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的来华留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8-09-26 15:12吴文浩
赢未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来华留学生

摘要:随着来华留学的规模日益增长,层次不断提高,校企合作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局面。高校逐步将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引入来华留学教育,提升了来华留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江苏大学来华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并提出校企协同背景下培养来华留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措施,目的在于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的来华留学就业服务工作提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建议,并为高校提供校企合作新的思路。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校企协同;就业能力培养

随着“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留学中国计划的深入推进,来华留学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教育部2016年来华留学教育数据显示,来华留学生(以下简称“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学历生超20万人,近6.4万人攻读研究生。同时,留学生在华就业相关政策法规与时俱进,如2015年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出台的12项政策,以及2017年初人社部联合外交部、教育部共同公布的《关于允许外籍优秀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为留学生在华就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根据2016年首届来华留学人才招聘会的统计,95%的留学生希望在中国工作。然而,目前留学生在华就业情况仍不理想。不仅如此,由于教育体系的差异和缺乏实习经验,留学生毕业回国求职同样没有优势。

提高留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推动来华留学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更是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响应习主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必行之举。解决好留学生的就业问題,为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让更多的留学生在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全球治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促进我国和高校的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出海”意愿强烈,跨国公司在在华投资和业务快速增长,对精通专业知识,理解中外文化,熟练掌握汉语的国际人才有巨大需求。产教协同培养模式是将高校的人才、知识、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实践资源及人力需求进行整合,为企业输送人才和技术的同时,为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以及就业机会。日前,国务院发布的《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标志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进入新时代,为留学生的校企协同培养创造了宝贵的机遇。

一、来华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现状

来华留学教育起步较晚,校企协同培养的探索处于初期。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勤工助学对留学生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高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1]。当前国内高校校企合作主要模式分为三类:

(一)一校一企:高校与一家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根据用人需求为企业输送人才。主要适用于专科院校和培养应用型留学生为主的专业性较强的本科院校。

(二)一校多企:高校牵头,整合多家企业资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同时,以技术和人才为先导,实现校企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帮助企业“抱团出海”。例如2016年12月成立的江苏大学“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首批40多家企业组成联盟参与留学生培养。

(三)多校多企:在现有高校联盟的基础上,引入多家企业,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共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发挥规模效应,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产生叠加效应。2017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成立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是典型范例。

近年来,高校对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的现状进行了一些研究。袁江(2015)分析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留学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发现该模式主要缺点是:深度不足,形式单一;配套教学体系缺失;企业动力不足;跟踪反馈机制不健全。提出应该丰富合作模式,订单式培养,注重跟踪反馈,加强校企间文化交流[2]。李文武等人(2017)研究三峡大学电气工程类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认为应该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式并优化师资管理。此外,其它工科专业可以参考电气工程专业留学生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3]。屈乐乐(2017)等人指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留学生的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单一陈旧,缺乏留学生特色。提出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留学生培养方案,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4]。

总结发现,目前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还不成熟,存在形式单一,实践不足,缺少跟踪反馈等问题。校企合作从特定国籍、层次、专业的留学生试点,并未全面推广,尚不具备普适性,且缺少整体考虑,企业并未参与到留学生的招生、教学和奖学金管理中,不利于留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二、留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是指个人获取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可雇佣性”[5]。留学产业起步较早的国家,如英国,对留学生就业服务较为重视,所有高校的就业服务指导中心都对留学生开放,提供差异化服务。英国高校认为,提升学生的“受雇佣能力”比直接提供就业机会更为关键[6]。中央兰开夏大学的罗伦·达西·波尔博士和彼得·斯维尔博士最早提出Career EDGE模型(详见图1),归纳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7]。

在我国,就业率是评价高校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但是留学生的就业不纳入考核,导致高校对留学生的就业服务重视程度不高。多数高校的就业服务中心不面向留学生,高校的留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观念普遍不强[8]。部分高校为规避留学生在校外实习或勤工俭学可能带来的人身和法律等多种风险,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不鼓励留学生在校外开展实践,这样不利于留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高校需要“全程式”开发留学生人力资源,应积极“荐才”,重视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正确引导实习和兼职,充分利用校友资源[9]。

近年来,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丰富了留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内涵,企业参与到留学的培养过程中,企业专家走入校园为了留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留学生有机会在企业进行实践,一方面提升了岗位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熟悉中国国情和企业文化。

三、江苏大学的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江苏大学的留学生培养校企协同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2014年,某企业来华留学教育基金的启动标志着企业资源参与到留学生培养中。与此同时,江苏大学与该企业共同建设“留学生教育实践基地”,留学生在该公司的中国、非洲以及巴西分公司和工厂开展实践。

(二)完善阶段:多家企业为江苏大学留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并提供实习和工作岗位。此外,与国内企业和海外工业园开展订单市人才培养,通过特色项目成功申报国家和省级奖学金,已经形成国家-江苏省-企业-高校四级立体化留学生奖学金体系,为校企协同培养提供了资金保证。同时,企业参与留学生的招生、培养和奖学金管理。采用“双师制”教学,引进企业专家开展实践教学。

(三)整合阶段:2016年,整合学校和40多家企业的优势资源,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旨在为有志于“出海”的国内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至今申请会员拓展至104个,包含众多行业领军企业,海外工业园区和行业协会。并在2017年底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学院,以项目制形式为企业定制培养国际人才。

