角》《广视栋笃sell》等;岭南搞笑粤语短剧成为当地品牌,广东珠江频道的粤语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是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久、播出集数最多的电视系列情景剧,从2000年11月4日首播至2016年11月已超过3000集。系列剧《72家房客》2008年7月开播至今也影响很大。广东台综艺频道还开设了《爆笑连环炮》《都市笑口组》等粤语系列小品剧节目;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岭南文化的标牌粤剧在电视上也有一定比重,广州台有《南国红豆》,广东台有《粤韵风华》《粤唱粤好戏》《好戏连台》《阿湘讲戏》等。

整体上来说,广东省台和广州市台的粤语频道和粤语节目,比其普通话的频道和节目,创造了更高的收视和经济效益,像最受欢迎的新闻类节目《今日关注》《新闻日日睇》《今日最新闻》《630 新闻》《城事特搜》均为粤语。广州电视台2009年曾将经济频道改为普通话播出,一年后对比收视情况却显示普通话节目收视惨淡,由于午间普通话新闻收视率太低,于 2010 年又改为粤语播出。

二 广州电视媒体语言生态环境的嬗变

2010年7月,一份关于广州电视台主要频道增加普通话新闻的播放时间、黄金时段新闻播音由粤语改为普通话的建议,引来“粤语沦陷”“粤语文化垂危”“广州人面临集体失忆”等争议,爆发了“撑粤语”事件。2011年12月16日,广东省政府公布《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络音视频节目以普通话作为播音、节目主持、采访的基本用语。使用方言播音的,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者省广播电影电视部门批准”,又引来“推普废粤”“扼杀地方文化”的不同声音。2014年6月30日广东电视台的《正点报道》由粤语改为普通话,又引起一阵热议,“边缘粤语”“攻陷粤语”的说法又起波澜。

我国1956年开始推行普通话,普通话逐渐成为媒体语言、公务语言、教育语言,在全国取得了中心地位。虽然方言“完全没有使它地位低下的内部因素”,④但是在使用情境和使用心理上,普通话较之方言在多数地方成了更为高级的语言形态。不过粤语作为一种强势方言,调查显示,“规范化的官方语言比方言的地位高”在广东却没有明显的体现。广东大学生对普通话讲话者和粤语讲话者的评价无显著差异。⑤语言是群体身份的外在显现和象征,随着普通话地位的提升,广州整体语言环境发生语言迁移和语言转用,粤语作为共同语的使用率降低。而实际上,广州电视媒体语言关于粤语、普通话的争议,体现着人口环境、社会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媒体环境的变化,也体现出受众、媒介和文化方面的竞争,是媒体语言受到现实文化的影响相应进行的适应性调整。

(一)受众环境的改变

改革开放后,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多元媒体文化的呈现,使得粤语的地位受到冲击。据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显示,到2016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04.35万人,户籍人口870.49万人。⑥534万非户籍人口和新增户籍人口多数为外来移民。另据2013年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广州登记在册流动人口686.7万人,按照一定的漏登率计算,广州实际居住的流动人口为837万人左右,高于当时常住人口832万人。⑦外来人口改变了广州的人口比例,也改变了广州的语言结构和受众结构。

新西兰语言学者霍姆斯说,人们通常借助语言指示其特定的群体身份并建立特殊層面的社会认同,因而群体共有的话语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是区分群体成员的重要指标。⑧不过广州的语言结构近些年变化明显。一方面广州本土市民普通话水平不断提升,新生代粤语水平明显下降;另一方面非粤语方言区的移民学习粤语的兴趣和动力不足,粤语方言在声韵母的发音以及声调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别使得一般移民不具备粤语的说写能力,再加上普通话交流在多数场合的无障碍,媒体消费又有普通话节目和网络媒体很多替代性选择,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粤语并非移民迫切所需。如果说以往粤语是广州地区的人们交流使用的共同语言,那么现在不仅广府人与外省人的交流用普通话,省内的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也以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人们对媒体的消费主要基于两种需求:认知、信息的需求和娱乐、情感的需求。粤语作为共同语语言地位的下降以及粤语节目在语言与文化上与外来移民的差异感和距离感使得粤语节目对外来移民的吸引力有限。

