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气神刻画英雄谱

2018-09-25 07:36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33期
关键词:场长精气神塞罕坝

“青春最美的颜色,是稚嫩的春色。”这是正在CCTV-1播出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主题曲中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青春如何度过,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收获。然而,于该电视剧中的人物,以及该剧故事的原型人物来讲,他们的青春不愧于“最美的青春”。

《最美的青春》以几代塞罕坝造林人的真实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来自全国18个省市林业学校的大中专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为骨干的369人组成开荒队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在“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原本是荒原的塞罕坝植树造林的故事。冯程和覃雪梅等第一代种树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一刻也未曾忘記自己的使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

《最美的青春》由知名导演郭靖宇担任监制和总编剧,郭靖宇以往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精气神,从《铁梨花》《打狗棍》到新版《射雕英雄传》等等,《最美的青春》同样如此。塞罕坝条件恶劣,外国专家“判了死刑”,绝对种不活树,但是这批林业人硬是不信邪,用水滴石穿的精神奋战几十年,缺少精气神是不行的。而这种精气神也贯穿全剧,比如由王奎荣饰演的老刘头,为了给被困的大学生送粮食,在大雪中被冻咸了冰雕,比如男主人公冯程,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误解,女友的不告而别,树木培育的失败,同事的质疑,小人的中伤等等,但是他有无怨无悔埋头干的劲头,最终,取得了收获,而面对被评为劳动模范,又被取消资格,他有豁达的心态。同样,这种精神还体现在于场长、曲场长身上,体现在铁牛等人身上,也体现在一群以覃雪梅为首的娘子军身上。

《最美的青春》还具有如下精气神。首先,是一部难得的“精”品。植树造林这个题材不好拍摄,如果内容空泛,容易成为一部喊口号,而不太能吸引观众的作品,但是《最美的青春》不是,你看这部电视剧,能感受到一种看章回体小说的愉悦,故事一环套一环,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追求,而他们汇在一起,最终有了大追求,就是誓把荒漠变成绿洲。在剧中,你能看到这些大学生因为大雪封山遭遇狼群,因为断粮几乎被饿死,看到林场的人在暴风雪中用肩膀扛粮食给他们送去。你能看到他们为了育苗而经历的争吵和斗争,看到“马蹄坑大会战”,看到他们种树成功的欣喜,感同身受。一个个故事,依次展开,你才能感受到这些人身上具有的战斗精神和使命感。同时,在拍摄上,该剧的场景之真,是令人惊讶的,据说转战了多个地方,经历了三季。于是我们在荧屏上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黄沙,狂奔的暴雪等等,也就是在这些真实的场景中才能让观众明白在这里想要植树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们完成了。

其次,该剧具有青春豪“气”。《最美的青春》中的学生,来到坝上时都是刚刚毕业,他们年轻而稚嫩,却要挑起这么重的重担,未免让人担心。但在以于场长曲场长和队长赵天山这些退伍军人的带领下,他们具有了战天斗地的豪情和豪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热血”,不单单是口号,而是践行。当断粮可能饿死时,他们说出心里话,大多的人说出了“不后悔”。在逆境中成长,在战斗中绽放,正如剧中一首歌中唱道:“走过多少弯曲的小路,依然相信脚会摆脱泥泞。”这样的青春,能不自豪?能不美?

第三,该剧的人物个个“神”采飞扬。正直执着沉稳的冯程,也有失态的时候,当新来的大学生私自拔下枯树苗时,他因而暴怒;覃雪梅也曾经误解冯程,同样对于父亲有误解。面对男友武延生的情感,她有挣扎;大学生孟月,期盼和分居两地的男友的感情永不变,但当男友背弃了她时,她一度想要寻死;隋志超,不起眼的戴眼镜的小胖子,能细心地给心爱的女孩千里迢迢弄来咖啡。《最美的青春》是部群戏,它的着墨不是平均分配,但是却每每恰到好处,因而,每个人物都那么富有个性,那么真实生动。这些人物,也许不能和现实中人物一一对应,现实中的原型人物,是平凡而执着的人,要其回忆可歌可泣的故事,也许他们并不擅长,或者不善于表达。然而电视剧添加了无数的故事,塑造了许多的人物,这些人物和故事脱胎于现实中的这些英雄,又具有艺术化的创作。正如原型之一的李秀珠老人所说:“故事固然是虚构的,但所展现出的场景就是我们当年所经历的写照,所塑造的人物,就是我们的缩影。”

一部好的电视剧,一定是能打动人感染人的,《最美的青春》做到了。现实中,塞罕坝建设者用50年拼搏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而该剧,用精气神不但反映出当年英雄的故事,也打造出一片森林,林立了众多人物,刻画出一个林业战线的“英雄谱”。

猜你喜欢
场长精气神塞罕坝
永葆党员领导干部的精气神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爹味发言等
死去活来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异曲同工
苍鹰是我女朋友
精气神
凝聚扶贫精气神
恋曲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