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

2018-09-25 10:38邓智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价值诊断

邓智

【摘要】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9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实施观察研究,根据患者检测方式进行分为CT组和干预组,每组45例。CT组患者实施CT检查,干预组患者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诊断,分析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干预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总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874,P<0.05);干预组病灶区NAA/Cr低于正常區,Cho/Cr、Lip/Cr高于正常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42、9.487、16.270,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诊断效果显著。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 诊断; 临床应用价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5.0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5-00-0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影响机体生理活动、支配及控制机体行为,也是影响心理活动的重要系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后将直接影响机体多系统功能,影响患者正常生命活动,威胁巨大[1]。及早针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类型及程度,对患者实施及早治疗,及早修复神经功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是在MRI基础上形成的新型检测技术。笔者所在科为明确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的运用效果,对2015年8月-2017年8月45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诊断,并与45例实施CT检查患者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诊断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9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实施多种影像学综合检查、病理检查确诊患者疾病类型;患者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急性炎症性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病患者;妊娠、哺乳患者;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原发性精神障碍患者;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患者;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不配合检查、躁动患者;影像学检查禁忌患者[3]。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根据患者检测方式分为CT组和干预组,每组45例。CT组中,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38~81岁,平均(56.6±9.7)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0例,脑梗死16例,帕金森6例,阿尔兹海默病13例。干预组中,男26例,女19例;患者年龄38~82岁,平均(56.7±9.6)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0例,脑梗死15例,帕金森7例,阿尔兹海默病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CT组患者实施CT(GE公司生产,GE Brightspeed Elite Select16排螺旋CT机)检查,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层间距0.6 mm,层厚3 mm,矩阵为512×512,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对患者颅脑进行平扫。平扫结束后采取高压注射器对患者外周静脉注射75 ml碘海醇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323)实施造影,注射速度3.5~4.5 ml/s。造影剂注射后达阈值时开始实施增强扫描,参数为:螺距1.0,层厚0.5 mm。检查结束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实施多技术重建相关处理。

干预组患者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诊断,使用MAGNETOM Spectra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实施检查,采取八通道头部线圈检查,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头先进,先实施MRI平扫,实施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加权序列等多序列检查,相关参数设置为:层厚6.5 mm,间距1 mm,行矢状位扫描时需保证扫描线与脑桥、中线平行,横断位扫描时对颅顶至枕骨大孔实施扫描。磁共振波谱成像实施二维多体素氢质子波谱检查,行单体素波谱PROBE-P序列扫描,相关参数设置为:TR:1 000 ms,

TE为144 ms,FOV为16,NEX为1,层厚10 mm,MATRIX为16×16,扫描时间为260 s。使用T1WI-SAG及T2WI-AX序列定位图像,将病灶部位及周边正常部位作为波谱定位感兴趣,检查时扫描范围中排除气体、脂肪、颅骨等,保证水抑制>95%,FWHM<15[4]。

1.3 观察指标

(1)分析对比两种检查对各类疾病的诊断结果。(2)分析对比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检查时感兴趣区NAA/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Cho/Cr(胆碱复合物/肌酸)、Lip/Cr(脂质/肌酸)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对各类疾病的诊断结果比较

干预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总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检查时感兴趣区各数值比较

干预组病灶区NAA/Cr低于正常区,Cho/Cr、Lip/Cr高于正常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分为脑和脊髓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是接收身体各部位传输信息,并进行整合加工,传出运动性信息或存储信息作为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以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6]。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疾病类型较多,加强患者疾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是患者实施治疗的基础。

目前CT检查及MRI检查是头颅疾病检查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式。但临床实践结果显示CT检查及MRI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效果仍待提升,CT检查图像分辨率有待提升,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但鉴别效果仍不佳[7]。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是采集组织内化合物或代谢物化学移位过程峰值变化形成數值波谱,进而反映组织细胞代谢状况的检测方式。该方式无电离辐射性、无骨性伪影、无须使用对比剂,且可获得多切面、多参数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显像清晰[8-9]。此研究中,干预组病灶区与正常区组织细胞代谢状况存在一定差异:病灶区NAA/Cr下降,Cho/Lip升高。NAA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是反应神经元功能的重要指标;Cr是衡量脑组织代谢状态的指标;Cho主要反映细胞膜代谢,Lip主要反映细胞膜降解状况,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后病灶部位脑组织功能下降,细胞损伤,细胞膜降解升高[10-12]。因此NAA、Cr、Cho、Lip将出现明显变化。说明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可辅助了解组织细胞代谢状况,并辅助患者病情诊断。此外,本研究中干预组疾病总检出率达91.1%,说明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对疾病类型鉴别诊断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诊断效果显著,可辅助确定患者病情及疾病类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董安珂,张勇,程敬亮,等.后颅窝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多模态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9):1303-1307.

[2]刘超,李金城,张孟超,等.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对脑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4):692-693.

[3]李桂霞.磁共振成像联合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9):910-913.

[4]王建东,王岩,李杰,等.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6):3731-3732,3735.

[5]贺春妮,李军.磁共振波谱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5):359-361,364.

[6]刘学嘉,季洋,赵青松,等.弥散加权成像及1H磁共振波谱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3):4475-4478.

[7]刘铁军,郑英杰.氢质子磁共振波谱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及放射性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16,38(5):711-714.

[8]尚文文,殷信道,周俊山,等.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5):5-7,11.

[9]尚文文,殷信道,薛海林,等.MR波谱成像在超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6,7(5):359-364.

[10]马凤华,强金伟,蔡宋琪,等.采用MR波谱鉴别附件区良、恶性实性肿瘤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62(5):364-368.

[11]刘畅,季学兵,王堂娟,等.脑胶质瘤瘤体及瘤周MRS、ADC值与p53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1):25-27,91.

[12]石洋洋,李春花,李辉,等.1H-MRS对颅内淋巴瘤与肿瘤样脱髓鞘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3(4):245-249,259.

(收稿日期:2017-12-22)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价值诊断
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锥形束CT在口腔科的临床应用价值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
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姑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评析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