江苏大学的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校企合作始终贯穿留学生的招生,教学,实践和就业整个过程,企业在留学生的培养中有很高的参与度。高校在制定入学标准,奖学评选规则和培养方案时充分参考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二)留学生的招收和培养坚持以项目制为主。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国籍、层次、专业的留学生对接起来,设立专项奖学金,吸引优秀留学生报考的同时,使他们入学时对就业有一定预期,明确学习方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留学生招收和培养的盲目性。

(三)有较为配套的教学体系。除了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外,聘请精通专业知识和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双师”为留学生授课,并配备了一支精通外语,且具备心理咨询师和就业咨询师资质的留学生学生工作队伍。

(四)跟踪反馈机制较为健全,学校,企业,留学生和社会四方面都纳入校企协同培养的考核中,对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快速解决。培养模式具有自我纠错,自我优化的功能。

四、校企协同培养提升留学生就业能力

(一)突出培养环节国际业务实践所占的比重。行业企业参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通过“订单”培养,直接将企业人才需求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行业导师共同指导。采用“双师制”教学,引进国际化企业专家进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引入国际化的行业标准,派遣留学生参加中国企业“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无缝对接。培养留学生适应不同工作条件创造性地工作。

(二)发挥重点项目示范作用,优化留学生培养方案。整合“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和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项目资源,以流体机械及工程本科班、农业装备复合型人才硕士班、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型人才博士班为示范,推行“3+1”“1.5+1.5+1”“1+n+1”模式,分层次培养“产业应用人才”、“行业精英人才”和“科技创新型人才”,提升不同层次留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聚焦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一带一路”国际工程相关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直接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进行实习,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充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实现留学生学习到工作的零过渡。

另外,每个专业至少开出2门以上由企业专家主讲的专业课程,企业专家参与编写专业教材,试验班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与完成1项企业委托研究课题。配备企业导师,确保每个留学研究生毕业设计课题均来自于企业工程实际,并由企业导师参与指导。

(三)将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语言文化差异,对中国风土人情不熟悉,是留学生求职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10]。汉语课程和中国概况是所有学历类留学生的必修课程,针对学生专业方向增设专业汉语,如医学汉语、商务汉语等。中国概况课程内容涵盖中国的地理、经济、文化和民俗等丰富内容。组织留学生到产业园区和企业企业进行参观实践,与企业员工展开对话,直观掌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企业文化,职场规则和跨文化人际交往能力,为留学生毕业成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在留学生在校企协同培养中的作用。目前,高校与中介机构的校企合作主要是推荐留学生来华就读,并提供报到服务。留学中介利用与政府机构、高校、企业和学生的之间的联系,将各方资源整合,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在招生过程中将高校的录取要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不同国家对留学生进行发布,提高留学生招生的质量和针对性。此外,中介机构通过政府机构了解长期重大项目,如“一带一路”国家基础建设的人力资源缺口,根据人才需求与高校开展招生合作,并参与到留学生的培养过程,提高留学生的就业率。通过组织校际留学生成功就业经验分享和求职信息共享平台,中介一方面打造了优质的留学服务品牌,另一方面提升了留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将留学生社团作为培养留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留学生组建形式多样的留学生社团、俱乐部,与企业开展对话和沟通,对接企业和项目人才需求。例如,留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帮助留学生挖掘自我潜能,通过丰富的实习和培训帮助协会成员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思维。通过与企业合作,向成员提供有关创新创业的最新动态及信息,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爱好者的交流园地。创新创业协会与江苏大学“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合作,一方面研究企业需求,培训留学生提供企业需要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根据企业需求,定期为留学生提供培训,为留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提高就业能力。

结论

来华留学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留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制约来华留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校企协同培养为留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更重要是为培养留学生的就业能力搭建了重要平台。高校在留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校企協同培养中作为政府、企业和留学生之间的粘合剂。企业参与到留学生的招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使得高校培养的留学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加留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原. 高校来华留学生“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1):99-100.

[2] 袁江. 高校来华留学生“校企合作”模式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2015(8):174-175.

[3] 李文武,游文霞,鲁玲. 服务一带一路的电气工程专业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26-27.

[4] 屈乐乐,杨天虹,胡爱玲,黄卓.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留学生通信工程专业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103-104.

[5]Beveridge, W.H. .Unemployment: A Problem of Industry[M]. London: Longmans, Green Co.,1909:

[6]王占仁.英国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启示与思考——以英国雷丁大学和巴斯大学为个案[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59-61.

[7]Pool Lorraine Dacre,Sewell Peter.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J]. Education Training,07,(3):288-314.

[8]蒙仁君.高校来华留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5(8):127-129.

[9]郑钧丹.来华留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青岛: 青岛大学,2010:47.

[10] 何雨桑.来华留学生勤工助学、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科教导刊,2016,(3):177-178.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17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重点项目):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研究(JDXGCA201701)

作者简介:

吴文浩(1987年—),男,满族,辽宁辽阳,讲师,思政教育。

Research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based 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of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Wenhao Wu

(Jiangsu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Overseas Education, Zhenjiang, 212013)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growth and continuous upgrade of educ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has achieved some new progress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based foreign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Jiangsu University, and proposed the specific approaches to develop the employability of foreign students throug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iming to give some explicit and valid suggestions to the career service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 opening up and provide an innovative mod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training of Employment ability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来华留学生
校企协同,提升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水平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来华留学生中国古典舞蹈文化教学初探
强化校企协同培育 提升人才培养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