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章”的细节艺术光芒

2018-09-21 05:30牟馨馨袁智忠
戏剧之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奖章

牟馨馨 袁智忠

【摘 要】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使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在这传统文化中,父亲在家庭中更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父子关系也成为家庭中的主要伦理关系。纵观影视作品题材,可以发现父子关系是其中常见的话题,是可以进行深入挖掘与不同风格创作的绝佳角度。本文主要从影片中重要物件细节——父亲的奖章入手,从父子伦理的角度,来分析一对普通父子之间从矛盾、对抗到和解的故事。

【关键词】《心迷宫》;细节艺术;父子伦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099-02

中国传统文化中,子辈对父辈的顺从不仅是遵从一种人际相处模式,还是遵从社会伦理与秩序。家庭伦理中强调子辈的“孝”,实则就是一种服从。而随着社会思潮的转变,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让年轻一辈与传统父辈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影片《心迷宫》中,父子关系出场的情节便是父亲与儿子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的分歧,导致父子关系出现隔阂甚至断裂。一个是想要挣脱父权控制的青年;一个是行为正直严格自律的村长父亲,导演通过设计黑色幽默式的情节,来展现这对父与子之间的情感纠缠。

一、“奖章”的遗失——父子关系的矛盾与感情

影片一开始,呈现出的便是一对充满了矛盾冲突的父子。儿子肖宗耀从城里回到家乡,明明父亲就在门口,却视而不见直入家门。导致两者关系如此僵硬的主要缘由是:父亲给肖宗耀安排了一个“铁饭碗”,阻止了他对事业的追求,这便让肖宗耀对父亲怀恨于心。当他要离开家时,他将父亲视若珍宝的奖章偷走。虽然肖宗耀没有办法逃脱父亲的控制,只能被迫妥协于父亲,但是偷走奖章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反叛,对父亲强权的不满,对父权体制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可以发现,父权思想的深入人心。肖宗耀虽然不满父亲的控制,但是他并不敢直接辞掉父亲安排的工作,而是妥协于此,只敢偷偷做一些反抗父亲的小动作。

后来,肖宗耀杀了人,带着女朋友黄欢逃离乡村,两人商量要远走高飞。这时,在旅馆的肖宗耀发现父亲的奖章遗失了。他担心会遗留在案发现场,而对父亲造成困扰。他放弃了要逃离的念头,毅然决定回去自首承担起责任。

父子伦理中尤其强调“孝”,孔子在《论语·为证》中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下养;不敬,何以别乎?”肖宗耀本来可以带着女朋友一走了之,但是担心父亲会承受不白之冤,担心父亲清清白白的一生因为自己而染上污点。所以表面上,他对母亲埋怨父亲,对父亲以冷眼相待,对父亲有诸多不满和怨恨。但实际可以看出,他的内心还是十分尊敬父亲的为人,深爱着父亲。哪怕回村自首会让他在牢中待上数十年,承受他人指责的眼光,他也没有丝毫犹豫。

已有身孕的女友、外面自由自在的广阔天空,肖宗耀却为了父亲将这些都坦然弃之,选择了承担责任。两条不同人生之路的情节设计,正是展现出了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之间碰撞的火花。“家”这个自古就有的“集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作为一个社会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一种家庭理念的传承。在中国家庭中,家庭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而在西方文化中,崇尚的是个人本位的家庭思想,个人的利益始终是作出选择的首要标准。影片中,两条路径的选择实则也是两种文化产生的冲突,可以看出导演企图通过这种对比式选择的冲突,来表达中国传统孝道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儒家核心价值观 “三纲五常”中,“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父为子纲,即要求子绝对服从于父,不能有任何违犯,父子之间等级森严。这种父子伦常定位,反映了传统家庭的专制性质。

《心迷宫》中的父亲作为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代表,希望对子辈实施话语权,维持旧有的社会观念和秩序。所以他没有与儿子商议,便私自替儿子安排工作,剥夺了儿子的选择权,展现出的是典型的中国父权主导的家庭基本模式。这就导致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由于价值观念不同,而产生的深深隔阂。但是,即使父亲对儿子买的食物嗤之以鼻,对儿子冷眼相看,但他对儿子隐忍的爱能通过他的种种举动感受到。

著名学者马斯洛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提出,人的需要由五个不同层次构成,较高层次的需求建立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不同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多年为“官”的父亲,尽心尽力为村民办事,克己奉人的精神感动了村民,才得以获得这么多奖章。“奖章”象征着父亲成为了他最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也就是所谓的存在价值,也就是人的最高级的需要,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影片中可以看见,父亲将奖章挂在墙壁上,每天都会擦拭上面的灰尘。奖章于父亲而言,是他荣誉与地位的象征,是他人性中“善”的精神体现。

然而,拥有这么多奖章的父亲,没有任何污点的他,达到了人生自我实现阶段的他,在看见自己儿子杀人之后,天性战胜了一直以来所信奉的“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儿子隐瞒这件事。当过多年村长的父亲,从未利用职权为家中谋过任何福利,这还曾遭到儿子的埋怨。但是,这一次,父亲用自己的权力,隐瞒了儿子的杀人事件,亲手织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

