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齐地宫廷音乐艺术管窥

2018-09-26 10:15鹿建柱
戏剧之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燕乐管窥礼乐

鹿建柱

【摘 要】先秦时期的齐国,就以雅俗共赏的宫廷音乐和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闻名于世。本文主要对先秦齐地宫廷音乐礼乐、燕乐、韶乐的艺术特点、价值趋向及社会功能进行的阐释,为了解宫廷音乐艺术恢弘灵变、和美温婉、高超技艺、尽善尽美提供赏析素材。

【关键词】礼乐;燕乐;韶乐;宫廷音乐;管窥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045-03

宫廷音乐也称官方雅乐,分为礼乐和燕乐。周代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作为六代之乐的《韶乐》,延续了夏商周三朝,同样作为官方雅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乐——气势恢宏、壮丽和美、灵活多变

所谓“礼乐”,是指用于郊庙祭祀、春秋飨射及朝廷各种典礼仪式上的乐舞,其音乐庄重肃穆,旋律舒缓,表演整齐划一。所使用的乐器虽然也有丝竹之乐,但以钟、磬为主,是金石之乐。[1] 齐国作为受周天子厚封的诸侯国,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年代,齐国的礼乐主要都是六代之乐,三代遗声,恢宏典雅、气势壮丽。但由于齐地开放包容的环境,宫廷礼乐吸收了民间俗乐的成分,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地域特色。

如上文所述,齐国作为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在宫廷礼乐方面,遵循着周王朝严密的制度,无不庄严肃穆、恢宏典雅。但由于齐国统治者开明的政策,齐地浓厚的音乐传统和齐人善歌的氛围,齐国的礼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旧有的桎梏,“礼与变俱,乐与时化”(《阮籍·乐论》)成为齐国礼乐发展一大趋势。事实上,齐国礼乐在发展过程中,因不断吸收民间音乐的优秀成分而逐渐俗化。[2] 西周礼乐偏重音乐的教化和礼仪作用,而齐国的礼乐则更多偏重娱乐功能,典雅有余,灵变亦足。《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极力崇尚周礼的孔子来到齐国推行礼乐制度,晏婴斥之曰:“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由此可以看出,与鲁国封闭型的礼乐不同,齐国是属于开放型的。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鲁国是周公旦的分封国,属同姓王室,而太公是因婚配而加入周部落联盟的异姓功臣;鲁国基本全面继承了西周的雅乐制度,鲁国礼乐始于国君伯禽,伯禽受封时周王赐予大量文化典籍,慰周公之德,同时鲁国又有享用周天子之礼乐的待遇,可以演奏“八佾乐舞”,而这些齐国是没有的。正是鉴于这些主客观原因,齐国的礼乐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鲁国的道路——恢宏灵变之路。

所谓“恢宏”,即是说,齐国礼乐秉承了周雅乐气势恢宏、壮丽和美的特点。西周统治者认为商之所以亡国,在于“嗜酒、好色、淫乐”,因此周立国后提倡等级森严、有节制的、具有教化意义的礼乐制度,同时还专门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周代的礼乐制度相当严谨,如祭天神时行祭天礼,“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3]六代乐舞中,除了以《云门》祭天外,还有《大咸》以祭地,《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齐国立国之初,国基尚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注:齊国土地贫瘠碱卤之地,人民又少),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起初齐国尊周礼是毫无疑问的。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记载,晋平公想攻打齐国,范昭出使齐国。范昭至齐,齐景公举行盛大宴会招待他。范昭假借醉酒要求乐师演奏周王室音乐,范昭言行显然已僭越礼乐制度,齐国乐师因此拒绝了他。这也可以证明,齐国在遵从周代礼乐制度上也是不遗余力的。因此可以说,作为雅乐最高典范的“六代之乐”,自然也成为当时齐国祭祀大典和重大活动中演奏的主要内容,六代之乐的恢宏气势,自然也可在齐国礼乐中尽得展现。

