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8-09-20 10:47徐龙香
价值工程 2018年28期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新型城镇化

徐龙香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强调了新型城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为克服大多学者采用单一指标衡量新型城镇化的缺陷,选取新型城镇化的四类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全国31个省的截面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衡量指标。结果说明我国及各省市间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 At the party's report meeting of the Nineteenth 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roposed to take a new road to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fu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The importance of new urban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emphasized. Therefore, actively promoting new urbanization is a crucial decisi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most scholars using a single index to measure new urbanization, four types of indicators for new urbanization were selected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select cross-section data from 31 provinc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construct a new urbanization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between provinces and cities is uneven, with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rela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關键词:新型城镇化;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urbanizatio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8-0005-02

0 引言

在最新召开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通过促进区域间经济平衡发展来进行改善,而最直接方式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依然偏低,缩短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是实现我国繁荣富强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文章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将新型城镇化在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内涵客观地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达出来。从而就我国31个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衡量与整体评估,对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平衡充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还可以为我们国家其它地区有关城镇化方面政策的制订给予相关建议以及理论依据。传统的城镇化一般用某一项指标进行测量,王亚飞等(2014)在文章研究分析中利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测度城镇化程度的高低[1]。而仅采用一个指标来度量新型城镇化并不能解释一些复杂的问题[2]。所以有学者试图从产业结构、政府财政投入、环境保护等能够反映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多个角度入手来衡量城镇化程度的高低。沈宏超、洪功翔(2015)文章从梳理、解读新型新型城镇化时代角度出发,从人口、设施建设、城乡居民收入、社会多个维度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展开构建[2]。

1 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及影响机制,严格服从合理、全面、客观等指标选取原则,从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及经济城镇化4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含6个变量在内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1.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选取全国31个省2014年的截面数据。数据信息选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年度统计公报》(2015)及与全国31个省的相关统计年鉴。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第一步为消除量纲的影响,将所选取的指标统一展开标准化处理。其次,利用主成分法得到影响3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程度的主成分,通过计算其特征值来确定每一主成分的方差相对贡献率,根据最终分析计算全国3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得分情况建立评估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所示。

2 实证分析

首先对各个数据展开标准化处理如下: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检验数据会是否适合主成分分析法,然后计算出各个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首先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KMO值为0.864,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001,表明样本个数充足,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3]。

依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本文提取了1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方差对所有主成分方差的贡献率为81.741%,已基本涵盖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大部分分信息。

最后利用提取主成分的方法得到文章选取的6个有关城镇化的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的载荷值,最终载荷值为表3所示。

通过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在选取的6个有关城镇化指标上的载荷值,但是由于主成分载荷矩阵代表的是主成分与选取变量的相关系数, 因此这6个新变量的表达式无法直接得到,因此可以利用表3所得数据除以与表2中第一主成分得到的特征值进行开平运算后可以获取第一主成分中的所有变量依次相对的值[4]。最后计算得出有关第一主成分综合表达式。

利用上述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出全国31个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得分有着较大差别,其中上海的城镇化得分最高,西藏的城镇化得分最低。经研究分析得出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的平均得分是0.9552,其中重庆、内蒙古、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浙江、江苏、天津、北京、上海11个省市的城镇化得分较我国一般程度偏高,其余20个省的城镇化得分较我国一般程度来说偏低。

3 结论与建议

文章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程度的研究分析,一方面得出我国及各城市间城镇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的结论。并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文章提出的衡量全国31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可实现性及必要性,为衡量新型城镇化水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手段。

最后基于十九大对城镇化发展的最新要求以及全国31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衡量结果的研究总结,为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①明确城镇未来发展计划并严格落实。首先明确城镇规划工作,需要做到几下几点:第一,保证城乡建设土地资源以及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城镇与农村用地以及相关资源配置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脚步;第二,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并加强创新意识。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协调跨区域的规划、建设、发展问题,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

②改善城镇环境及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城镇环境及人民生活质量。我国城市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城市人口中心区密集度过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等問题层出不穷。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政府应该积极推广普及节能技术,改造城镇居民用生活能源结构,控制并减少城镇空气污染。积极引导和促进居民生活环境的改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各省的内在潜力及竞争力。

③积极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创新转型升级,增强核心产业的竞争力。 构建具有鲜明特色、优势互补的现代城镇产业结构[11]首先大力发展一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城镇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其次重点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信息化产业。 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水平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性,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5]。

参考文献:

[1]王亚飞,黄勇,唐爽.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现代管理科学,2014(9):45-48.

[2]沈宏超,洪功翔.新型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3):412-417.

[3]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3.

[4]续亚萍,俞会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新型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15(7):153-160.

[5]巴吾尔江,董彦斌,孙慧,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2):26-30.

猜你喜欢
主成分分析新型城镇化
基于NAR模型的上海市房产税规模预测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