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市场疲软缘于不成熟的商业预判

2018-09-21 03:24冯善书
收藏·拍卖 2018年5期
关键词:湾仔巴塞尔买家

冯善书

花三四百港元看一场不明觉厉的当代艺术展,值得吗?2013年至今,到湾仔会展中心逛过香港巴塞尔的人,想必嘴角都会不自觉地吐出一个字:爽。

为期数天的展览,与其说是艺术的盛宴,倒不如说是资本的盛宴。到场的观众或能察觉到,所有现场展出的作品,无一不是由当世垄断着最多学术、媒体和商业资源的艺术资本筛选出来的。所有商家都在想方设法地向那些新进场的买家推销最符合他们商业利益的作品。当艺术家、媒体、评论家和资本家都不约而同地把这些作品称为全球最有水平的艺术品时,自然就把一批又一批不明觉厉的观众拉到了同一条赶集的路上。

从文化血脉来看,中国画在中国已有延续数千年的传统。但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仍然被色彩浓烈和造型逼直的工笔画所牵引。而由西方舶来、本身就是以“反传统审美”而生的当代艺术,在国内兴起也不过20来年,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创作者,都大多在以一种抽象的或隐晦的艺术语言来传达他们的思想诉求。这些标新立异的表达方式,就算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尚且需要经过反复的观察和研究才能充分理解。试问我们普通的观众,在这条赶集的路上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来认识和接受它们。

不可否认,少部分艺术家观众确实是来湾仔长长见识,顺便找一些同行取取经的。但对于大部分的普通观众来说,面对眼前这些风格光怪陆离、形式让人眼花缭乱的作品,本质上还是抱着一种凑热闹和挣面子的目的来的。不过,怎么说都好,只要心里有了这份凑热闹的冲动,巴塞尔自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零距离接触当代艺术的窗口。

聪明的资本似乎早就猜准了观众和媒体这种猎奇的心理。因而,威廉t德t库宁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无题AJp),以350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成为香港巴塞尔有史以来卖出最贵的作品。与此同时,马克·夏加尔、乔治·莫兰迪、毕加索、安塞尔姆·基弗、罗伯特·劳森伯格等西方的现当代艺术大家,还包括国内一些艺术影响还有待学界确认的新生艺术家,亦不断以高价刷新着我们对商业展览的认知。

尤其在当代艺术领域,由国际资本大鳄联手构筑闭环生态,仿佛在遍又遍地提醒我们,虽然学术界鼓吹人人都是艺术家,但是,经过资本选择并推到买家前面的这些艺术家,都是生而高贵的,不管他们的艺术思想到底有没有真实影响到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他们的作品就应该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对搞投资的人来说,其实最敏感的一个词就是接盘。因为只有当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公开市场上真正有很多人等着接盘,这些作品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可以自由变现的艺术资产。

艺术博览会其实与百货商场是同一个道理,这类商业模式参与主体众多的特性就决定了其在缔造繁荣的同时,也必然带着泥沙俱下。这是再顶级的商业资本都不可能扣破的魔咒。何况,为了营造“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生机景象,主办方每一届还得容纳定数量的新艺廊。大众收藏本身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每一届展览都會有成千上万的作品被推销到众人的眼前,这里边最终能够经得起学术推敲、顶得住时问沉淀只不过是少数中的少数。满目琳琅的高价又是用什么来支撑的呢?

在写本文时,一位世家收藏家还在与我感慨,国内的当代艺术至今没有成熟的二级市场。至少对于同斗半颇有争议的当代中国画来说,只要是有点名气的画家作品,在公开的拍卖行和画廊,甚至圈内的熟人里边,总是能够找到合适的买家。为何商业势头看似更为汹涌的当代艺术却做不到这样?要不是买家群体尚未成长,要不就是买家对二手传来的作品价格还不认可。香港巴塞尔近在内地的走红,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当代艺术的人气依然很旺。只不过,如何把这股正在增长中的人气,转变成一种相对健康且可以帮助买家快速进行商业预判的市场环境,仍然需要业内人士去认真探索。

猜你喜欢
湾仔巴塞尔买家
2020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正式取消!2021年见!
湾仔码头现“非洲猪瘟”风波
卖家秀女人 vs 买家秀女人
巴塞尔表展2017初选
《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
中西雕版印刷艺术相逢巴塞尔
拉风买家秀
淘宝买卖家的搞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