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研究

2018-09-20 05:53闫旭宇
价值工程 2018年26期
关键词:职业化长效机制

闫旭宇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的现状,并提出了构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路径,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提供一些见解。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ibrarians' career in the universities was analyz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librariansin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it maybe provide some author's opinions for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librarians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化;长效机制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ians;professional;long-term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6-0006-02

0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和其他媒介快速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在此背景下,如何适应网络时代发展,以快速便捷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知识信息需求,这为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化的涵义

职业化是指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其主要内容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图书馆员职业化从1876年提出至今,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职业化进程,但是职业化建设进展缓慢,相对于其他很多专业来说,还是显得比较落后。而对于什么是职业化,尤其是图书馆员职业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认识已逐渐趋同[1]。目前,图书馆员职业化主要是指图书馆员应该是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能够为读者提供专业服务并愿意为之默默奉献的一个群体,而不是临时和随意的[2]。为了加速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进程,对其必要性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的现状

2.1 结构不合理

根据王波等《2015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概况》提供的数据[3],2015年全国共有730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获得博士学位的馆员数量,其中488所高校图书馆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馆员,242所高校图书馆有获得博士学位的馆员,拥有博士学位的馆员总人数为695人,平均到提交数据的高校图书馆,每馆拥有博士仅有0.95人。657所高校图书馆有在编硕士学位的馆员,72所高校图书馆没有在编硕士学位的馆员,硕士学位在编馆员的总人数为7183人,平均每馆拥有硕士9.85人。共有728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具有本科学历馆员数据,本科学历馆员达到了13408人,平均每馆拥有本科学历馆员18.4人。共有726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在编专科学历以下馆员数据,共有专科学历馆员6521人,除去没有专科学历馆员的图书馆,平均每馆拥有专科学历以下馆员18.6人[3]。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从业人员学历较低,大多是本科和专科毕业,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另外,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编职工性别结构也严重不平衡,男女比例约为1:2。可见,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主要是由本科和专科毕业的女馆员,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适当干预,图书馆中男性馆员将成为稀缺资源。

2.2 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较低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图书馆员的学缘结构普遍比较复杂,从业人员中所学专业绝大部分为非图书馆学,只有少部分人員所学的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管理等专业。另外,一些高校和图书馆的管理层不重视馆员的进修、培训、再教育问题,对馆员的学习机会、学习时间、学习费用的支持力度不够,同时馆员对于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需求也不够强烈,继续教育制度化机制没有形成[4]。由于图书馆员群体专业知识比较复杂,加之对自己要求不高且专业性较差,导致给读者提供服务的能力有限。另外,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部分读者由原来的去图书馆借阅查询转变成通过电脑、ipad及手机等设备进行,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由于读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员面向读者的信息服务方式也要随之发生重大变革。这就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图书情报学专业方面的业务素质,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管理和服务的相关能力。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图书馆员对于计算机网络及操作技术缺乏深入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独立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集、整合和传递信息,不能给读者提供最优质、最快捷的服务,从而导致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

2.3 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书籍查询和借阅、以及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教辅部门,是需要有一批专业性较强、素质较高的队伍来满足师生需求的。但是,在“学校一切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图书馆日益被边缘化。为了加快高校的发展,图书馆常常牺牲自身发展,无奈作为学校人事处的“安置办”和“发配地”。尤其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其所需安置解决工作的配偶或者子女,因其大多数学历层次不高或者所学专业处于边缘学科,一般情况下不适应教学岗位或者管理岗位的工作要求,会将部分高层次人才的家属安置在图书馆工作。长期以往,将会导致高校图书馆员专业性不强,影响图书馆的长期发展。同时,部分图书馆员学历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积极性不高、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工作方法简单、态度不端正、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缺失,进而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经常会有“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另外,学校也没有安排针对图书馆工作方面的继续教育学习的计划,最终导致部分图书馆员职业素质不高。

3 构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员存在的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较低、职业素质有待提高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源头抓起,并给图书馆员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速图书馆的高效运转,提高图书馆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3.1 建立严格的选聘准入机制

图书馆员职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这个职业有严格的选拔考试与资格认证制度。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源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也相继建立并实施了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种严格的认证制度,确保了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和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5]。2015年12月31日,我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图书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人数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辅助馆员一般应具有专科及以上层次学历,具体招聘条件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和学校的人事管理规定确定。高等学校新聘用图书馆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根据高校制定的长期发展规划,学校要逐步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选拔制度,由学校校领导、人事处、纪检、图书馆等部门负责人及学校人才引进办公室等成员组成人才招聘工作小组,建立人才选拔、竞聘上岗的招聘机制。第一,实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第二,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嚴格的选聘条件和标准;第三,严格执行选聘程序。同时,要对最终确定的人选按照其所学的专业背景和具备的能力优势,匹配到相应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3.2 加强职业能力的培训学习制度

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图书馆员的培训与发展,为他们提供培训与发展的平台。根据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要求,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训练,逐步建立长效培训学习机制。第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应把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师资培养计划中,对图书馆员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经费预算等方面要有明确的依据;第二,要合理安排图书馆员的培训。不仅要要抓好上岗前的培训,要使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图书馆员通过岗前的专业培训,业务能力提到提升,岗位职责和要求更加明确,塑立职业的素质;而且要抓好日常常规常态化培训,定期有针对性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要求图书馆员边工作,边学习,再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更要加大支持力度,搞好脱产培训,组织图书馆员参加全国各层次的图书馆行业学会研讨会,鼓励报考图书馆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第三,要设立专项研究经费。学校要实行图书馆系列研究课题立项申报制度,为其单列一定数量的指标,鼓励图书馆员出版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并积极推荐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3.3 建立和完善专业化服务体制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文献服务水平,采用现代化技术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空间,注重读者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提供数字信息服务,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开展学科化服务,根据个性化的需求积极探索开展新服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大力倡导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是《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中概括的图书馆员职业精神[7]。在信息日益剧增,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倡导图书馆员职业精神,开展职业精神讨论,使从业人员深刻了解对图书馆职业精神认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图书馆职业精神之内涵、外延,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是让社会关注图书馆职业、肯定图书馆价值的需要[8]。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应对读者的新需要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员要适应大数据的发展要求,具备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等能力,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要加强图书馆学会的规范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各省、市级图书馆学会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必将对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4 小结

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高校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水平、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更好的为高校师生提供图书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永田.麦维尔·杜威与美国公共图书馆运动[J].图书馆,2011(4):45-50.

[2]王子舟,吴汉华.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16-23.

[3]王波,吴汉华,姚晓霞,朱本军,宋姬芳,朱强.2015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概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37(177):4-15.

[4]索站超.职业化:我国图书馆员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0(1):83-86.

[5]吴俊绒.对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1(2):131-13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2):5-8.

[7]王巧,陈曼曼.浅析图馆的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J].文学教育,2016(7):153.

[8]刘星华.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内涵与实践目标[J].图书情报论坛,2014(3):7-10.

猜你喜欢
职业化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以“三好一满意”为抓手 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