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8-09-21 10:08宋罡韩意刘鹏
中国市场 2018年20期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

宋罡 韩意 刘鹏

[摘要]文章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经济环境、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及信息技术应用是影响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

[DOI]10.13939/j.enki.zgse.2018.20.078

1 引言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34.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57.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1.4%;实现利税597.2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9%;实现利润319.2亿元,占全省工业的47.6%。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支柱性产业,因此,推动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装备制造业在专业化分工、精细化生产环境下为了降低生产、交易、服务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外包非核心制造活动中逐渐产生、发展、形成装备制造业内部职能外在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市场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转型升级,反向装备制造业投入知识、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管理和运作效率,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认识和运用产业融合的发展规律,识别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 文献回顾

近年来,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綦良群等(2013)研究表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受经济基础、技术水平、人才和组织协同性、产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王成东(2015)研究表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主要受市场需求、竞争压力以及技术创新等因影响。李秉强(2015)构建数理模型,从动力层面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的因素,表明市场动力、内生动力对全国及各区域的影响较大,而内源动力、外部动力、竞争动力、政策动力的影响较小。綦良群和李庆雪(2016)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机制,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包括融合能力因素和融合环境因素。桂黄宝等(2017)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受到政府政策、产品研发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等因素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綦良群等(2017)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应用质化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融合意愿、融合能力、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主要因素。杜宇玮(2017)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模型从产业关联效率视角实证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具备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对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自身良好发展以及融合发展都会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产业融合本身也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水平与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服务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应地对于服务产品的需求就越大,需求结构的变化体现在产业结构上,装备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使两大产业融合得更为紧密。

3.2 产业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环境决定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行业进入壁垒的高低,行业进入壁垒决定着行业内部的竞争格局,竞争格局对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由于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生产消费同时性及服务需求者无法在购买前检验服务产品质量,且很难在事后对服务产品质量进行有效评估等特点,更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以保护。同时产业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技术研究、产品实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保障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3.3 技术创新因素

产业自身的良好发展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基础,无论是装备制造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都需要技术创新的推动,因此,技术创新因素是驱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知识和技术扩散的可能性和强度。技术创新能力较高的产业有利于提升产业的技术存量,而技术存量是技术扩散的基础,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技术和知识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推广和扩散,从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3.4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服务产品无形性、不可存储性、生产和消费同时性等传统属性,使得服务变得有形化、可存儲、可贸易,极大地促进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性和协同性,信息技术具有高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极大地推动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网络一体化,提高了产品研发与生产效率,能够有效地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进程。

4 结论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支柱性产业,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环境、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能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良性发展提供支持和参考。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理研究”(项目编号:W2015310);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钢铁企业多代理与运输协调调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5AGL013);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有能量损失的多代理与运输协调调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602545)。

[作者简介]宋罡(1980—),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韩意(198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刘鹏(1978—),男,汉族,湖北黄冈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产管理。

猜你喜欢
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
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探析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