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情怀

2018-09-24 16:11春阳昭光
长城 2018年4期
关键词:玉兰花夕阳生命

春阳昭光

千人糕

春节之前拜访旭宇先生。与以往相同的是,我们谈天说地,怀古论今,尽兴之处,开怀一笑;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闲谈中旭宇先生讲述的“千人糕”的故事让我深思、反观、内省。

《千人糕》是旭宇先生上小学三年级时在语文课本里学过的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春节临近的时候,一位妈妈跟自己的孩子们说要做一顿特别的年饭——蒸“千人糕”。当热腾腾的年糕端上饭桌的时候,孩子们疑惑不解地问妈妈:“这和以前做的年糕没什么两样啊?为什么叫‘千人糕?”妈妈解释说:“你们想想看,蒸年糕的黍子是大人们经过耕地、耙平、播种、锄草、间苗、上肥、浇水、捉虫、收割、打场以后才收回家来的,后来又晾晒、储存、碾米、推磨、罗面;蒸糕用的枣也是大人们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才收获的;等到蒸糕的时候,再挑水、和面、上屉、烧火、出锅。要是把所有的工序都算上,从地头到饭桌,这得有多少人劳动咱们才能吃上这些年糕啊?所以才叫‘千人糕。”妈妈告诫孩子们,要懂得农民种田不易,更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旭宇先生讲完这个故事后深深感慨道:“我自己就是个‘千人糕!今天,我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了一点成绩,这都是在对历史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取得的,是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取得的,凝结着很多很多人的成果。所以我要感恩:感恩历史,是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给了我滋养。如果没有王羲之等先辈,没有魏碑和唐楷,哪有我的艺术成就?感恩时代,是改革开放让我有条件学习和研究这些传统文化。如果连饭都吃不上,哪还有精力学文化?感恩领导,是他们的鼓励和提携才让我走上成长的道路。感恩朋友,是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才让我从这么多艺术家中走出来。”说这些话的时候,旭宇先生很动情,我看见他眼角湿润,不时地摘下眼镜,用手擦拭着那一次次将要涌出的泪水。

我钦佩旭宇先生,七十六岁的老人居然还清楚地记着小学三年级学过的课文;我感慨旭宇先生,一位书法大家仍保持着一份赤子情怀,正是他谦逊笃学的品格成就了他的学问和事业。

谈到这里,我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千人糕!”不是吗?哪个人的成功不是建立在千万人直接或间接的付出基础之上?而且,越是大人物,就越需要从更多人中获得支持。文化名人如此,达官显贵、帝王将相更如此。“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可是,有谁能意识到自己是“千人糕”?有谁在意识到自己是“千人糕”之后能够谦逊、感恩?那些慵懒无为、贪污腐败的官员们,那些骄奢淫逸、为富不仁的商贾们,那些高傲轻慢、相互倾轧、争名夺利的墨客们,你们可曾低下过那自恃有功、自恃有钱、自恃有才的头?可曾知道自己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别人的奉献?纵然有能力、有才华,你们也须臾离不开别人的帮衬和托举,因为是人的社会性才使得一切所谓的成功有了意义。

“千人糕”的故事是年终岁尾的一次心灵大扫除,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观和内省。它让我带着轻松、喜悦和感悟走进新的一年。

醉夕陽

春节刚过,造访海南。海南的山,连绵舒缓,开张奔放,植被浓郁,苍翠欲滴,远近泛着油光的树叶让人心生爱怜,一丘一壑之间充溢着灵秀和俊逸。海南的水,清澈洁净,譬如甘露,奔涌的五指山泉、宁静的万泉河水、涓细的林间小溪,犹如灵动的少女显露着她们的清纯和婉约。海南的天,湛蓝宁静,深邃旷远,仰首望去,似乎可以直达宇宙深处。海南的云,如厚厚的絮,如缕缕的丝,如盛开的花,如奔驰的马,在辽阔的高空尽展身姿,尤其那清晨悬浮缭绕于山间的云雾更是把清幽的山峦装点得宛如仙境。

山水云天美则美矣,却美不过那大海和椰林映衬下的夕阳。这是我看过的所有夕阳景致中最唯美、最壮丽的夕阳:椰风海韵里,她可以把万道光芒射入你胸襟,照亮那曾经昏暗的心;可以把万般能量贯入你血脉,焕发那曾经疲惫的神;可以把万丈豪情植入你周身,召唤那或许曾经孤远的魂。

海南三亚湾是观赏海景的一处去所。海湾开阔,一条宽宽的滨海大道把紧邻海岸的椰林与海景住宅区分开。椰林依海延展,构成了人们休闲、观海的狭长地带,被艺术化地冠以“椰梦长廊”之美称,是几乎所有到三亚旅游的人们心驰神往、寻梦追梦的地方。于是,夕阳便在那里成为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写真,成为一段挥之不去、令人陶醉的梦幻。

