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之穴位贴敷疗法

2018-09-20 10:56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朱现民
保健与生活 2018年16期
关键词:伏贴姜汁俞穴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朱现民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关节康复科副主任 刘淹清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天,不少人手、足上长冻疮,到了春天,冻疮会慢慢地自然痊愈。有的医生建议冬天易生冻疮的人在夏天以生姜或辣椒用力摩擦手、足,到了来年冬天,冻疮就不复发了,这就是典型的冬病夏治。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天气寒冷,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冬天治寒证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暑热骄阳,人体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体内阳气衰弱,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又常喝冰镇啤酒、凉茶等“祛暑”的饮料,然后整日待在空调房间,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关节会产生疼痛;寒气停留在经络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还常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又会内外交困了。所以,“夏治”就是针对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天进行对症治疗,以期通过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使冬天发病率降低或减缓病情的目的,坚持数年后,有些疾病甚至可以痊愈。

如何进行冬病夏治?目前有许多方法,有中药汤剂、膏剂,有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方法。众所周知,冬病夏治主要采用的是“中药穴位贴敷”方法,因为这种疗法充分发挥了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的疗效,属于中医的外治法。

什么是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也称“三伏贴”,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制剂,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穴位疗法。一般坚持3年以上者,多可有明显的效果。

现代研究指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具有药物的经皮吸收及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特点,认为药物通过穴位刺激,在大脑皮质形成了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了痕迹反射,长期的后抑制作用改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状态;药物吸收后使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

现在应用的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大多是采用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四味中药共研细末,按一定的比例用姜汁拌匀调和成膏,制成药饼,并以麝香芳香走窜之力携药透肤入里,贴在选定的穴位上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效果。疗法的关键在贴敷药物的配方和穴位的选择,根据患者个体和具体病情的差异,在基础穴位上会变动一些局部穴位,而用药和人体差异、具体病情也有关系。这种方法不打针、不吃药,就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中药穴位贴敷的时间

贴敷最好在每一“伏”的第1天,这是最佳时机。但错过了这一时间的患者,“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敷,只要天气好,效果都会很好。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可以。每10天贴1次,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

中药穴位贴敷非常讲究时辰,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1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时到下午1时是“午时”,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午时是一天中的阳中之阳,中医认为这一时辰人的毛孔充分张开,此时贴完药饼,药力容易渗透到体内。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证

1.易感冒者,患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疾病的患者。

2.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患者。

3.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腰椎病、风湿病等患者。

4.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等属寒证者。

5.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者等。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禁忌证

1.湿热体质、阴虚内热易烦躁的人不适合贴三伏贴,因为三伏贴属热性药,上述体质的人贴敷可能等同于火上浇油。

2.有过敏性湿疹、荨麻疹等皮肤问题的人也不适合贴三伏贴,因为药物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3.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比如高血压控制不稳定,或者是感冒发热时,不能贴三伏贴。

4.有严重心脏疾患、瘢痕体质、吐血的患者以及孕妇不宜贴三伏贴。

5.糖尿病患者慎贴三伏贴。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要贴4~6小时。药饼刚贴上去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难以忍受,可自行提前揭掉,但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穴位贴敷部位水疱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过去普遍认为皮肤起疱表示治疗效果更好,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疱而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当然局部起水疱是正常反应,一般不会引起感染。对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贴敷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需缩短贴敷治疗时间,及时取下药物。一般来讲,第一次贴敷的时间不必太长,以便观察皮肤对药物的反应,尽量不要让皮肤出现水疱,以免影响第二次、第三次的治疗。等到第三次,若贴敷过程中没有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睡前一定要取下贴敷药物。如果贴敷部位出现水疱,尽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穿上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3~5天就会痊愈。

药饼贴好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间,因为皮肤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出汗,因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最好待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拂。还要注意的是饮食,贴敷的当天最好不要吃冷饮以及冰冻的食物,其他饮食则与平时一样。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吸干贴敷部位的水。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中医贴敷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另外,冬病夏治主要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这些疾病在夏季的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

儿童可以进行中药穴位贴敷吗?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方面有显著疗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至6岁。冬春气候变化剧烈时尤易反复,有时一年要患病8~10次,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医学上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机体免疫力低下是呼吸道感染发病的主要因素,其中哮喘主要与过敏体质、上呼吸道感染和空气污染有关。如果患儿有哮喘病家族史和个人过敏史(如患有湿疹、过敏性鼻炎),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其患哮喘病的概率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药穴位贴敷方法简便、无痛苦,易被小儿接受,效果较好。但两周岁以下的孩子不宜进行贴敷治疗,因为他们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引起感染。

穴位贴敷可以自己在家贴吗?

不能。三伏天刚刚过去,就近在自家门口小诊所贴三伏贴,甚至自己在家进行贴敷,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不同的病情所选择中医外治的穴位不同,中药处方也不一样。人体的经络很复杂,如果穴位找不准贴错了,药物用的方子出了问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冬病夏治的各种治法一定要由专业医生操作,医生要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再选择相应的贴敷穴位,调配药物。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并非人人都可以操作。

治哮喘穴位贴敷四法

冬病夏治消喘膏

组成 炙白芥子21份,延胡索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

功效 温经散寒,化痰平喘。

贴敷方法 将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约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在5厘米×5厘米的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穴、肺俞穴、风门穴、心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贴敷时间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贴敷纸。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可多贴几个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注意事项 用于治疗虚寒型支气管哮喘。治疗不必非等到三伏天不可,平时可以随时取用。本法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脾肾阳虚型的患者效果较好。对经常吐黄黏痰等实证、热象明显的哮喘患者效果较差,应慎贴。若肺部感染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的患者,不宜贴敷。

白芥子泥丸

组成 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

功效 温经通络,宣肺化痰。

贴敷方法 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约为10克∶10毫升),搅拌至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于各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的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第二、第三次贴敷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另取百劳穴、膏肓俞穴、中府穴、肾俞穴、脾俞穴、胃俞穴、肝俞穴等穴位,亦可取与背俞穴相应的足太阳经第2侧线腧穴。如肾与肺胃俱虚,咳嗽无力者,可取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

冬病夏治膏1方

组成 白芥子3份,延胡索1份,甘遂1份,细辛1份,肉桂适量,生姜适量。

功效 温阳益气,舒筋通络,祛痰平喘,活血止痛。

贴敷方法 取前4味药物烘干,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再取肉桂适量研为细粉,过12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约为10克∶10毫克),搅拌调成膏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的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将肉桂粉少许均匀地撒在药膏之上,贴敷于大椎穴、肺俞穴、膈俞穴、膏肓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三天可各增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贴敷时间相应缩短。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冬病夏治膏2方

组成 白芥子20克,延胡索18克,细辛18克,甘遂20克,麻黄20克,麝香(或冰片)少许,生姜适量。

功效 温经散寒,祛痰平喘,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贴敷方法 取前5味药物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约为10克∶10毫克),搅拌调成膏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的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加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连续贴敷3年。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贴敷时间相应缩短。

猜你喜欢
伏贴姜汁俞穴
警惕诊疗问题生活化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姜汁撞奶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临证指南医案》中生姜汁应用试析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
一起聊聊三伏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