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秃杉生境现状调查研究

2018-09-21 07:09谢镇国余德会陈绍林
吉林农业 2018年19期
关键词:秃杉楠竹径级

谢镇国,余德会,陈绍林,谢 丹

(1.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雷山 557199;2.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湖北恩施 445000)

秃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杉科台湾杉属常绿大乔木,为著名的孑遗植物,在我国境内分布区地理坐标为北纬 24°30′~30°03′,东经 98°30′~109°05′。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保护区、兰坪保护区,贵州雷公山保护区及周边等地,福建的古田、屏南和尤溪(共发现22株),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星斗山区是华中地区唯一的秃杉原生种群分布区,此外国外仅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地区有极少量分布。

1 星斗山保护区秃杉变化情况

星斗山的秃杉主要分布在恩施、利川、咸丰三县交界处的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区域,该区域山脉大致是东北-西南走向,属云贵高原向东北的延伸部分,系大巴山系巫山余脉。地貌类型复杂,峰峦叠嶂,地势高低不平。西边有西北走向的齐岳山脉,山体高耸,齐岳山的最高峰为1893m;西北有东北走向的福宝山,高约1600m,东南边有西北走向的武陵山脉。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调查秃杉母树达300多株,1965年第二次调查只有176株,利川县人民政府将秃杉列为该县第一批保护树种之一,1978年建立了恩施州自然保护区,1988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了第三次秃杉母树资源进行调查,仅存82株,对区域内的秃杉母树资源进行了严格的保护,才使得秃杉母树不断减少的势头得到一定控制。目前经调查仅存秃杉母树40余株,主要散生于居民点附近和田边地角。

2 秃杉分布及生境现状

星斗山保护区秃杉主要分布在毛坝、沙溪、凉务、元堡 4个乡,10个村的22个组,分布范围600hm2,其中毛坝乡的花板村数量最多,最为集中,共有24株,占保护区总株数40株的60%,本次主要对该区域秃杉及其生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

2.1 调查区域基本情况

调查区位于保护区内利川市毛坝乡花板村,海拔850m左右,调查地点地理坐标东经109°05′9.23″,北纬30°03′35.65″及周边,面积约500公顷,有秃杉24株,胸径在28~118.8cm,树高 18~43m,为零星或团状分布,均分布在村寨、农地边、通村公路旁,成团状分布的有8株,当地的自然生境遭到严重破坏,主要是由于当地居民发展生产造成的,将秃杉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其他林木全部采伐种植了楠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经现地调查,该区24株秃杉绝大部分均生存在平均胸径15.3cm,平均高15m,平均每公顷达10500株的楠竹林中,上层乔木第一亚层是秃杉,第二亚层几乎全是楠竹,零星分布有人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等。

林下乔木幼树有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杉木等。

灌木层主要有胡椒(Piper nigrum)、五加科(sp.Araliaceae)、紫麻(Oreocnide frutescenssp)、常山(Dichroa febrifuga)、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山莓 (Rubus corchorifolius)、悬勾子(RubussaxatilisL)、榕属一种(Ficus)、金英子(Rosa laevigata)、路根星、山茶科一种(Theaceae)、琴色榕(Ficus pandurata)、油茶(Camellia oleiferaAbel)、青牛胆(Tinospora sagittata)、荚迷属一种(Viburnum)、异叶梁王茶(Nothopanax davidii)、中国荆节花(Stachyurus chinensis)、穗序鹅掌柴(Schefflera delavayi)、紫金牛科一种(Myrsinaceae)等。

草本层有翠银草(Selaginella uncinata)、细风轮草(Clinopodium chinensis)、耳蕨属一种(Polystichum Roth)、珍珠草(Hemianthus micranthemoides)、莺尾(Iris tectorum)、江南星蕨 (Microsorumfortunei)、蕨 (Pteridium aquilinum)、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等。

层间植物有单叶铁线莲(Clematis henryi)、菝葜(Smilax china)、 常 春 藤 (Hedera nepalensis)、 天 门 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柔毛鸡矢藤(Paederia lanuginosa)、八月瓜属(Holboellia)一种等。

