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建盏的艺术之美

2018-09-24 11:43黄文勇
神州·上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建盏釉色造型

黄文勇

摘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建盏无疑是瓷器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建盏来自陶土与矿釉,是火与土的艺术,是泥土在烈火的高温淬炼下的华丽转身,这种神奇的器物,以泥为坯,以胎为体,以釉为衣,以韵为魂,经艺人慧心巧手,塑形、拉坯、修坯、上釉,再经千度高温熔炼,终而化蛹为蝶,变泥为美。作者从事建盏研究与烧制多年,在本文就建盏的艺术之美浅谈拙见。

关键词:建盏;造型;釉色

建盏,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产地为宋建宁府瓯宁县,又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此称为建盏。茶界称它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它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建盏的工艺非常独特,建盏的美也非常独特,欣赏建盏,并不在其外表,而在其内涵与气质。所谓功夫在诗外,从外形到精神,从有相到无相,这才是建盏的禅意美学,抓住了这一点,才抓住了建盏美的核心所在。

建盏之美属于禅艺之美,它不是“形色”之美。形色之美就是表面美,特點是漂亮,艳丽,饱满,光润,精美等,表面很张扬,浮燥,外强中干,实际没内涵。禅艺就是走向内在,走向自然的深层,返蹼归真。特点是隐而不显,含而不露。表面很沉静,实质有活力,有滋味,外枯中膏,无一物中无尽藏。优秀的建盏斑纹形状千变万化,斑纹有立体感,层次感,并有明显的金属感,色彩随光线的强弱而突变。

建盏有种清雅含蓄、端庄秀美之感,细细端详别有一番神韵,黑釉透亮,沉稳简朴却不失优美的器物,透着一个匠人对建盏艺术深深的情愫。建盏的黑,不是一片傻黑,而是犹如夜空或深潭一样沉静的黑;黑釉中呈现的各种神秘斑纹,更是使人感到这不是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而是“窑神”的杰作。由于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釉在高温中易于流动,故有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与那些过于精致谨慎的器具相比,更带有一种粗率自然的亲切感,更能触发人们的无穷遐想。沉稳中多了几分灵动之美,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盏的器型和颜色相对简单,多为撇口或束口、绀黑,看上去毫无多人之处,反而有笨拙粗糙之感。但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咂,则变化万千,耐人寻味。那漂浮幻变的油滴,纤细如丝的兔毫,绚烂斑斓的曜变天目,都乃天地之造化,绝非仅凭人力所能为。此等天地人合造之神品,也自然传递出浩瀚宇宙无以言说的神秘,这也是建盏最内在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对于我来说,在我年方二十,初入陶瓷行业时,便在景德镇系统地学习过陶瓷烧制的整套流程,学习过古陶瓷的修复技艺,因此,对于研究陶瓷器型,我颇感兴趣。从事建盏的研究和烧制后,我对宋代的老建盏展开了长时间的研究,现代师傅烧制的建盏作品,器型大多是仿古的建盏器型,无外乎撇口、敛口、束口,器型单一,很难突破。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在思考,如何在传承宋代老盏器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呢?2015年7月的一天下午,我和父亲黄美金在一起观赏和研究古代束口盏时,脑海中浮现出古代斗茶的场景,过去这样的束口盏多用于斗茶,但现代的爱盏爱茶之人,斗茶者少,品茶者多,如何让建盏既能保持传统的束口盏型,又能满足现代人的饮茶需求,当天晚上,我开始伏案研究,首先画图比对,寻找最佳的盏型比例,再进行烧制试验,最终,我将束口盏的比例由过去常规的12.3比6.9厘米,调整为了现在的8.5比6.5厘米,整个盏型更加的修长,最重要的是,我在底座部分增加了嵌束线的设计,更适合饮茶者手部掌握。而我父亲凭借几十年的制陶经验,配合我的器型,他亲自调配出了一款全新的银油滴釉水,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试验,我们父子俩终于成功烧制出了独具特色的黄氏束口盏,盏型粗狂,压手感浑厚,上手沉稳大气,釉色饱满,油滴清晰均匀,呈现淡淡的银蓝色,独具文化气韵。

我每天都会用这款建盏喝茶,而在喝茶过程中,我渐渐的感觉到,它还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我对器型再一次进行调整,每调整一版,试窑烧成后,我就会带上三两只盏,驱车来到几十公里外的武夷山,在这个因茶而生的城市,约上几位茶客,一同品茶论盏,记录下他们在使用后的感受,接着回到建阳的工作室进行调整,再烧制,如此反复地修改了五版,最终,在2018年3月,第五代的黄氏束口盏得到了老茶客们的赞许,无论从盏型大小、握手感,喝茶时的唇感,都是恰到好处的,成为首款为爱茶之人精心打造的茶盏,也是值得爱盏之人用心品味收藏的经典之作。

建盏的外在美学,归纳起来可表现为点、线、面、变四个方面。点即指建盏上各类点状的斑纹,诸如油滴斑和鹧鸪斑。油滴或如夜空中闪耀的群星,光芒璀璨,引人无限遐想;或如雨落纱窗留下的串串珠玉,有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意,令人陶醉;鹧鸪斑则如这谷鸟的羽衣纹式,铺排有序,又层层叠叠,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这些斑纹是如何形成的?从形而上的文化层面分析,当然是土与火的自然造化所成。但如果从形而下的科学角度分析,当然亦有据可循,因为建盏瓷土含铁性高,在烧制过程中,胎釉中富含的金属离子便被析出,形成各种不同的斑纹。但是每种斑纹的具体成因又稍有不同,如油滴系在高温中铁离子正在析出时器物瞬间遇冷而产生的;油滴鹧鸪斑,是高温时铁离子浮游在釉面上,通过保温液相分离,小斑点聚合形成大小不一的椭圆形斑点。

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甚至在一个小斑点中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斑点的边界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变化都很大,有很明显的立体感、层次感。鹧鸪斑的形成机理极为复杂,需要特别的釉料配方以提高铁的含量,并在金属离子析出之后缓慢降温,使其慢速冷凝,形成椭圆形形状。在烧制过程中,其中复杂的变化和脱胎换骨的升华之美,确实非科学术语所能描摹,非借用艺术想象不可抵达。

建盏其貌不扬,器型小,斑小,色彩少,不艳丽。很难引人注目。但是,自然界中形与色难显现的物其品质必有特点,就象有些树,长几十年还很小,但质地坚硬。建盏的品质只能通过质感告诉人们,它就象一幅中国名画,简素,展现的是意境和神韵。无论历经多少岁月,建盏的美依旧。一花一叶,一生一瞬。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如建盏,变幻莫测的黑釉彩,古朴典雅,釉面晶体斑纹天然窑(曜)变形成,晶莹立体,金属感强,一盏一世界,如宇宙中神秘星空,藏在无尽的星空中。

参考文献:

[1]李达.建盏鉴赏[J].收藏家,2007(04):43-50.

猜你喜欢
建盏釉色造型
如意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建盏之初探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