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的设计营造探索

2018-09-26 08:03曹立君
中华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郊野公园植物

曹立君

一、上海郊野公园的目标及功能

郊野公园作为一种特殊公园类型,既具有城市公园的休憩特征,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江南水乡的人文景观特征在发展中逐渐地被动消失。重拾自然、人文景观特征,提升环境品质和促进城乡健康发展迫在眉睫。推进郊野公园的建设,是上海生态之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郊外自然环境空间品质的同时作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的场所,是郊野公园建设的目标之一。

功能方面,主要强调公益性,郊野公园是提供给居民免费使用的生态型公园,起到康乐、科普以及保育作用。同时,郊野公园的建设也将起到抑制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保护城市生态平衡的作用。上海市郊野公园布点基本位于《上海市生态网络规划》中重要节点上,其中青浦区青西郊野公园、松江区松南郊野公园、闵行区浦江郊野公园、崇明县长兴岛郊野公园、嘉定区嘉北郊野公园将作为5个率先试点,不仅承载着优化生态的功能,同时也担负着锚固城市生态格局的作用。

二、概况分析

青浦区位于上海市西部,太湖下游,黄浦江上游。东与闵行区毗邻,南与松江区、金山区接壤,北与嘉定区相接。以青浦镇为中心,东部河江交错,西部湖荡群集,内河航运具有天然优势,水系丰富,是江浙沪的重要水上通道,农业较发达。作为上海市率先践行的5个郊野公园之一,青西郊野公园位于青浦区西部金泽镇和朱家角镇内,北部紧邻淀山湖。生态保育区作为本次设计区域,红线面积750亩,位于公园中东部区域。图1为青浦郊野公园生态保育区鸟瞰图。

图1 青浦郊野公园生态保育区鸟瞰

三、具体设计营造探索

1.设计策略

(1)建立湿地圈层保护模式

借鉴自然保护区理论中常用的圈层式保护模式,即“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的划分模式,在现状场地核心区与外围道路之间建立缓冲区,达到对外界不良生态干扰的屏蔽,以及对场地内部原生湿地的保护和过渡。规划限定园区内开放强度区域,形成严格限制、一般游览、游览开放和游览聚集区,保证区域原生湿地的生态完整性。

(2)构建湿地生态水网体系

连通城市内河水系,将湿地所在城市片区规划成环形水系,毗邻场地处可将内湿地纳入城市绿地水系生态网络中。对内部水系网络进行梳理,场地现状水系多以“塘”形式散点分布,根据现状格局,设计中考虑将内部各小湿地系统进行串联,形成小循环组成的基地大循环圈,完整园区循环链层,完善湿地生境条件。

(3)修复湿地环境

部分原生水域存在富营养化现象,在保留原有本土植物,适当增加植物种类的同时进行基底清淤,降低过剩营养物质,丰富植物多样性,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场地内存在间歇性水域,通过适当频率和水量的控制,维持植物优势种类,增加伴生植物,突出特色植物种类。适度开挖湿地池底,补水增湿。在较大水面附近,可设置人工浮岛、栖鸟杆,增加鸟嗜类植物的种植,为鸟类提供食物,形成动物栖息地。定期在农田种植收割农作物,进行周期性补水。

2.功能分区

规划后的青西郊野公园生态保育区将分为湿地保育区、原生湿地观赏区、特色湿地展示区和一般湿地游览区4个大区,如图2所示。

图2 生态保育区功能分区

(1)湿地保育区

场地北侧毗邻湿地示范区,考虑鸟类与多栖类物种生存环境的完善,作为严格限制开放区,将以生态保育为主,结合湿地示范区形成更为完善的保育区,根据不同水域类型种植不同湿地植物,起到净化水体与多样性的作用。

(2)原生湿地观赏区

湿地观赏区北侧为池杉林景区,自然基底优良,野生鸟类较多,作为池杉林往南的过渡区域,在池杉种植特色的基础上,优化深水区、浅水区、半水生区湿地植物,利于北侧池杉林鸟类获得更大栖息空间,达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内部种植特色植物以鸟嗜植物为主,为野生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3)特色湿地展示区

特色展示区位于开发定位内的游览聚集区,区域内交通便利,适合作为周边区块的联通区,将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作设计策略。整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形成良好的资源组合,发挥最大效益以增加公园吸引力。

(4)一般湿地游赏区

区域靠近总体规划的主入口,接驳南侧生态农业观光区,处于游览开放区内。利用现有耕地资源,打造高标准观赏性水生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宣传科普作用的同时提供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湿地的维护成本。

3.专项设计

(1)湿地保育区。注重保育、栖地保育、原则上以利用原有物种资源为主,补植湿生乔木、灌木,以构建完整、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对区域内长势良好的湿生植物群落进行增补配植,以巩固其群落的稳定性。并在低水位区域增加垂柳、水杉、构树、枫杨、乌桕、木芙蓉等湿生乔灌木,尽量少地进行人工景观植培,增加群落的层次,使已经稳定的植物群落向更高级的阶段演替。

(2)原生湿地观赏区。区域强调生态自然,植物配植以营造野趣、多样、怡人为主旨。道路沿线或湖畔区偶尔点缀野生花卉或观赏草类,与湿地低草种植区相连,随地势逐步漫入水中,形成开阔烂漫的水边缀花草甸。北侧临近池杉林,以池杉过渡园区内外,达到完善植物群落结构目的。南侧沿湖选择适宜吸引水禽鸟类的植物为主,提供繁殖栖息的生境。

(3)特色湿地展示区。规划上该区域将作为农业保留地,不改变性质,强调人的参与性为主。种植以原有农田,水渠肌理为基础,在一定范围内种植可食用的水生植物,经济结合景观,形成自然、淳朴、可持续的大地景观风貌。

(4)一般湿地游赏区。作为湿地公园的重要门户区,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耐水湿植物和水生植物为主,重在表现景观价值。以综合观赏型湿地植物、陆生植物和观赏型的农作物,开门见山式大面积花卉渲染,突出表现湿地植物景观的独特魅力,为进入园区的人们创造一个浪漫的开端。结合园区内池塘等湿地环境进行植物配植,引种芳香、蜜源型植物以吸引蝴蝶、蜜蜂等昆虫前来繁衍生息建立栖息地。

四、结语

综上所述,郊野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公园类型,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作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的场所。青西郊野公园作为上海率先试点的5个郊野公园之一,根据《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设计导则》和上海市规划局提出的设计要求,结合公园自身优良的自然环境和当地深厚的人文资源,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策略,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打造适合上海居民修养、游憩的好去处。

猜你喜欢
郊野公园植物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一见如故
结合南海子郊野公园市政规划咨询设计浅谈城市郊野公园市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