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角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

2018-09-25 09:42范立南李佳洋肖倩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2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新工科

范立南 李佳洋 肖倩

摘要:“新工科”的提出为高等教育工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本文主要讨论新工科视角下工科院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改革要求,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及成效。

关键词:新工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037-02

一、新工科的提出及内涵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转型发展时期,这样的科技革新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铺开。在此形势下,国家加速进行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同时明确了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战略信息技术。这就要求作为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机制。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加快新工科建设,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新工科”新工科的特征是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

二、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问题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高校特别是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因素共同努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然而,目前大部分工科院校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人才就业、质量管控等多方面存在着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1)部分专业师资存在结构构成不尽合理,缺少高水平专业人才,急需培养带动学科专业建设的学者。(2)目前学院教授、副教授总人数已达68人,占专任主讲教师总人数的59.6%,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较低,特别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呈逐年递减趋势。(3)信息工程学院所面向的信息类产业是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背景,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目前我院双师双能型和具有工程背景教师虽达到6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52.6%,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2.教学资源面临的问题。(1)部分实验室由于设备年限较长,使用频率较高,导致设备陈旧、故障率高,影响部分实验课程的效果;有些实验室设备数量不足,在实验过程中很难保证每人一台设备,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部分大中型设备价格高昂且更新换代迅速,受限于实验室建设经费,相关实验实训室建设缓慢,落后于行业发展。一些专业实验室,由于维护困难,影响对学生开放的程度。(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缓慢,落后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招生数量在逐年缩减。(3)教学计划一旦制订,课程的上课时间就随之确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上课时间难以保障;课酬较低,影响企业参与授课积极性;对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激励措施相对不足,部分专业教师对优质课程建设不够重视,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双语课教师缺乏,部分教师给国际学院开设双语教学课,本学院各专业数量却偏少。

3.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1)教师参与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案例教学中缺乏对工程实际的了解。(2)部分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还仅限于理论研究层面,没有付诸实施;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程度不够,影响科研转化教学的效果。(3)对于实训和实验多数在校内进行,由于有众多的实验实训报告要写,许多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忙于写实验实训报告,分散了精力,實验实训效果受到影响;许多课程实验报告千篇一律,难以区分优劣。(4)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手册放到教师手中,而毕业设计任务书与毕业设计进度检查表又在过程管理手册上,学生看不到任务书和教师指导意见。而且任务书需要教师手工填写工作量较大,也不够清晰;由于学生在上交开题报告前教师都要检查电子版,而学生上交的开题报告却是手写版,造成学生重复劳动,而且也不够清晰。(5)辅导员数量较少,借调和流动增多,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教学,尤其是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活动程度较低。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科研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需要专业教师在方向和内容上给予指导和点拨。

三、新工科视角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新工科背景下,率先确立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且明确人才培养要面向辽沈区域的信息产业,构建专业群,发挥应用型大学人力与智力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贡献。信息工程学院通过转型发展的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打造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与品牌。

1.“新工科”引领下的办学定位。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紧密围绕辽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做出对接调整。建立适应社会需求、以创新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国际化合作的力度,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打造工程实践能力的特色,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为辽沈地区培养适应区域需求、面向基层、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实施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工程。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工程,一方面引进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充实到学院的各个专业。近五年先后引进教师9人,其中引进博士7人,学院先后有14人次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学科带头人的遴(评)选,带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为深入推进学学院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学院制定了《信息工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规划》。学院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兼职教师,特别是聘请兼职企业导师进入课堂,走进同学们中间,向学生传递工程知识,与课堂理论知识形成有益补充。

3.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积极抓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契机,与东软集团、华晨宝马、大唐移动、华为技术等知名企业或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实践教育基地15个。进一步推进专业与社会、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院的办学优势,积极拓宽社会服务的领域,努力提高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合作双赢的共建模式。通过在人才培养、专业培训、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方面的积极合作,大幅度引進校外资源进行共建合作。

4.教学质量保障。(1)提高教师主动学习、主动交流意识,提高专业建设意识,改变以往陈旧的自我教学模式,调动一线教师主观能动性。学院领导监督并适当参与专业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教学内容改革,教研成果推广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听课制度等规章制度执行的力度。(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随时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开发或改善现有信息平台,增进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使得教师能够更清晰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使得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前提下,对同行评价更加客观。(3)加强校企合作,推行校内导师、实践单位导师的双导师制,加强与实践单位的沟通反馈,持续改进实践教学质量;尽量选派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带队,在确定实习方案时可以考虑按学生兴趣与专业特长分组到不同企业实习;提高实习实践安排的灵活性,也可以考虑错时实习,如有兴趣的学生假期可以到相关企业(最好选择有教师参与实践的企业)实习,以便提高校外实习实践的效率。

四、结语

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为高等院校提供了新的前进范式,指明了未来工程教育的方向。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结合工程教育实践,打造出“适应产业发展,满足行业需求,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特色,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致力于培养面向辽沈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20-26.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3]“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0-11.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CDIO模式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