所谓“灵变”是指齐国礼乐在承袭周礼乐恢宏壮丽气势的同时,又不断加以改变,使其形式更趋灵活多变。齐国音乐偏重于音乐的娱乐作用,一则改革传统雅乐,二则从其俗乐。[4]齐国上至统治阶级,下至百姓,都好乐、善歌,民间音乐发达,这也为宫廷音乐的俗化奠定了基础。齐宣王曾直言不讳地告诉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不仅统治者,王室和豪门贵族也多豢养娼妓和优伶,闲暇时演奏乐舞以供娱乐,这也是齐国燕乐发达的表现。俗化了的礼乐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宴飨娱乐的乐舞之外,还在一些外交场合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相会“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拔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 请命有司!…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这个故事讲的是夹谷相会中,鲁国大司寇、周礼的坚定捍卫者孔子,认为齐国所奏“四方之乐”“宫中之乐”是“夷狄之乐”“滑稽之戏”,是为侮辱鲁国国君,因此坚决抵制。由此可以看出,齐国已将俗化了的礼乐用于某些特定的外交场合,其政治意义暂搁一旁不议,我们可以推断出,齐国宫廷音乐在发展的同时早已走上了一条不同于鲁国的道路,“礼与变俱,乐与时化”,齐国宫廷音乐更具灵变气息。这些材料无不证实,齐国宫廷音乐在秉承西周礼乐恢宏壮丽的同时,兼具灵活善变的俗化特征,其艺术意味也更加浓厚。

燕乐——宏大华丽、技艺高超、亦娱亦俗

所谓“燕乐”,是宫廷、官府为了娱乐目的而演奏的乐舞,房中乐、室内东都是燕乐的种类。齐国国力强盛,国君生活崇尚奢糜,因此燕乐也极为发达。齐国历代君王,喜乐善舞者为数不少,尤以齐桓公、齐景公、齐康公、齐宣王、齐闵王等人为甚。据《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不但“左为倡,右为优”,而且自己还会弹琴击缶。齐康王豢养万人舞伎,“万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糟糠”,为保证舞者面色、身材美观,舞姬皆“食必粱肉,衣必文绣”(《墨子·非乐》)。 齐宣王更是迷恋乐舞,“使人吹竽,必在百”(《韩非子·内储上》)。除了供统治阶级娱乐赏玩外,齐国的燕乐也在外交、政治等领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行使相事,鲁国由此政治清明,发展迅速。齐国为达到削弱鲁国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骊,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齐国燕乐乐舞感染力之强,可使季桓子和鲁国国君不思朝政,“往观终日”,由此可以看出齐国燕乐技艺之卓然。

强盛的国力和经济实力,统治者对于俗乐的爱好,这些都使得齐国燕乐极为兴盛。在崇尚俗乐的齐国,燕乐成为亦娱亦俗的象征。齐国宫廷音乐追求以巨为美、以众为观。[5] 不论是乐队编制、表演形式还是表演场合,齐国燕乐都追求宏大的规模和豪华的排场。从演出效果来看,齐国燕乐不仅有适用于宫廷宏大场面的乐舞,还有供国君一人享有的演奏;从乐队编制看,不仅有单人演奏,还有上辄数百人的吹竽队伍;从演奏形式来说,又包括单人吹奏、多人合奏、乐舞合演等形式;乐器也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据《晏子春秋·内谏上》载:“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君奚故不朝?对曰:‘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入歌人虞,变齐音。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齐景公可谓继齐桓公之后最有作为的一代国君,如此作为的国君,也为新乐(即燕乐)沉迷至夜夜笙歌、彻夜不眠、不理朝政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齐国燕乐艺术感染力之强。齐宣王曾公开向孟子坦诚“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齐宣王同时喜欢众人合奏吹竽,“吹竽必三百人”,《韩非子·内储说》记载了滥竽充数的故事。而齐宣王之子齐闵王虽继承了喜好世俗之乐和爱好吹竽的家风,却喜欢欣赏独奏。齐国宫廷乐队表演,诗、乐、舞必须配合得当。“诗,言其志也;舞,动其容也;歌,咏其声也”。此外,乐队也按八音进行分类,各种乐器都按其性能发挥各自功能,“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国语·周语》)”《战国策·齐策》亦载:“钟鼓竽瑟乐音不绝,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为保证表演效果,齐康王豢养的万人舞伎皆“食必粱肉,衣必文绣。”由这些可知,只吹竽就三百人的乐队编制,合奏、独奏均有的演奏形式,丰富多样的乐器,衣食上乘的舞伎,无一不说明齐国燕乐排场之奢华,也可以看出齐国燕乐艺术生命力超然卓尔。