海上夕阳辉煌博大。黄昏时分,夕阳西下。这时,站在海边的你会突然发现,夕阳正燃着烈火,带着炽情,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投向宽阔的海面。海浪翻滚,与渐行渐近的红日相接,涌起一轮一轮的红波。它们奔涌着,翻腾着,跳跃着,变换着身姿愉悦地接纳夕阳的奉献,犹如勇士用宽广的胸膛去拥抱一位激情女子炽热的身躯。夕阳急切地拥吻着海面,似乎要把通体的红光无私奉献给她所热恋的海。当夕阳渐渐地把最后的辉煌投入大海时,海也获得了强大内能。自此,水火交融,天地交合。

椰林是独特的风景,更是靓丽的情致。黄昏之时,夕阳在椰林中穿行,把光洒在大地上,照在脸庞上,斑驳迷离,散发金辉,似乎要把那金黄的、橙红的、桃红的、殷红的、血红的瑰丽都尽情挥洒,把每一份的光彩都挂在树梢,永远驻留,让眷顾她的人注目、倾心、忘情、不归。透过椰林,面向大海,追寻夕阳,但见椰林在瑰丽的夕阳托衬中勾勒出深暗色的条带,夕阳炽火在浓密的椰林间燃烧。明光暗带,交相辉映,天成一幅绝美的瑰丽与深沉,创造出人间的唯美与痴绝。

梦中夕阳宛若桃花。北人南迁,如同候鸟,无不怀梦海南。然而,人之有别,梦境不同。有人寻梦,是因为求变以提高生活的品位;有人逐梦,是因为惜时以获得生活的滋养;有人醉梦,是因为从众以寻求生活的刺激。而我在追梦,因为那浓郁的椰林梦和瑰丽的夕阳梦久已召唤我的心神。这梦是天作的缘,此时此地与夕阳相伴是鲜活的生命写真;这梦是人间的分,椰风海韵中的夕阳暮景不啻三生三世的十里桃花;这梦是海铸的魂,夕阳情怀带着如血的残红化作了大海永不停息的滚滚波涛。“繁华落尽深秋好,最美不过夕阳红。”珍惜夕阳吧,那里有迟到的爱,有未了的情,有交融的魂。

玉兰香

一个周六,还是惊蛰之前,我出居散步,又去看了久已挂怀的玉兰。早在去冬腊月,还是大寒时节,我就注意到玉兰树的枝头已经长出了毛茸茸的花苞,密密匝匝,个个向上。那一刻,我很惊讶,因为我一直想当然地认为玉兰发芽应是立春之后的事,没想到在西风凛冽的寒冬,玉兰就传递出了浓浓的春消息。这更让我感佩玉兰的不俗,更尊崇她凌寒的气韵、优雅的风姿、高贵的品质。

四年以来,我常常观察居所院内办公楼前的两棵玉兰树。那是两棵紫玉兰,是我感受春消息的参照,也是我浓浓的情愫寄托。她们一同发芽,一同孕苞,一同开花,保持着相同的生命节奏;她们相互感知,相互温存,相互抚慰,经历着岁月的周而复始,伴我走向生命的深处。

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又走近了她们。但见花苞饱满挺拔,比在大寒节里和立春初时又大了许多。只是因为还不到开花的季节,花苞们紧裹着身躯,生怕暴露哪怕一点点含羞的春色。我站在树下,看了又看,默默地与她们对话,而后离去。

蓦地,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在回家路上发现两棵白玉兰已花开满枝,冲天怒放。这是我过去曾经看过但又总是忽略的两棵。她们常常比紫玉兰开花早,而今年似乎更早得出人意料。我急步向前,走到树下,仔细地观察那满树的、整枝的花儿们,静静地感受那花开的气氛、气韵、气息。

突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轻轻的,淡淡的,好像在触及我嗅觉的一刹那便消失了。我没有特别在意,继续挨个儿地观察每个花朵。俄而,又一股香味刺激了我的嗅觉神经。我下意识地四下张望,看看周围是不是还有什么可以散发香味儿的东西。当我确认什么也没有后,又继续静静地感受玉兰花。然而,刚刚朝树外方向迈出第一步,一股更浓郁的香气又向我袭来。我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股类似玉兰花香的气息。它灵动地跳跃着进入我鼻孔,而后迅速地沁入我心底。我毫不犹豫地撤回刚迈出的脚步,转身重又面向那盛开的玉兰花。我一定要弄清楚这香气的来源!于是,我小心地掰开那合抱的玉兰花瓣,把鼻子凑近,轻轻提气——啊,一股浓郁的香气直入心怀。这时,我终于确认,那屡屡闻到的香味就是玉兰花香!

