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色研学课教学实施策略例谈

2018-09-19 09:14莫艳玲韦思宇
广西教育·D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紫荆花研学课外

莫艳玲 韦思宇

我校“基于快乐习作的小学语文课程微创新实践研究”课题,以语文特色研学课程的系统开发为重要抓手,设计了研学课程开发的基本框架内容(见表1)。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有关写话、习作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从教材中寻找知识关联点,从研学课程框架内容中选取最鲜活的课程资源作为知识的落脚点,向外拓展延伸语文特色研学课的课程内容和课堂时空,调用各种拓展性学习资源,创建适合的外拓性研学课程,引导学生以研学的形式,在富于语文特色、主题统整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发展个体言语经验,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已实施了多个主题的研学课程,如春季学期的“醉美紫荆”“红色讲堂”“壮家三月三”“民族文化探秘”,秋季学期的“厉害了!我的国,我的家”“侗家美食”“亲近自然”“对话圣贤”等。下面我们以六年级紫荆花主题研学课为例,介绍我校主题统整语文特色研学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研学课程的主题设计、课程目标确定及课程内容的组织架构

(一)主题设计:基于学校研学课程框架体系,从最鲜活的课程资源中生发研学主题

近年来,我校在统筹规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将研学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中一个重要的课程板块,在课程资源开发(地点与内容)与课程形态建构(研学方式)方面做足了功课。我们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团队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注重研学课程的常态开发,以年段语文教师教研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的方式,全面负责本年段研学课程内容的构建和课程的具体实施。

六年级紫荆花主题研学课程便来自高年段共同体团队教研的结果。他们从学校研学课程体系自然生态课程中的花卉研学课程出发,瞄准了柳州市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紫荆花。近年来,每到仲春季节,柳州市大街小巷的24万株洋紫荆一齐怒放,整个城市仿佛淹没在紫荆花的海洋。我校研学基地之一柳州市龙潭公园距离学校不到2公里,也种植了大量洋紫荆。鲜活的课程资源及便利的条件,是研学课程主题选择的关键。

(二)研学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标扣本梳理教材,寻找年段研学课程的知识关联点,明确课程实施的落脚点和发展点

研学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构建,须基于课标选好落脚点、找准发展点,从教材的关联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在课外经历印证、体悟和运用教材知识和方法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当研学主题确定之后,年段共同体将通过梳理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找到课标与教材中有关写话(低年段)、习作(中年段、高年段)内容的知识关联点,分析教材与课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站到课程的高度看待该知识关联点的教与学,将相互割裂的课标、教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整合起来,最终明确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确保课程的这几个要素之间达成内在的统一。在构建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关注课程目标的确定,真正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延伸,活化教材知识,激活学生思维,将生活中鲜活的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构建课程的具体内容,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程内容明确下来。需要说明的是,年段共同体所构建的研学课程,应该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学习的意义和课程学习的三维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切实发展学生的言语经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构建紫荆花主题研学课程的目标和研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高年段共同体通过梳理课标发现,“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是高年段习作的两个重要训练点,而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渔歌子》一课不仅隐含有“观察周围事物”和“自我表达”的前提,而且用的是诗词的表达方式,于是紫荆花主题研学课程的落脚点紫荆花及课程发展点“以诗(词)赞花”得以明确。课程的核心内容自然是景物描写,以景抒怀;框架内容可以先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课内得法”,再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体验,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见闻,引导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官体验,“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为接下来的诗词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课外用法”。

选择诗词作为学生习作的样式,虽然不在课标的“学段目标与内容”范畴,但作为传承和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抓手,我们决定尝试一下,毕竟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选入教材的诗词更具美学价值,以诗歌作为写作的体裁,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而且对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意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便于学生言意兼得。事实告诉我们,在积累了大量古诗词以后,仿写古诗词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另外,我们也知道,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最怕的是作文中的字数要求。本次研学课程中的习作,因为是诗词体裁,不需要写多少字,所以我们就可以集中在培养习作兴趣,提高“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动机,拓展思维,激活灵感,让学生“乐于表达”上,相机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我们这样落实本次紫荆花主题研学课程的目标:1.借《渔歌子》课例,通过师生、生生探究,让学生习得“多維立体选景法”“色彩罗列法”等观景写景技法;2.通过课外实地观察紫荆花,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录像、拍照,强化学生的感官记忆,让学生从看、闻、听、感等方面赏玩紫荆花;3.让学生利用“美篇”“小影”“多彩手帐”等APP,美化习作的呈现方式,在朋友圈发表“与人交流”,提高习作展示的成就感,使学生乐于表达和与人交流。

