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结合肩三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18-09-18 09:40高海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腹针中风

高海燕

【摘 要】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肩三针治疗中风之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94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治疗组使用腹针结合肩三针治疗方法,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P<0.05);治疗组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结合肩三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风;肩手综合征;腹针;肩三针;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8-0112-03

肩手综合征是患者中风之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又称为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症,是导致患者残疾的一个重要诱因,而且已成为中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阻碍[1],直接影响到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减缓其康复进程。临床实践经验表明,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是确切的,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性高且副作用小等诸多应用优点。笔者采用腹针结合肩三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94例作为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40~73岁,平均年龄(55.4±4.3)岁,病程为偏瘫后1~6个月,平均病程(3.1±0.2)个月,I期患者19例、Ⅱ期患者28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2±4.5)岁,病程为偏瘫后1~6个月,平均病程(3.5±0.3)个月,I期患者17例、Ⅱ期患者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皆符合脑血管病的康复评价与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Ⅰ、Ⅱ期分期标准[2]。排除标准:①中枢性疼痛患者;②由其它神经系统病症引起的肩手综合征患者;③肩周炎史、上肢骨折史等影响上肢功能活动的骨科、神经科疾病患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①良肢位的摆放。患侧卧位:保持患者的躯干呈较为向后的旋转状,后背用枕头做稳固的支撑。患侧上肢尽可能的进行前伸,前臂旋后,肘呈伸展状。健侧卧位:患肢在枕头的支撑下放在患者前面,保持肩胛骨在前伸位、肘伸展。仰卧位:此时患侧的肩胛之下应该垫有枕垫,保持肩胛骨在前伸位,患侧上肢垫枕,促使伸肘、腕背伸与伸指。②肢体活动。帮助患者活动其躯干的近端,尽量避免肩胛骨远端出现痉挛问题,如帮助患者向其患侧翻身,保持患侧上肢负重,向两边的中心转移,同时使用相应手法对所需方向做肩胛骨活动,以此来促使肩胛骨完全上提并前伸,叮嘱患者应该经常用健侧手来帮助其患侧臂做幅度尽量大的上举运动。③肩关节的刺激。对肩关节周围肌群进行刺激,以此来增强患者患肢的肌力,可以用Bobath握手并上举,在坐位下做患侧上肢的负重动作,朝着各个方向对肩关节进行挤压。用手拍打或者是使用冰块对肌肉群做快速摩擦刺激。确保在日常活动中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在进行被动活动时应注意以患者不觉疼痛为界定。

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法治疗。①穴位选取:患侧肩髃、臂臑、外关、手三里。②方法:在患者正卧位下,将肩和手臂彻底暴露出来,穴位做常规消毒,垂直进针,以中强度力提插捻转得气,针刺得气之后采用电针,选择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为30 min。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腹针结合肩三针的治疗。腹针治疗:①取穴。中脘、下脘、商曲(健侧)、气海、关元、滑肉门(双侧)、上风湿点(患侧)、上风湿外点(患侧)。②具体方法。嘱患者呈仰卧位状,定位之后,使用1寸毫针(科慧世纪背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0只/盒)直刺,深刺中脘、下脘、关元、气海;中刺商曲、滑肉门,浅刺上风湿点和上风湿外点。对肩部肿痛显著者加滑肉门三角,手腕部显著者于上风湿外点旁加针,相应的按患者不同手部症状变换加针部位。每天1次,14 d为1疗程,留针持续30 min。肩三针治疗:①取穴。肩三针(肩I 针:即肩髃穴:肩II针:在肩髃穴同水平前方2寸;肩III针:在肩髃穴同水平后方2寸),手太阳经证患者加后溪穴,手阳明经证患者加合谷穴,手少阳经证的患者加外关穴,气血两虚的患者加关元、足三里和气海,肝阳上亢者加太溪、太冲穴。②具体方法:取患者端坐位,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对肩三针进行消毒处理,使用1.5寸毫针直刺穴位肌肉经筋处,待得气之后退到浅层,分别斜刺左、右侧,可见穴内针痕迹如鸡爪形状呈扇形的散开。直到针下感到有酸麻胀感,经手法加强针感,促使气直达病所。针刺得气之后采用电针,选择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为30 min。两组均治疗14 d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两组FMA评分。

1.5 疗效评定[3] ①显效:关节水肿和疼痛症状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肌肉无萎缩;②有效:关节水肿消失、疼痛有所缓解,关节活动稍微受限,肌肉萎缩不严重;③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表现无很大改变,关节活动有显著首先,肌肉萎缩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列数/总例数×100%。观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MA(简式Fugl-Meyer)量表[4]进行评价,类目包括手指活动情况、协调能力、有无反射活动等共计10项,总分在0~66分,得分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好。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FMA评分比较 治疗组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部位多见于患侧上肢,早期患者会发现有肩部、腕、手关节的疼痛和活动受限问题,若未能及时治疗,便会进入到二期,这时皮肤和手的小肌肉会发生明显萎缩和痉挛,若再未妥善治疗的话便会进入到三期,手呈鹰抓样挛缩,皮肤的肌肉也会发生显著萎缩[5-6]。

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由针刺腹部穴位,刺激神阙系统和人体经络系统进行自我调控,以此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7]。靳三针疗法是靳瑞教授在长达40余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集古代针灸名家的临床经验之精华,结合现代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创立的以精选3穴为处方的针灸治疗新体系;其中肩三针更是临床治疗肩部病症常用的3个穴位,都集中在肩部,局部取穴便能够起到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疏通筋脉的作用[8]。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治疗组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腹针结合肩三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圣三,高世毅.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评定[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9):11-13.

[2]常娜,赵雪英.肩手综合征的诊断与康复治疗[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4):46-47.

[3]冯卫权,叶兵云,黄高莹,等.腹針疗法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疗效研究[J].医学信息,2013,25(17):570-571.

[4]贾一波,冯先霞,罗凯,等.薄氏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5):78-79.

[5]李国忠.头针联合薄氏腹针治疗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征[J].中医正骨,2017,29(5):59-60,63.

[6]夏昆鹏,逄静,李虹霖,等.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8):61-63.

[7]刘艳秋.肩三针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2例[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2(12):77-78.

[8]李均平,庄礼兴,贺君,等.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系统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1):66-72.

(收稿日期:2018-03-08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肩手综合征腹针中风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内外结合序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80例临床疗效观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