(二)媒介环境的改变

广东电视台曾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台之一:最早在地方台中开办早间新闻;最早进行新闻现场直播报道;最早实现新闻节目直播(1987年12月广东电视台新闻由录播改为直播);最早在地方台中开办国际新闻;⑨1979年春节,与香港无线电视台联合举办《羊城贺岁万家欢》节目;1980年代播出辉煌于全国的综艺节目《万紫千红》《共度好时光》;制作全国第一个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译制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不过今天的广东电视经常被拿来与广东经济第一大省作比较而备受诟病,多年来过于依赖粤语节目,依赖插播广告(在翡翠、本港两个香港粤语频道插播),对普通话节目重视不够,整体制作水平和运营不足。广东卫视在省级卫视中排名在第三梯队。虽然粤语热门节目保持了较好的收视,但其观众年龄老化,缺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央视、省级卫视带有共性文化的普通话节目、尤其现象级的电视剧和真人秀节目争夺本地收视。一线省级卫视领跑的局面早已形成,湖南、江苏、浙江、东方卫视从周一到周末各具特色的节目具有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2014年,由原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等5家单位整合成立的广东广播电视台提出“广东卫视重返一线”目标,但从目前来看,广东卫视的收视和影响仍然有限。

另一方面,近年来伴随着“全媒体”“融媒体”“互联网+”的发展浪潮,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即时性、参与性等特征,使很多广电媒体面临困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 亿,网民中10-39 岁占72.1%,其中20-29岁占29.7%。2017 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 小时,应用网络新闻的比例为83.1%,应用网络视频的比例为75.2%,应用网络游戏的比例为56.1%。⑩这意味着传统电视的优势正在被网络取代,网络不仅仅是播出平台,网络剧、网络脱口秀、网络综艺、网络文化节目等各类网络自制节目早已将收视人群对准了年轻人,定位准确,点击量高。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被称为“网生代”,他们的媒体消费不再拘泥于时间序列的控制,而是更碎片化、自由化、娱乐化、移动化。根据 CSM 媒介研究,在老年收视群体的收视趋于滞涨的同时,45 岁以下相对年轻群体的收视量却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尤其是 15-24 岁的青少年群体,收视下滑的速度更快,全天收视时长从2008年的129分钟降至2015年的89分钟。112015年,省级卫视电视剧版权价格首次被网络超越。12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都在探索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的融合和整合运作,未来新媒体的受众量还会持续上升。

梅罗维茨认为,群体身份、社会化的程度和等级制度的级别之间的传统区别是建立在印刷媒介所形成的孤立场景基础之上的,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会模糊这些区别。13如果说粤方言区原有电视媒体由于语言的不同造成了一定的受众区隔,今天随着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共同分享,这种区分会越来越小。以往由于种族、地域所形成的文化族群,通过媒介有了更多沟通和文化融合的机会,而且人们越通过媒介进行交往,原来共存于同一实体空间面对面交流所创造的熟悉感就会越淡化。就像梅罗维茨所说,通过电子媒介与其他人建立“联系”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无须关心其物质位置和社会“位置”如何。14

(三)文化环境的改变

广府人对于粤语的深厚情感,一方面由于粤语代表着传统文化,保留了很多入声古音,有其特殊的历史传承和韵律美。另一方面粤语文化也曾经一度代表着国内最发达的经济文化、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区,深受港澳文化影响。作为经济发达区,粤语中伴随着现代生活而生的经济、金融、文化等方面的词语,像的士、派对、朋克、镭射等这些源于英语的词语都是先进入粤语,然后又成为普通话。广东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发源地,1977至1978年间,全国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诞生于广州。此后,唱片公司、选秀比赛、音乐榜率先在广州萌芽。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間里,广东音乐几乎代表了中国流行音乐。此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关小姐》《外来妹》《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电视剧风靡全国,“新丝路模特大赛”“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也是中国早期最有影响力的选秀大赛。经济、文化的领先和开放使粤语相应具备了“高级语言”“强势语言”的地位。布尔迪厄认为,基于社会层面对威望变体的认识能够为那些使用这些威望语言变体的人带来更好的社会和经济资源。有研究指出在多语语境中,居于符号支配地位的往往是一种语言。但是公共场合下的语言运用、语言的官方政策、媒体的语言选择会对语言间的层级差异加以重构。15普通话和粤语的博弈也正体现了这种重构。

粤语文化的影响力在近些年随着全国经济和文化市场格局的改变在降低。曾经引领全国的港澳影视文化和流行音乐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顶峰后渐趋没落,以香港TVB翡翠台为首的广州境外电视市场总体占有率到2010年下降到22.7%。16缺少了依托的广东媒体文化和电视文化也风光不再。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重心转向北京和上海。以粤语节目为主体,以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市井文化、粤语情景短剧为主体的电视文化虽然具有地域特色,但受众层面有限,局限于地方文化最终必将成为媒体文化乃至社会文化发展的桎梏。

