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2018-09-26 06:46胡汉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胡适

胡汉超

1888年7月9日,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尽管潮湿闷热的梅雨天气,让人心情有些低落,但一个新生儿降临的啼哭声,犹如往平静的湖面扔进一个石子,激起道道涟漪,给上海租界里的一个石库门里带来一阵惊喜。

大家都跑到王家贺喜,主人王光斌,来自广东香山县王屋村,他不安于做一个终日在田里刨食的农民,于是也随着乡人,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闯荡,在这里开设一家小杂货店。也算勉强养家糊口。王光斌听到伙计匆匆赶到店里报喜,说夫人又生下一仔,便喜上眉梢,嘱咐帮工好生看店,自己則回家看望。看到邻居们来讨喜,他嘱咐伙计去市场买猪脚和生姜,还是按照香山老家习俗,请邻居们吃猪脚姜。

看见夫人和一旁刚入睡的新生儿,王光斌说,夫人辛苦了。然后抚摸了一下他的小脸蛋。夫人问,该给五儿取啥名字呢。他回想起回来的路上,见到石库门屋顶上聚起有五色祥云,此乃祥瑞之气,干脆取名为鸿桢,字日祥,号岫庐吧。

王光斌的长子日华,聪敏勤学。他比日祥大九岁。日祥六岁时,看到大哥日华只要有空,就会拿起《四书五经》读起来,心中有些好奇。他专注的听读,不时也冒出一两句。日华就找出《三字经》《千字文》,看着四弟有心向学,他便手把手地教起日祥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于是日祥稚嫩的声音时常响起来,让劳碌一天的王光斌听后疲惫荡然无存。

为了让日祥记得自己的根在岭南香山县,王光斌托乡人将日祥带回王屋村,让他大哥日华一同回乡照顾。听到要回王屋村,他马上联想起选自《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中的开篇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不对呀,香山是在广州之南吧”“是的,那是王屋山,你现在要回的是王屋村”。看着日祥憨态可掬的样子,王光斌在他额头上亲了好几下。

王屋村背靠云梯山,面对伶仃洋。在岐澳古道附近,经过稻田间的一条不太宽的路,通往伶仃洋,就可走进王屋村,王光斌家那间不太轩敞的房子就在村口附近。村子很小,几十户人家。多数为王姓。据村里老人说,宋末元初,为避中原战乱,王姓族人举族南迁,经梅关古道,过南雄珠玑巷至岭南,落户至东莞厚街王屋村。元末明初,有一支脉渡伶仃洋至香山县南朗境内,依然聚族而居,名之曰“王屋村”。

离开上海滩大都市,来到珠江口的幽静小村落,王日祥心里不但没失落,反而觉得很新鲜。幸好他在上海时,家里交流都是用粤语。回乡后,他跟乡邻交流起来没什么障碍。他时常游走在错落有致的村巷中,漫步在村中石板街上。村居带有岭南传统风格,青砖结构的高门楼、趟栊门、花梨窗栅与上海的石库门明显不同。还有一户具有中西合璧风格,房主名王贵,别号香谷,先后三任中华会馆副商董加州副领事,1898年,由清政府任命为中国驻美国檀香山领事。王贵家房子在村里可谓是鹤立鸡群,日祥时常过来玩耍。

村子西南面有个东王公祠,村中富户请来一位私塾先生,在这里设馆教学,本族的学童均可来此免费读书。王日祥找不到玩伴,循着公祠传出的朗朗书声,站在门外久久不愿离开。先生问他是谁家的孩子,他说父亲叫王光斌,在上海谋生。先生问他想不想进来读书,不用交钱的。他兴奋地点头,连声说好。回到家中,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哥和堂叔,他们都赞同。

