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于山区的济张泰情报工作站

2018-09-26 02:44邱存梅
百年潮 2018年9期
关键词:情报站情报工作惠民

邱存梅

1958年,根据李白烈士英雄事迹创作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曾风靡全国。该片反映了地下工作者李侠打入敌人内部,与敌人斗智斗勇,临危不惧,最终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济南,也有一处让日特机关日夜搜寻的电台。通过这架电台不断向上级党委发送情报的,是隐藏于济南南部山区的济张泰情报工作站人员。

济张泰情报工作站是1944年4月正式建立的,当时叫膠津济情报工作委员会(简称济南情报站),6月起改称济张泰情报工作站;总站设在济南地区,下设济南、张店、泰安三个分站,负责这三个“点”以及两条“线”(津浦铁路、胶济铁路)的情报工作。

这个工作站的筹建,要从此前一年说起。1943年夏,为准确了解日伪军动向,粉碎敌人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山东军区决定,开展大城市及交通沿线的情报工作。

当年7月,山东军区情报处派王均(原名牛瑞符,另化名邢守业)、曹芳廷(原名曹廷萼)、郭宜亭(原名吕墨之)、亓西钊四人到济南做建立情报站的准备工作,王均为负责人。途中,四人进行了分工——王均除负责统一领导外,与亓西钊分管济南,曹芳廷去泰安,郭宜亭去张店;先分头工作,然后到济南会合。

建立情报点、发展情报关系是王均等四人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长清县委和县区武装的帮助下,他们首先在津浦线上建立了三个情报点。

一是以焦延荣为首的长清县纸坊情报点。焦延荣是王均等到济南后经长清县委介绍认识的第一位朋友。他虽非共产党员,但热心抗战,为人憨直诚实,与王均等交友后不久,即令其子焦士芳(化名徐青)跟随王均等人搞情报工作。徐青当时只有十五六岁,送信、带路、烧水、做饭什么都干,是个得力的小帮手。焦延荣带领王均等人去观察津浦线上的铁路、桥梁,还先后动员张勇、宋勤、刘庆林、徐振兴等近20名青年参加情报工作。这些青年有的在铁路当工人,有的在车站做职员,有的在市里拉洋车,大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以魏守恩为首的孙家庄情报点。魏守恩是共产党员,曾任鲁西抗日游击队中队长,后因病回家做秘密工作,1943年秋被发展为情报工作人员。后来,他在养路工人中发展了七名情报员,在搜集日军情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以张廷勋为首的党家庄情报点。张廷勋系回族,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他目睹日本侵略军的罪行,激起强烈的民族义愤。后来,受到回民支队影响,张廷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于1943年秋被亓西钊发展为情报工作人员。在其影响下,党家庄先后有20余名爱国青年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张廷勋的家成了情报站的秘密联络点,全家人为情报工作的开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经过半年努力,王均等四人的工作都有了一定进展。他们在山区农村交了不少朋友,有了立足之地和掩护、隐蔽场所;在日伪据点附近和津浦铁路沿线(张夏至济南段)发展了几个骨干和一批工作关系;对日、伪、警、宪、特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去泰安的曹芳廷和去张店的郭宜亭也都在当地站稳了脚,发展了一些关系。这些前期工作为情报站的建立打下了重要基础。

1944年1月,王均回到山东军区情报处,向处长邝任农汇报了济南的工作情况。邝任农听后,认为济南已具备建立情报机构的条件,当即决定派李惠民带一部电台,跟随王均一起到济南开展工作。

李惠民,原名 献庭,山西沁源人,1940年随八路军一一五师来到山东。邝任农向他交代了任务,并提出姓的人极少,字也特殊,容易引起他人注意,故请他改一下姓名,要改得通俗一点。献庭考虑了一番,认为“李”是个大姓,就将姓改作“李”;他知道黄河以北有个惠民县,即将“献庭”改为“惠民”。李惠民换上便衣,携带电台,随王均来到济南。

当时,济张泰情报站设在济南市泰历县(泰历县是1943年春至1945年10月鲁中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县)。1944年2月,李惠民来到泰历县仲宫区附近,在高而的单家村安设电台,济张泰情报站由此有了自己“永不消逝的电波”。

济南南部山区日军据点林立,敌情严重。王均的公开身份是做小生意的,身着长袍、长衫;李惠民因是山西口音,单独活动怕引起怀疑,故出去时打扮成王均的小伙计,身穿破棉衣、棉裤,头戴一顶破毡帽,背着钱褡子,跟在后面。他们大部分时间在仲宫以东、柳埠以北、西营以西一带进行隐蔽活动,晚上住在群众家里。

凌晨一点左右,李惠民在离住户较远的场园、废弃的牲口棚、放柴草的小屋子、农具室等偏僻地方悄悄架起天线,他本人大多就住在这些地方。王均则帮着架线,并负责警戒。当时,专职报务员只有李惠民一人,译电员由王均兼任;如王均不在,则由亓西钊兼任。凌晨一点至三点,电台向军区发报,内容多是军事方面的,例如敌人的调动情况,包括铁路线上的军车何日何时到何处,什么军种,多少人等。工作结束后,李惠民马上把天线拆下来,将机器藏好,并赶在拂晓前把场地收拾干净,恢复原貌,让其他人无法发觉。