二、研学课程的实施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需要我们建立大语文观:课程内容是教育的可变因子,会随着社会文化和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切与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学习素材、环境资源都可以纳入语文课程的内容。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个“例子”的有效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建构基本的言语经验;然后在实践中运用所习得的知识和方法,达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我校的语文特色研学课程,基于快乐习作小学语文课程微创新实践研究的需要,既可以将研学活动本身作为教材习作的内容,也可以利用阅读文本与研学活动的叠加,创造性地开发新的习作课程内容。六年级的“以诗(词)赞花”紫荆花主题研学课程便属于阅读文本与研学活动叠加后创生的习作课程内容。这一类课程的实施,通常以“课内得法”为先导,再走向课外,在实践中运用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一)课内得法

所谓课内得法,即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课外研学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便于学生在研学实践中运用该方法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本次六年级“以诗(词)赞花”紫荆花主题研学课程在课堂古诗词教学中所要教给学生的主要方法是“多维立体选景法”和“色彩罗列法”等观景、写景技法。于是,我们设计《渔歌子》课堂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诵读大体把握词意,知晓词中意象,体会作品情感;2.通过联想、想象体会词人用色之妙,习得语言建构能力;3.发现词人观察景物的顺序,建立立体观察视角,发展和提升思维水平。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情感,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词作的创作背景: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22年)九月,作者的好友颜真卿升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时,作者张志和驾舟相迎。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二人作词唱和。张志和作词五首,是首唱。课本中的《渔歌子》词便是五首词中的一首。也就是说,该词不仅是作者用来“自我表达”愉快心情的,而且是用来“与人(友)交流”的,作者借景抒情,在写景之前先观景,抓住景物色彩鲜明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饱蘸笔墨,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教师由情到景实施教学,教学过渡自然而然。

学生通过诵读初知词意、明确该词主题是借景抒情之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词的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引领学生还原词中意象、感受诗词意境、体会词作之美。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探究该词意境美的创作方法“多维立体选景法”和“色彩罗列法”。我们认为,“色彩罗列法”和“多维立体选景法”都可以运用“点发散”的思维方法,这既是一种“观察周围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描写周围事物的方法。于是,我们让学生先用“点发散”的思维方法来选出词中所绘之景(出示课件,如图1)。

师:同学们,这是大家标出来的“景”。那么词人是如何把这些“景”串联起来的呢?

生:按顺序串联。

师:按什么顺序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张志和是按照从远到近写的。

生:我发现作者是从上到下写的。

师:是的,作者张志和所构建的景物画面很特别。(出示课件,如图2)联系数学的几何空间图,想想这与我们常见的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通常的观察顺序是单一的,也就是说,要么从远到近,要么从上到下。而在《渔歌子》中,这两种方法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师:是的!不仅可以单线观察,还可以学习张志和这样,多条线观察,将单线平面的景物,构建成多线立体的空间。

发现了多线有序观察的方法,教师接下来便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景物中的色彩之美了。对色彩的精雕细琢也是该词较为出采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从词作中挑出色彩词汇山青、鹭白、桃红、水绿,再通过联想、想象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词人所营造的“情境”当中,畅快地欣赏自然景色之美。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想象画面,告诉我,你们还看到了什么颜色?

生:褐色,这是泥土的颜色。

生:蓝色,我仿佛看到了湛蓝的天空。

……

接下来教师设计了两个小组活动:一个是组内合作,按照该景物所在的位置,用彩笔把看到的颜色在白纸上标记出来;一个是组间交流,各组带上本组的“景物色彩图”,相互交流“你眼中的色彩”。师巡堂观察、指导。

生:老师,我还有一种色彩没办法画。

师:那你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生:无色中折射出七彩,因为此时下着雨,雨是透明无色的,这样景物中的所有颜色不是都溶在无色的雨中了吗?所以我看到的应该是“无色的七彩色”。

这样的回答,令老师感到振奋:经典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能够引领学生感受美,而且能够启发學生的思维,使之不经意间冲破了时空的局限,在文字中延伸了对世界的认知,提升了对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

教师依托教材文本教学,有意识地为学生送上两根“拐杖”——多维立体选景法和色彩罗列法,让学生的课外研学有了“扶手”和方向。

(二)课外用法

研学课程的课外用法,指的是在课外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基于快乐习作的小学语文课程微创新”主题研学课程,在学生习得习作的方法之后,将学生带到课外。教师精心创设研学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相关课程资源的学习,不断拓宽和加深活动体验,同时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入研学活动当中,通过之前各学科各定目标、分块面的引导,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使研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的习作溢满生活的“原汁原味”。