挂起的“奖章”是父亲的精神信仰,是父亲想要一生追逐的理想人生。但终究,人性战胜了“伪善”,父亲没有坚持做到一直以来所想要成为的正直、诚实、善良的那类人。影片中,父亲将奖章用红布包裹,然后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便放进抽屉里,这代表着父亲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信仰。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对儿子的爱。再多的荣誉,再大的赞美,再神圣的信仰,与自己的儿子相比较,与人性相对比,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二、被埋的“奖章”——情理与法理镜像下的父子关系

电影最后的镜头里,棺材、儿子與父亲,三个物构成了一个画面。儿子与父亲在这里终于相视了,眼光里包含着对对方的理解,包含着父亲与儿子之间永远的羁绊。黑色的棺材在这里似乎成了一座桥梁,缩短了父与子两人站立的距离,架起了父与子两人心灵的桥梁。然后镜头突然转向,原来黄欢在远方看见这一切,她拿起手中的奖章,将它埋了起来。埋掉了奖章的黄欢站在远方,看见这对父子二人靠肩而走,缓缓消逝在镜头里。

儿子嫉恨父亲一生都如此自我,当了村长不为家中谋福利;没有考虑过儿子的想法,不与他商量,便将他的工作搅黄,所以他偷了父亲最珍爱的奖章。奖章于父亲而言,是象征着他人性中“善”“无私”“清廉”等良好的品质,是父亲神圣的精神信仰。但是父亲为了儿子,展现出了天性中“恶”的部分。所以,影片的最后,奖章被埋了,是因为父亲早已抛弃奖章所蕴含着的那些美好品质,父亲已经不配承受那些荣誉。也更是因为儿子看懂了父亲对他最深沉的爱,是抛下以往对父亲所有的误解与偏见,重新接纳、包容与理解父亲。

影片中肖宗耀与肖卫国这对父子,基本就没有对视过。在家中时,母亲努力要成为两人之是沟通的桥梁,但无奈阻隔在两人中的误会与不解太多。父亲对儿子买的食物嗤之以鼻,儿子路过父亲时,一声招呼不打。但在最后,他们相视于棺材面前。久等而来的对看包含着父子之间的和解,埋掉了奖章也就是埋掉了阻挡在这对父子间的那一座座大山。

奖章是父亲靠着自己人性中美好的品质换来的荣誉。可以说,奖章在影片中是父子二人关系的起承转合,是一种后天营造出的羁绊。其实,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设计了另一个不起眼的小线索,隐晦地表达着父与子之间因血缘关系带来的摆不脱的勾连。

影片中儿子的名字叫作肖宗耀。宗耀,取自于词语“光宗耀祖”,意思是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这个名字代表着父亲希望儿子能够长大成材,能够成为家门中那颗闪亮的星。但是,肖宗耀并没有成为让父亲骄傲的人,反而还做了杀人这样的违法之事,辜负了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时内心的希冀。

父亲的名字叫作肖卫国,卫国,取自词语“保卫祖国”,意味着心系国家。但是,当父亲看见儿子杀人之后,他选择了利用职务之便,尽可能为儿子掩盖这件事。在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父亲断然选择了私人利益,而没有做到当年他父亲给他起名时,给予他的希望。

父亲与儿子二人,都做着与自己名字背道而行的事,内心都隐藏着对封建父权的对抗。这或许也是一种父与子天然羁绊与相似的象征。

三、结语

影片中,父子二人关系经历了这样一条道路:冲突渐起—互相隐瞒—走向和解。在历史上,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呈现出“父权支配”的特征。该部影片则借助“奖章”这一物件,展现出家庭伦理中父与子之间的权利支配。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化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冲击,父亲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下,成为与子女人格平等的人。片中的儿子从反抗父亲到最后对父亲的回归,而父亲从对儿子的强权控制到对儿子所作所为的妥协,都展现出传统家国伦理视域下,父辈观念与现代化的子辈观念的一种融合。

《心迷宫》中,父亲起初的形象是神圣、光明的,但导演通过情节的一步步设置和细节的运用,让父亲人性中“恶”的部分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观众眼前。從父亲走下神坛这样的剧情设置,可以看出,导演对传统家国伦理文化中“父权至上”的质疑与挑战,也是对现代社会父子伦理关系在“情理”“法理”之间的困惑所作出的反思。

猜你喜欢
奖章
红领巾奖章“一网五通” 绘浙江最美“红绿蓝”
红领巾心向党 争奖章立志向
喜迎党的二十大 以红领巾奖章激励增强队员光荣感
黄科院多人次获“河南青年五四奖章”
奖章引路:《“红领巾奖章”实施办法》工作初探
做好“三融进” 进行红领巾奖章探索实践
学习贯彻《意见》,全面开展“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
“阳光体育奖章”的形式拓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部分纪念章与奖章
我军军史剪影——首次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