地被物林下苔藓、地衣少,枯枝落叶层较厚,约5.5cm。在秃杉分布区林内、林下、林缘、田边地角均未发现秃杉更新幼苗幼树,表明更新状况极差。

2.2 秃杉生境调查

2.2.1 样地设置由于秃杉分布区生境遭到严重人为活动及破坏,难以找到秃杉原生生境,本次调查选择人为活动相对较少,植被保存相对较为原生的林分对秃杉生境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踏查,设立了一个40m×20m样地分成10个8m×10m小样方对样地中乔木、灌木、草本进行调查。

2.2.2 样地位置及基本情况所设样地位于星斗山保护区毛坝管理站花板村,样地海拔840m,北纬30°03′35.65″,东经109°05′9.23″,坡度35°,坡向西南坡,度位中部,土层厚度50cm,土壤为黄棕壤,砂页岩,枯枝落叶厚度5cm,腐殖质厚度10cm,植被总盖度90%,乔木层郁闭度0.7,灌木层盖度30%,草本层盖度40%。

2.2.3 数据处理 根据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计算公式:IPV=RA+RF+RD

(IPV:树种重要值,RA:相对密度,RF:相对显著度,RD:相对频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秃杉生境的物种组成

通过对样地内的种类调查鉴定后统计,该群落内共有31科42属62种植物,见表1;其中,蕨类植物3科7属9种,裸子植物3科2属3种,被子植物24科32属50种,在这些植物中,木本植物有43种(不含木质藤本),占种总数的69.35%;藤本4种,占种总数的6.45%;草本15种,占种总数的24.19%;在这些植物中,有4个属4个种的科有壳斗科(Fagaceae)、有3个属3个种的科有山茶科(Theaceae),有2个属 3个种的科有五加科(Araliaceae)、樟科(Lauraceae)和杜鹃花科(Ericaceae),2属2种的科有杉科(Taxodi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其他的科都是 1属2种或1属1种。优势的科属种类不明显,木本种类的比例较大,说明该群落郁闭度较高,林下散射光比较少,林下蕨类植物较为丰富,达9个种,其中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占优势、其次为狗蕨(Woodwardia japonica)。

表1 秃杉分布区物种组成表

3.2 秃杉生境林分垂直结构

该秃杉生境林分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层间植物和草本层。

3.2.1 乔木层 乔木层郁闭度0.70,植物共有9科14属15种61株,可分为3个亚层,第1亚层高度20m以上,有甜槠(Castanopsis eyrei)、丝栗(castanopsis fargesii)、秃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共5株,其中,甜槠、丝栗、秃杉各1株,马尾松2株,高度优势明显;第2亚层高11~20m,有丝栗、杉木、马尾松、楠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甜槠、猴欢喜(Sloanea sinensis)、白背叶 Mallotus apelta共 27株,其中,丝栗 9株、杉木、马尾松、楠竹各5株、白背叶3株、甜槠、猴欢喜各1株;第3亚层高4.5~10m,有丝栗10株、杉木3株、甜槠、猴欢喜、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樟科植物、虎皮楠科植物(Daphniphyllaceae)各 2株、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白栎(Quercus fabri)、润楠属(Machilus sp.)、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各 1 株,共27株。从各树种所占各层和比例来看,第1亚层有甜槠、丝栗、秃杉、马尾松4种5株,占种数的26.67%,株数的8.20%,第2亚层有丝栗、杉木、马尾松、楠竹、甜槠、猴欢喜、白背叶 7种 29株,占种数 46.67%,株数的 47.54%,第 3亚层有丝栗10株、杉木3株、甜槠、猴欢喜、板栗、樟科植物sp、虎皮楠科sp各2株、野牡丹科、白栎、润楠属sp、山桐子各1株,11种共27株,占种数73.33%,株数的44.26%。在15种61株乔木树种中,丝栗19株,占总株数的31.15%,杉木9株,占总株数的14.75%,马尾树7株,占总株数的1.48%;楠竹5株,占总株数的8.20%;甜槠4株,占总株数的6.57%;猴欢喜、白背叶各3株,各占总株数的4.92%;板栗、樟科sp一种、虎皮楠科sp一种各2株,各占总株数的3.28%;秃杉、野牡丹科sp一种、白栎、润楠属sp一种、山桐子各1株,各占总株数的1.64%(见表 2)。

