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载地建设重点

2018-09-20 05:26王德利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6期

王德利

摘要:充分发挥河北各地市与京津毗邻的区位优势,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采用集中承接与分散承接的多方位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重点加强河北在产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功能承接,打造非首都功能承接平台,优化承载地环境,将河北省各地市打造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转移承载地。

关键词: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分散承载地

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津冀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主要障碍为体制机制及区域政策壁垒,导致具体的行动措施难以落地,滞缓了非首都功能疏解进程。设立雄安新区有利于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完善非首都功能跨区域疏解的制度与政策;有利于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为首都核心功能腾挪空间;有利于把人口调控任务落到实处,推动首都科技创新在京津冀范围内产业化。未来要把实现北京与新区的融合发展及错位分工相结合,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的同时,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一)把实现融合发展与错位分工相结合,协同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在城市功能定位上,雄安新区不仅要加强与北京、天津的错位发展,还要推动与通州副中心发展的差异性及互补性。按照北京新一轮城市规划修改对通州副中心的定位,主要是发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而雄安新区的发展方向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吸引创新要素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可以看出,雄安新区不仅承担了部分行政办公功能,还将科技创新、高新技术发展作为未来主攻方向。通过推动北京、天津及雄安新区的错位分工,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的优化调整,促使城市群整体功能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加和,协同加快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二)把支持新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协同共建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

雄安新区建设初期不仅靠自身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靠北京“輸血”,也就是将大量的与北京“四个中心”定位无关的城市功能疏解至雄安新区,主要包括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企业总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养老结构等。这对北京来说犹如“壮士断腕”,势必带来北京GDP增速降低、税收减少。这就需要北京把支持新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淡化GDP意识、税收意识等,切实认识到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是牺牲短期利益换取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把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与促进河北发展相结合,协同共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北京集中了大量的非首都功能,这也是造成北京人口过多,城市病问题过重的主要原因。尽管有些非首都功能与北京城市定位不符,但对于提升河北区域发展,优化河北发展环境无异于“雪中送炭”。历史经验表明,解决北京城市病,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单靠北京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有更大的腹地支撑,在区域范围内寻求发展空间,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同时,带动河北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北京功能过多问题,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京津冀发展新空间,构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四)把疏解非首都功能与优化承载地环境相结合,协同加快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

将雄安新区建成一个真正的北京“经济反磁力中心”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环节。要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雄安新区社会服务设施及产业发展水平,提升雄安承载环境,只有这样,非首都功能才能疏解出去,企业愿意去,人才愿意留,真正解决北京功能过多问题。未来应采用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疏解方式,通过税收政策、住房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新区吸引力,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及区域大型物流基地落地雄安;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雄安新区转移,提升当地公共服务水平,确保非首都功能转得出、稳得住。

(五)把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协同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增长新引擎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难点在河北,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不仅要充当“支撑区”的角色,更要通过北京产业技术以及公共服务的转移带动,打造“要素流动洼地”与“人才集聚高地”,形成一个支撑北京发挥首都职能的高度发达区域。通过北京产业技术的扩散转移,利用雄安新区地域空间、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等优势,构建“研发创新→加工制造→配套服务”跨区域完整化产业链条。在促进新区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河北整个区域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六)把交通布局与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相结合,协同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

强化雄安新区与京津等主要城市间的轨道交通体系,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强“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同时要加强雄安新区与周边城市间高速公路的建设,实现雄安新区与京津的多通道连接,构建“1小时区域交通圈”。通过完善交通布局引导人口及产业沿重要交通线路聚集,推动京津冀从“单中心、放射状”格局向“多中心、棋盘状”布局转变,形成以综合交通廊道为骨架的点轴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调整。

二、北京非首都功能分散承载地建设

按照“定位明确、规模适度、差异互补”的建设目标,综合考虑区域交通、产业、生态等因素,规划布局一批非首都功能分散承载地及承接平台,有序承接北京一般制造业、区域性物流批发市场、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等资源,带动北京人口疏解转移,形成非首都功能承接示范。

参考文献:

[1]王红茹.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规划一张图”将发生什么?[J].中国经济周刊,2017(17).

[2]薛惠娟,田学斌,高钟庭.加快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加快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专家座谈会综述[J].经济与管理,2015(04).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YJB020)。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