我原本不知道玉兰花有如此美妙的香气,偶然的发现让我欣喜非常,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虽然这个发现比关注玉兰花开迟了多年,但无论如何,我没有辜负玉兰,因为我对她的感知一直是在爱意中自然加深的——从感受花开,到早春寻迹,再到入微闻香,每一次发现都让我感到新奇、惊异、愉悦。

此后连续几天,我都去玉兰树下闻香,或在周末的晴日,或在入静的春夜。其实,闻香是用不着刻意到玉兰树下的,走近她的时候,隔远就会有阵阵香气突然扑鼻,让你无所准备,不知如何接纳这高贵的花香;离开她的时候,身后也会有阵阵香气突然追袭,让你止住脚步,回过头去留恋地、深情地望一眼那盛开的花朵。就这样,玉兰花香而不俗,幽而不远,浓而不腻,似来似去,萦萦绕绕,左右不离。在我繁忙之中,只要稍有空闲,她的形象便跃上眼前,她的气息便袭上心头。借用李白的诗句,那便是“相看两不厌,只有玉兰花”了。

玉兰花香有特质,那是文人气质。“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滋兰树蕙成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文人之清高不俗、独立不群的精神写照。

玉兰花香有层次,需要灵性感知。一位茶师告诉我,茉莉花闻香有三步曲:初觉鲜灵,后感浓郁,再知纯粹。为制作茉莉花茶打底儿的玉兰花,其闻香亦当如此。

玉蘭花香有情怀,恰便一帘幽梦。晴日的兰香是带着色彩的,而春夜的兰香最能撩拨人的思绪。夜空澄澈,春月皎皎,兰香与夜色交融,令诗人畅怀,令情侣销魂……

清明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这两句诗描摹了一种特殊的场境和特别的情怀,就是清明时节生者追思逝者,悲思愁绪感天动地,纷纷细雨与心泪交织,好不动容惨然。诗句虽然意境悲凉,恰恰因此赢得了后人不尽的传唱。

今天是清明节,老天好像有意应和杜牧诗句似的,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天的雨。其实,清明这天并不是各地都下雨的,只是我居住的城市恰好如此。天气巧合也罢,天公应意也罢,持续一天的雨着实潮湿了我的心,于是心绪不佳。听着窗外的雨声,和着久远的诗意,我的心也真的回到了老家,回到了坟茔。

高大密蔽的松杨林下长眠着我逝去的族人,其中两位是我的至亲:一个是我的祖母,二十年前去世的,享年九十二岁,可谓寿终正寝;一个是我的三弟,十六年前早亡,时年二十八岁,缘于一场车祸。

祖母中年守寡,抚养我父辈兄弟姐妹六人。她一生勤苦,乐善好施,耄耋之年仍劳作不辍。大限之时,安然睡去,神态安详,面色红润,堪称佳话。祖母是我见过的最勤劳善良、朴素节俭的人。然而离去之时,带走的只有一身衣服和一口棺材。

三弟小我十岁,在我们兄弟姊妹五人中年龄最小。他是我抱着、背着、扛着长大的,与我情深意笃。他早年辍学,务农为本,持家守业,宅心仁厚。可是,一场车祸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也落得两手空空。我为此哭得昏天黑地。十几年了,我常常梦到他,每次都是哭醒,在泪光中回望他的幻影。

一老一少就这样走了,什么也没带去。经历了两位至亲的生离死别后,我常常深刻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人生空茫,难道死亡就是人生的最终结局吗?生者祭奠亡者,难道仅仅是化一把纸钱?难道不能从死中悟出一点生的精神吗?于是,我想到了两句话:慎终追远,向死而生。

慎终追远是曾子的一句话,后面还有“民德归厚矣”。古注有云: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我以为这样的注释未免肤浅。生与死是人生两件大事,生从无处来,死向无处去,生的来处与死的去处应该大有关联。生是生命的接续,死是生命的转型。死亡不是终结丧亡,而是灵魂归远。对待这种有意义的死亡(而不是彻底丧亡)要慎重庄严,所以才“慎终”;生者用追思与亡者通联并缅怀告慰远去的灵魂,所以才“追远”。如此,祭奠也便有了意义。如果人们在慎终追远中启发心志、获得教益,则“民德归厚矣”。

向死而生是日本的北野武出版的一本书之标题,李开复也以《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为题出书,大抵都是说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既然死亡是人生迈不过去的一道坎,与其赋予恐慌惊悚的负面含义,倒不如正确面对更豁然达观。我所理解的向死而生,其立意前提就是“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转型”。因此,死亡完全不必忌讳,相反,人人都应为了那个华丽转身而积极准备,让生命多彩,让灵魂富有,让心神充满喜乐。及待转型之时,让灵魂把生命旅程中满满的收获带向远方,归于宇宙。这样,死亡成了人生驿站,成了转型节点,成了阶段目标。

有了这样的认识,清明节不再令人感到凄苦悲凉,相反,它是对人生的一种提示和警醒;清明雨也不再那么阴冷凄切,相反,它能够冲刷人们心头的灰尘。这才是清明祭祀的意义所在。

因为死有意义,才使得生有意义。这便是今年的清明雨带给我的最大感悟。

猜你喜欢
玉兰花夕阳生命
春天到
我爱玉兰花
我爱玉兰花
对视玉兰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