三四个月后,日军便已发现济南近郊有电台发报的信号。李惠民等人也知道,电台本身是保不住密的,只要发报时间稍长,敌人就会发觉,并知道电台大概的方向。当时,敌人经常偷袭、“扫荡”、搜索情报站驻地,并派人暗中查访。

1944年冬,不甘心失败的日本侵略者策划新的“蚕食”阴谋,对山东实行所谓“重点主义”军事行动,同时开展“政治攻势”,策动反动会道门暴乱,企图摧残抗日力量。12月23日夜,以受过日特训练的龙门乡伪乡长周恩杨为首,在仲宫敌特王辅正的支持下,数十个村的会道门分子趁征收公粮和商业税之机煽动暴乱,捕去副区长李勤、税务所所长孙公甫,以及燕一鸣等18人。除孙公甫外,其余17人全部被绑至柳埠东河滩用刀砍死;孙公甫则被押到仲宫据点审讯,他始终坚贞不屈,后被押到仲宫南大八洼杀害。

1945年元旦刚过,日伪军到济张泰情报站活动的地区“扫荡”,黎明时分包围了核桃园、出泉沟,扬言“搜剿”八路军电台。由于上级得到消息并及时通报给了情报站,电台得以转移,没有受到损失。

在严峻的形势下,李惠民、宋勤等背着设备跟随王均到处跑,但很难找到安全地点架设电台。为保证电台正常工作,把情报及时传递出去,他们与泰历县委领导同志研究决定,将电台转移到泰山北麓泰安、历城交界处的一个偏僻的峪沟里。这里山高沟深、草木丛生、人迹罕至,是个连放羊人都不去的地方。靠近山崖处有一个用秫秸搭起的窝棚,以前是鲁中情报组安装电台用的。为了缩小目标,电台工作人员缩减为四人,台长李惠民不到20岁,工作人员宋勤十七八岁,魏佃三只有十六七岁,此外还有交通员徐文友。

在山上,李惠民等人白天要防日寇和汉奸,晚上还得防野兽。山上野狼很多,他们住的窝棚上面盖的是茅草,四周是用秫秸扎的,连兔子都挡不住。有时,魏佃三送电报没回来,其他同志又外出,留下李惠民一个人在窝棚里,他就爬到一块又高又大的石头上,不时将提前搬上去的石块往山沟里丢,石头在山沟里翻滚撞击,发出很大的声响,可以吓走野狼。

冬天,窝棚里四面透风、寒风刺骨。夏季,遇上下雨,环境就更艰苦了。棚外下大雨,棚内下小雨,外面不下了,里面还滴水。夜间不能睡觉,就顶着雨布坐着,或顶着雨布收发电报。最艰难的是连阴天,机器和电池很容易受潮,得想尽办法加以保护。

济张泰情报工作站始终极为重视保密工作,电台建成后更是如此。王均对电台工作人员的保密教育抓得很紧,业余时间安排他们学习,外出时给他们讲革命道理,特别是讲保密的重要性,要求工作人员不该说的不说,不应问的不问。这样,不仅当地群众不知道有电台,即使是机关同志,除电台工作人员以外,对此也不知情。例如,宋勤是个忠实可靠的小青年,每当跟随王均、李惠民转移时,都由他背着发报机。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他只知道自己背着个沉甸甸、黑乎乎的家伙,不知道是啥东西。后来,王均告诉他实情,他才恍然大悟。

情报人员的生活极其艰苦,吃的是地瓜面煎饼、盐煮黄豆或大锅青菜汤。但大家始终斗志昂扬,夜以继日地工作,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战斗集体。李惠民半夜里工作,收发的电报由魏佃三送到几十里外的情报站联络点。李惠民、宋勤、魏佃三三人在窝棚里的安全和日常生活,主要由在山下租种庙里几亩山地的徐文友负责。一旦发现敌情,徐文友即上山报告。他还不分白天黑夜地把粮食、蔬菜、油、盐和锅、碗、刀、勺等送上山来。

有一次,徐文友打了一只野鸡,自己舍不得吃,帶到山上,等王均上山时大家一起共享。王均上山看望大家时,也不忘带上点猪肉,以示慰劳。李惠民、宋勤、魏佃三三人偶尔包顿饺子,也总要留一碗,等徐文友上山时吃。

就这样,李惠民等四人在这个小窝棚里一直工作到日本投降,然后才离开山沟。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为加强党委对情报工作的领导,华东局决定将济张泰情报工作站划归中共济南市委领导,并正式列入市委组织序列,称为中共济南市委情报科(1948年春改为情报部),情报业务仍接受华东军区情报处领导。

从1943年7月济张泰情报站筹建到1948年9月济南解放,王均、亓西钊、李惠民等情报工作人员在这条隐蔽的战线上历经千辛万苦,出色地完成了情报侦察和通信联络等任务,为保卫我党政机关和解放济南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 赵鹏)

作者: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处处长

猜你喜欢
情报站情报工作惠民
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第十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在长沙召开
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换届大会在长沙召开
高科技战争中的“四大金刚”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曾希圣与人民军队情报工作
坚定不移抓教育 践行初心惠民生
情报站
情报站
因地制宜 推惠民举措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的情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