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巴戟在云南河口的适应性表现

2018-09-26 10:04陈鸿洁钱云只佳增王树明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陈鸿洁 钱云 只佳增 王树明

摘 要 海巴戟是一种新型保健药食兼用的植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本文介绍了云南河口2014~2016年引种试种海巴戟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适应性表现,为海巴戟保健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积累了資料。

关键词 海巴戟 ;生物学特性 ;生长表现 ;云南河口

中图分类号 S567.1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8.06.007

The Adaptive Performance of Morinda citrifolia in Hekou, Yunnan

CHEN Hongjie QIAN Yun ZHI Jiazeng WANG Shuming

(Honghe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Yunnan Province, Hekou, Yunnan 661309)

Abstract Morinda citrifolia is a new healthcare medicine with a broad market prospect and development valu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aptive performance of M. citrifolia introduced for planting in Hekou, Yunnan from 2014 to 2016 were described, which provides inform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 citrifolia.

Keywords Morinda citrifolia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growth performance ; Hekou Yunnan

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又名诺丽、海巴戟天、萝梨、四季果或印桑椹,为茜草科(Rubiaceae)巴戟天属植物,是一种发源于南太平洋岛屿的热带常绿多年生阔叶灌木或小乔木[1]。原产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在波利尼西亚、印度、加勒比海地区、南美洲中部和北部均有种植。目前,我国台湾、海南、广东、云南西双版纳等地也有种植[2]。海巴戟药食兼用,如根与树杆可提取黄色染料,叶可外用缓解疼痛。库克群岛人经常把海巴戟当做水果吃,海巴戟果实中含有大量塞诺宁,塞诺宁是人体细胞生化反应的重要物质,具有再生人体细胞、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功效,如抗病毒(如SARS、HIV等病毒)、抗癌(如肺癌)。对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如风湿病),阻止、减少急、慢性病痛的发生,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肾炎、关节炎、癔症、敏感症、动脉粥样硬化、瘀血、消化系统疾病、多种硬化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也均有疗效[3-4]。由于海巴戟药用价值较高,被誉为未来人类健康之星[5],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就2014~2016年云南河口引种试种海巴戟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适应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进行报道。

1 研究概况

1.1 材料

引种地点为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云南省河口县境内,海拔110 m,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雨林气候。2014年的气象资料显示,年极端最高温度40.1℃,年极端最低温度6.1℃,年均温度23.9℃,全年最高温度为5~8月,月均温度29℃,年降水量1 735.9 mm,年均相对湿度80%,日照1 521 h;降水量全年分布不均,雨季(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雨量的80%,高温多湿,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全年无霜,是国内少有的“天然大温室”。

1.2 方法

2013年12月从西双版纳引入20株海巴戟袋苗,置于大棚内,2014年5月移栽大田中。定植穴规格为30 cm×40 cm×50 cm,株行距为2 m×2 m,每穴施入5 kg有机肥和100 g钙镁磷肥作底肥。因种植初期正值高温高湿天气,需给予遮荫,种植后经常松土锄草、浇水、施肥。

随机选择8株挂牌做好标记,2014年5月开始观测生长量。每月观测株高、胸径,开花后同时记录开花结果物候情况,果实成熟后测定每样株的结果数量、产量、果实大小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巴戟生态学特性

海巴戟茎杆直立,叶交互对生,长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通常具光泽,无毛;头状花序,与叶对生,花多,无梗,花冠白色,漏斗形,顶部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雄蕊5枚,少量4或6枚,全年花果期。

海巴戟喜高温多雨气候。适于年均温度21~27℃、年降雨量1 500~2 000 mm、相对湿度70%以上的无霜区栽培。不耐低温,低于5℃时叶片发黄,若温度再低,叶片发黑并枯萎,甚至落叶。海巴戟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pH 6.0~7.0,喜光,不耐干旱。

2.2 生长特性

海巴戟生长迅速,2 a的定植苗平均株高364.1 cm,胸径8.14 cm,株高年均生长217.1 cm,胸径年均生长3.67 cm(图1、2)。一年中不同季节生长差异较大,冬季12月、次年1月和2月气温低,生长缓慢,株高和胸径增长缓慢;夏季7~10月高温高湿天气,生长旺盛,株高和胸径增长快速。

2.3 开花结果特性

海巴戟定植2个月便可开花结果,先结果再开花,而且是边生长边开花,一果多花,花期为7月中旬至10月下旬,果期为7月上旬至次年1月中旬,花果期持续时间较长。11月至次年1月为生长缓慢期。