3.2.2 灌木层 灌木层种类较多,覆盖度30%,共有17科22属27种,优势种不明显,以杜鹃花科、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相对较多,覆盖度在为10%左右。其他种类零星分布,数量较少;说明杜鹃科、鹅掌柴是灌木层的优势种。在该群落中,灌木层种类分布稀疏,主要是由于乔木层郁闭度大,林下光照弱。

3.2.3 层间植物 层间植物有4科5属5种,分别是木通科(Lardizabalaceae)木通属(Akebia)的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和八月瓜(Holboellia latifolia),百合科(Liliaceae)菝葜属(Smilax)的菝葜,豆科(Leguminosae)崖豆藤属 Millettia的崖豆藤(Millettia speciosa),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黄檀属(Dalbergia)的黄檀(Dalbergia hupeana),为木质攀缘植物。

3.2.4 草本层草本层种类相对较少,有11科13属14种,覆盖度40%,主要都是喜湿耐荫的种类,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8种。主要种类有里白,为优势种,其次为狗蕨,说明该群落的草本层植物的优势种比较单一。草本层植物覆盖度低,原因主要乔木层郁闭度较大、灌木层覆盖度较高,不利于草本层的生长。

表2 秃杉生境群落乔木层特征值

3.3 群落径级结构

从表3可以看出,群落中的个体数目随着径级增大而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秃杉只有大径级树1株,在小径级中没有出现,在灌木层中未发现秃杉更新幼苗。

在群落的径级结构中,在胸径5~10.9cm有20株,占总株数的32.79%,其中丝栗6株,杉木3株,甜槠、虎皮楠科、猴欢喜、樟科各2株,山桐子、楠竹、润楠属各1株;11~15.9 cm径级的有16株,占总株数的26.23%,其中丝栗5株,楠竹4株,白背叶、马尾松各2株,甜槠、野牡丹科、白栎各1株;16~20.9 cm径级的有9株,占总株数的14.75%,其中杉木4株,丝栗3株,马尾松、猴欢喜各1株;21~25.9cm径级的有11株,占总株数的18.03%,其中丝栗4株,马尾松3株、杉木2株,白背叶、板栗各1株;26~30.9cm径级的有1株,占总株数的1.64%,为丝栗1株,胸径31~35.9cm和36cm以上径级各有2株,分别是丝栗、马尾松各1株和秃杉、甜槠各1株,均占总株数的3.28%。

3.4 群落演替发展趋势

从整个乔木层来看,秃杉仅在第1亚层有分布,马尾松在第1、2亚层有分布,杉木、猴欢喜在第2、3亚层有分布,甜槠、丝栗在第1、2、3亚层均有分布,楠竹、白背叶只在第2亚层有分布,其余的仅在第3亚层有分布,在整个群落中,丝栗占优势,其次为杉木,再其次为马尾松,从种群发展趋势看会被常绿种类取代,从整个秃杉分布区域来看,楠竹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该样地也有5株入侵,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已排列第4位,如不进行人为干预,秃杉分布区域将被楠竹林取代,成为以楠竹为压倒性的优势种。

表3 乔木层径级和株数统计表

4 结论及建议

秃杉生境乔木层主要以丝栗为优势种、其次以杉木、马尾松,甜槠等阔叶树种比例较高,具有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的外貌和结构特征,属于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

由于当地为了发展经济,主要是人工种植楠竹,对秃杉生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建议对楠竹面积的扩大蔓延趋势进行一定的人为干预,特别是在秃杉母树分布地,伐除楠竹,为秃杉打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猜你喜欢
秃杉楠竹径级
甘肃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研究
闽南山地秃杉混交造林效果初步研究
云南松不同径级组各部位生物量对比研究
黄果厚壳桂人工林幼树群体生存状态及谱分析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特征
楠竹丰产措施探讨
阳光薄荷糖
秃杉造林技术及实施要点
提高材用楠竹林生产力的技术和措施
黄龙山白桦桦木醇与桦木酸含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