三 融媒体时代广州电视的媒体语言定位

粤语从秦汉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保存着我国古汉语的特征,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依据。同时粤语又是广府、港澳本土居民以及大量华人华侨的母语,语言学者温棣帆说“每一种语言无不反映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观和文化综合系统,后者又产生了使用语言的社团赖以解决同世界的关系问题及形成自己的思想、哲学体系和对世界的认识的方式。”17保持和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一般语言和文化学者的共识,也是联合国将每年的2月21号设为国际母语日的意义所在。粤语还是当代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海外华人华侨重要的联结符号,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结构,共享相同的文化价值体系,能够形成强烈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粤语的存留对于海内外炎黄子孙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粤语又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和媒体语言,所以无论从本土人的情感,还是从文化保护、文化战略和文化影响力的考量,粤语在媒体中都必须存在而且长期发展下去。

粤语媒体语言的使用既有其历史渊源,也有其存在的现实语境。大卫·哈维认为任何将地方视作为纯粹、稳定与内生的文化想象都是退步的。18粤语节目应立足其历史使命和现实基础,找准定位,提升质量,放眼国际。2014年,广州广电传媒集团联合PPTV聚力在广州签定《广州广电传媒集团与PPTV聚力共同签署联合建立全球网络粤语电视台合作备忘录》。近年来,广东电视台的节目也开始落地海外,但这距离真正的粤语节目国际传播还有距离。同时粤语节目要想成为全球华人的桥梁,就必须突破本土化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土的小民生和街坊文化,应该在全球广府华人生活和文化中找到情感支点,并与广东形象传播、广东经济发展相结合。

广州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城市文化的包容性。而一般来说,移民的到来也是城市发展的促进因素,同时也催生了城市“混合”“杂交”文化的形成。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应该是流动和建构的,广州的“地方感”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普通话节目的重视和发展势在必行。应以广东卫视频道为核心,用“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岭南精神寻求电视行业的突破性发展,提升节目在全国的收视和影响。电视产业并非孤立产业,其产业链价值辐射将越来越大,其符号经济价值可以带动其他产业价值,并创造、转化为文化产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价值。喻国明认为,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并且这种对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19未来的文化影响力,也必是媒介影响力和媒介话语权的竞争。

全球传统电视传媒机构都在寻求向全媒体转型。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未来媒体在产品、资本、传播、产业链等方面的竞争会更为复杂和激烈,制作、传播机构更为多样,IPTV、网络视频播控平台、数字互动电视、手机电视、APP等各类传播平台更为广泛。电视产业必须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多屏化方向发展。在网络电视方面,广东是继上海文广、中央电视台之后,第三个拿到全国牌照的,不过未来仍需解决制作能力、财力资源、人才制度、组织结构、执行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全媒体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麦耘:《从粤语的产生和发展看汉语方言形成的模式》,载《方言》2009年第3期。

②⑨徐惠如:《增强“三力” 打破境外电视“不可战胜”的神话》,载《传媒》2012年第2期。

③李小红:《试论收视率分析与电视节目编排的策略—以广东电视媒体为例》,载《视听》2008年第8期。

④[英]彼得·特拉吉尔:《社会语言学导论,第一章语言和社会》,林书武译,载《国外语言学》1980年第5期。

⑤张积家、杨卓华、朱诗敏:《广东大学生对普通话和粤语的印象》,载《心理学探新》2003年第1期。

⑥广州市统计局:《2016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

http://www.gz.gov.cn/gzgov/s5846/201703/172e27112684d109d41c5

ba8ea811de.shtml。

⑦《流动人口比常住多了5萬》,载《广州日报》2014年4月23日A3版

⑧孙金华:《社会语言学导论》(第3版)导读,选自[新西兰]Janet Holmes:《社会语言学导论》(第3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D21页。

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

11周欣欣:《“网生代”的收视特征及节目对策》,载《视听界》2016年第3期。

12王欢:《融媒时代我国传统电视的转型路径》,载《青年记者》2017年第7期。

1314[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第112页。

15参见[美]莎伦·K.德克特、卡罗琳·H.维克斯《社会语言学导论:社会与身份》,何丽、宿宇瑾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5年版,第155-166页。

16张中南:《境外电视在广东收视市场的盛衰及启示》,载《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第1 期。

17[澳]斯蒂芬·A.温棣帆:《语言消亡的原因和环境》,陆象淦译,选自《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文化认同性的变形,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26页。

18钱俊希,钱丽芸,朱竑:《 “全球的地方感”理论述评与广州案例解读》,载《人文地理》2011年第6期。

19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载《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本文系教育部2013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媒体文化与城市新移民的地域文化认同——以珠三角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CZH15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广东影视文化的创作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D17XYS35)

责任编辑:赵雷

猜你喜欢
粤语电视广州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第一本小学校本粤语教材问世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广州车展展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