2.4 果实形态与产量

海巴戟的果实为聚花核果,长卵形,幼时绿色,成熟时白色或黄色,变软发出恶心臭味。种子小而扁,硬,长圆形,一个果实有几十至几百粒种子。由表1可知,随着树龄的增加,海巴戟果实单株产量、单果重量、果实数量都相应增加。

2.5 栽培管理

海巴戟为热带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不耐寒,适宜种植在湿热气候,海拔在800 m以下,冬季无霜冻的地区。因此,種植地应选择在土层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坝区平地或丘陵地。种植前需清除杂草,深翻整地,坡地要挖水平梯带。

海巴戟苗期如果水分供应不足,会导致幼苗死亡;收获期水分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产量。施肥主要以农家肥为主,复合肥为辅,适时适量施肥能提高海巴戟的产量。河口地区适合春季定植,当年即可现蕾结果采收。采收完毕,冬季低温来临,叶片出现枯黄,或枯萎落叶。如受害严重,可在第二年气温回升初期离地面40~50 cm切据,促使侧枝萌发生长,留3~4个侧枝,抹除多余的新芽;如果受害不严重,对枯枝、病枝进行相应修剪,尽快促生枝条,减轻对来年果实产量的影响。

2.6 病虫害

2.6.1 炭疽病

海巴戟叶、果与嫩茎易感染炭疽病,且全年都可能发生,冬季受冻后尤为严重。发病初期在叶片出现圆形、椭圆形红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深褐色圆形病斑,病斑可形成穿孔,病叶易脱落。果实遇低温天气受冻感染炭疽病会变黑、滞长,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灵1 0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施防治,同时注意合理施肥,适时补充钾肥和有机肥。

2.6.2 病毒病

病毒病主要通过繁殖材料、昆虫、螨类、土壤中的真菌、线虫等媒介传播,感病叶片表现为花叶、斑点、环斑、脉带、黄化、卷曲和畸形等,感病植株矮化滞长,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只能整株挖除,远离种植地烧毁消灭。该病宜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消灭侵染来源和传播介体;同时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如增强植物抗病力、培育和推广抗病或耐病品种等进行防治。

2.6.3 轮纹叶斑病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0 mm,灰褐色至暗灰褐色,具同心轮纹,常见多个病斑集于一起造成叶片穿孔,严重的引起枯萎脱落。宜在冬季清洁田园,烧掉病残体;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可于7月下旬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等,每10 d喷1次,连续喷2~3次。

2.6.4 主要虫害

为害海巴戟的害虫主要有蚜虫、黑蚁、蛾类幼虫、金龟子等。防治蚜虫应在迁飞前,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喷洒;防治黑蚁用0.1%除虫菊酯喷雾或90%以上敌百虫500~1 000倍液喷雾;蛾类主要是幼虫群集叶背啃食叶片和嫩茎,可使用阿维菌素和除虫脲800~1 000倍液交替防治;金龟子主要是成虫为害叶片、嫩茎、花和果实,常于傍晚天黑时群集危害,白天未见,防治关键在天快黑时诱铺或喷药,可选用除虫菊酯类等药剂。

3 讨论

云南河口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对海巴戟生长十分有利。夏季高温高湿,生长旺盛,冬季低温干旱,生长缓慢;2 a的定植苗平均株高364.1 cm,胸径8.14 cm,定植2个月便可开花结果,先结果后开花,边生长边开花,一果多花,花果期持续时间较长;不耐寒,冬季易遭受低温寒害,可在冬季低温来临前采取防寒措施,比如施肥、培土、灌溉和覆盖薄膜等,降低受害率;易感染炭疽病、叶斑病、病毒病和虫害等,易多病齐发,因此,应大力做好防治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对症下药,将受害率降到最低。

海巴戟全身都是宝,果实、叶片、根和茎药理作用大,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经济价值很高,海巴戟对癌症及多种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已引起世界上许多医学专家和植物化学专家的极大关注,并不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海巴戟保健产品的开发也成为新的热点,国内外已开发出多种保健食品,如海巴戟天果汁、海巴戟天果粉胶囊和其它丸剂等。总之,海巴戟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 邢诒旺,符懋修,李承武,等. 海巴戟的种子结构及发芽试验[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2):156-162.

[2] 广东植物研究所. 海南植物志:第三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330-331.

[3] 李法营,蓝增全,刘昌芬,等.诺丽研究进展(一)—国内外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 819-15 821.

[4] 彭 勇,肖 伟,刘 勇,等. 世界药用植物新宠—海巴戟果[J]. 国外医药.植物学分册,2007,22(3):93-96.

[5] 李海泉,杨朴丽,杨 焱. 多功能植物诺丽研究进展[EB/OL].(2015-04-05)[2018-1-11]. http://www.paper.edu.cn.

猜你喜欢
生物学特性
一株野生侧耳属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