六年级紫荆花主题研学课程,引导学生巧借多种工具“观赏”自然景观——紫荆花,借课内所习之法用于研学实践。本课程课外研学主要包括三项研学任务:观赏、创作及成果展示。

为了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观赏任务,教师在研学活动正式实施之前,首先提出了习作素材积累的具体要求:把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联想到的都记录下来;记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笔记,还可以有录音、录像、摄影等方式——影音作品作为习作素材,容易唤醒学生的感知体验,加深学生对细节的印象,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促进学生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然后布置了两种形式的观察任务:第一种是集中研学观察,由学校统一组织,融通习作与科学、美术等学科内容。比如请大龙潭公园的金牌导游为学生科普洋紫荆知识,通过图片对比、实物观察、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洋紫荆的特点及其与红花羊蹄甲的区别;另由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画紫荆花。第二种是自主研学,教师通过手机APP向学生推送“柳州紫荆花最佳观赏点”,让学生带上手机或相机去拍照、录像,以利于后续创作中的持续、补充观察;学生对照教师的推送,在周末跟随父母到特定的赏花点赏花、拍花。为了协助学生完成以上观赏任务,美术教师还用一个课时时间教授了学生简单的拍花技巧。

观花结束后,学生进入“以诗(词)赞花”的创作阶段。有的学生模仿“色彩罗列法”进行创作,如姚宽同学写道:“盘龙山下有花开,粉紫一色映彩天。这一丛,那一簇,花瓣包围怎想归?”该生用颜色代替景物,将自己所见之景依次罗列出来,文字间洋溢着绚烂的色彩。看似只有“粉”“紫”“彩”,一个“彩”字却用得很妙,可以让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由花及景,使得整首词变得饱满起来。有的学生在观察阶段调动了“多种感官”,如韦佳音同学将嗅觉与视觉相结合,写出了味道:“紫荆香气飘满城,大街小巷人人醉。青绿叶,粉红花,满城尽是赏花人。”周士成同学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静态的文字“动”起来:“河堤环绕粉绸带,细看原是紫荆开。若有一人树下过,过后身披粉红衣。”本体一样,都是紫荆花,喻体却分别是“粉绸带”和“粉红衣”,恰好一前一后两个不同的喻体,让读者联想到“人从树下过,满树花落成雨”的画面,写出了意境。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不但需要积累原始素材,而且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学生想要创作出赏心悦目的习作,除了要有丰富的习作素材,还要掌握和运用习作技法,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富有个性,充满灵性。

为了让学生的研学成果更加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我们决定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编排自己的习作,创新成果展示方式。为此,教师先用一个课时给学生介绍并现场演示手机常备APP如“美篇”“小影”“时光手帐”等的使用方法,并将自行制作的APP使用攻略分享给学生,供学生课后自主练习时学习使用。对于这些新颖的展示方法,学生上手很快,表现不俗。有的将所拍图片匹配自创的诗词,利用美篇APP创作出了“图文并茂版”的习作成果;有的利用视频制作软件,将图文组合,配上应景的背景音乐,创作出了“MV小视频版”的习作成果;有的模仿“经典咏流传”电视栏目,在创作完诗词后,在“全民K歌”上搜索符合自己词作意境的乐曲,通過“K歌”系统把自己的习作唱出来,制作出了“唱片版”的习作成果;有的利用自己所作诗词强烈的画面感和浓浓的情感,将自己所作诗词故事化、具象化,重组图文、音频内容,制作出了“微电影版”的习作成果……完成成果制作后,学生们把自己的习作成果上传到了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与人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设置了点赞、转发大比拼等活动功能,吸引同伴鉴赏、评价、关注。这样的成果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努力做到更好的内驱力。

课堂的古诗词教学与学生日常的诗词创作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能够点燃学生日常诗词创作的灵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经验;学生在实践中的习作经验,反过来又可以作为范例引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更富地方人文气息。

我们的课题研究,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教学原则,通过研学的形式带动和提高学生表达的兴趣,扎扎实实地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题图为作者之一莫艳玲)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紫荆花研学课外
“紫荆花开二十五载”港珠澳大桥诗词交流会暨《紫荆花开二十五载》大型诗词作品集征稿启事
紫荆花 美丽的“误会”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紫荆花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紫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