韶乐——恢弘壮阔、韵律温润、尽善尽美

一说《韶》乐为古东夷部族首领虞舜所作,一说《韶》乐为舜乐师夔所作,为歌颂虞舜功德之作,此两种说法均有资料佐实。《庄子﹒天下篇》载:“舜有〈大韶〉。”《汉书·礼乐志》载:“舜作〈韶〉。”这些史料记载均显示,《韶》乐为虞舜所作。《史记﹒夏本纪》也有记载:“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这段叙述表明,《韶》乐为舜乐师夔所作。虽然关于《韶》乐的来源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韶》乐确为舜时期的乐舞,这不仅可以论证齐地旧时已有好乐、善乐的传统,亦可看出《韶》乐演出时的盛况。《韶》乐作为六代之乐被历代承袭下来,周统治者将其作为祭祀乐舞,“〈韶〉用以祀四望”,“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人,朝月习业,以教国子,学歌九德。(九德即〈韶乐〉)”[6]

《韶》乐以其壮丽恢弘的气势和温润和美的乐律成为齐国宫廷音乐最富特色的部分。有学者认为《韶》乐为鲁国乐师陈公子完(完,人名)入齐时所带。据《汉乐﹒礼乐志》记载:“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招乐》存焉(〈招〉乐即〈韶〉乐)。”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可信性。鲁国作为周公旦的封国,分封之初,周王便赐予大量文化典籍,慰周公之德,同时鲁国又有享用周天子礼乐的待遇,可以演奏“八佾乐舞”,而这些是当时的齐国所不享有的特权,所以鲁国存在着原汁原味的《韶》乐是可信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鲁国叔孙穆子请季札观看《韶》乐的故事,季札观后叹曰:“德至矣哉,大矣! 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由此可见《韶》乐气势之恢弘壮丽,德行如此,如天地之无不承载。传入齐国的《韶》乐在齐地开放的氛围下,受到全国上下爱好俗乐的影响,被不断加以改造,比之原汁原味的《韶》乐更具艺术感染力。襄公二十九年,孔子逃乱至齐,齐景公使乐队为孔子演奏经乐师改编后的《韶》乐,即《角招》、《徵招》,精通音律且来自礼乐大国的大音乐家孔子也为其痴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称其“尽美矣,又尽善矣(〈论语·八佾〉)”。考据证明,《韶》乐为九个乐章,首乐章是器乐合奏,随着钟鼓磬奏响,琴瑟、笙竽等乐器加入,奏起恢弘壮丽之乐声。接下来的七个乐章,歌、乐、舞依次展现,其音乐宏伟、歌声壮丽、舞蹈庄重、旋律优美,刚柔相间、荡气回肠,仿佛描绘了一幅齐国国富民强的盛世画卷。结束乐章《凤凰来仪》中,悬鼓、洪钟骤响,琴瑟、笙竽高鸣,一对美丽的凤凰天降舞台中央,整个乐舞在高潮中结束。气势恢弘的同时,《韶》乐同样不失温润和美、情深义长。《孔子集语﹒子观》载:“〈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淮南子·泰族训》也有记载:“《韶》《濩》之乐也,声浸乎金石,润乎草木。”齐国《韶》乐以其恢弘壮阔的气势,温润和美的韵律,全面体现了齐国宫廷音乐艺术的超强感染力和生命力。

总之,《韶》乐传到齐国后,经过齐国乐师的改造,融入了当地音乐特色,演奏出来竟让音乐造诣极高的孔子赞不绝口,称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乐作为齐国礼乐改造的成功典范,也说明了齐国音乐在吸收借鉴外来音乐的同时,不断融合民间因素,使《韶》乐焕发了新的艺术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英基.齐地音乐论略[J].淄博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2]张越.齐国音乐艺术探析[J].东岳论丛,2011(9).

[3]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4]李兆森.齐国音乐史话[J].管子学刊,1987.

[5]李笑梅.雅俗共赏 泱泱大风——谈齐国宫廷音乐特色及其形成[J].艺术教育,2009(2).

[6]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80.

猜你喜欢
燕乐管窥礼乐
晚清伶人开办戏园管窥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唐代燕乐与多部伎的关系①
论教坊对宋代音乐文学的影响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管窥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印度茧丝绸业管窥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