进了村塾,他开始了较系统的启蒙教育。闲暇时,他和学童们去爬附近的云梯山,本地人称之为“许仙姑”,因为山上有一间许仙姑庙。登上山顶,俯瞰伶仃洋,宝安、香港的山岛隐隐可见。他们在山涧抓山坑螺,渴了掬几口山泉水。遇到退潮时,他们结伴到伶仃洋滩涂上去抓跳跳鱼、小螃蟹。赶上隔壁崖口村飘色巡游时,他兴致勃勃地跟在巡游队伍后面,对那些花花绿绿的“高脚小人”感到很新奇。走累了,会到村中摊档,吃一碗云吞。这样的快乐,是在上海无法享受得到的。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已经有段时间没见到两个儿子,王光斌让日华带上日祥回沪上。7岁时,尽管有太多的不舍,日祥最终还是随大哥回到上海。日华忙着准备科举考试,《四书五经》是时常习诵经典。8岁时,日祥也跟着大哥读起《孟子》。一天,大哥讲到《孟子·离娄下》篇,其中“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句子,让日祥深受触动,他想起南朗翠亨村的表哥陆皓东,上年在广州被捕并遭清政府杀害,时年27岁,留下幼子少东。他很气愤地对大哥说:“那个西太后把臣民当作土芥,臣民为什么不把她视同寇仇?陆表兄的举动只是要杀人民的寇仇,怎算得是造反呢?”这番话出自一个8岁孩童之口,大哥大吃一惊,想不到日祥悟性这么高,能够触类旁通,话语中充满一种反叛意识,他告诉父亲:“四弟读书还不差,只是要防他长大后要走错路。”谨小慎微的王光斌,将日祥喊过来数落一通,让他以后不要说犯上忤逆之言。

一年后,大哥日华回到香山应试,尽管顺利地通过了“童子试”,但还未成为秀才。想尽早光宗耀祖的他,对此耿耿于怀,郁郁寡欢,不久病逝于王屋村。对于大哥的英年早逝,日祥万分悲伤。村里人都说王光斌家的风水不好,不该违背天意,走科举应试之路。遭遇失子之痛的王光斌,再也不敢让日祥步长子后尘,走读书应试这条路了。他把9岁的日祥送入私塾,只为多识几个字,为日后转习商务做准备。

14岁,父亲王光斌送日祥进了一家五金店,要他一面做学徒,一面到夜校补英文。想着晚上能学习新内容,他白天累点也浑然不觉。他将自己名字改为“云五”,取“日下现五色祥云”之意,也与原名“日祥”相契合。后来他说服父亲,离开五金店,进入美国教会主办的守真书馆学习英语。在这里,他学起正宗的美式英语。16岁时,他进入一家同文馆修业,次年春还兼任该馆的教生,相当于助教一职。

17岁的王云五,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买了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待到三年后付清书款时,他已把大百科全书通读完一遍。

1906年冬,王云五被上海益智书室聘为英语教员,兼授数学、史地课,开始步入教育界。“风云扰扰亚洲时,大厦教谁一木支。努力中原他日事,巍峨天半铸男儿。”这是他担任振群学社社长时写的诗,从中可见王云五踌躇满志的样子。次年10月,他转入中国新公学任英语教习,胡适、朱经农等为该校学生。之后中国新公学并入中国公学,王云五继续任教历时四年。

尽管只比王云五小3岁,胡适一直尊称王云五为先生。他在《四十自述》里回顾道:“我在中国公学两年,受姚康侯和王云五两先生的影响很大,他们都最注重文法上的分析,所以我那时虽不大能说英国话,却喜欢分析文法的结构,尤其喜欢拿中国文法来做比较。”1910年2月,王云五荐胡适到华童公学教国文,胡适在日记里说:“事成始见告,其意至可感念也。”胡适认为王云五是“有脚的百科全书”,他还在日记中写道:“他是一个完全自修成功的人才,读书最多,最博。……此人的学问道德在今日可谓无双之选。”

1897年,夏瑞芳在上海创立商务印书馆,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悠久的中央出版机构。1902年,商务印书馆聘张元济任编译所所长。同年,还成立了印刷所、发行所和总务处,吸收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进馆,网罗不少管理精英。经张元济推荐,翻译家严复、林纾、伍光建和蔡元培的译著先后在该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出版界崭露头角。

经过十年发展,商务印书馆在国内20多个城市设立分馆,资本增至200万元,全馆职工已达750人,年出书近300种。还在北京、香港设有分厂。还设立涵芬楼、商业补习学校、尚公小学、养真幼稚园、孤儿院等,发展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文化出版单位。

五四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亟谋适应时代潮流,编译所邀胡适任所长,胡适改荐王云五。皆因自1917年起,王云五在上海从事编译工作,并创办公民书局,有过出版商经历。1921年秋,34岁的王云五就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胡适盛赞商务印书馆从谏如流,能接受他的举荐。他在《高梦旦先生小传》中写道:“最难能的是高梦旦先生和馆内几位老辈,他们看中了一个少年书生,就要把他们毕生经营的事业托付给他;……这是老成人为一件大事业求付托的人的苦心,是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

王云五出任所长后,确立“教育普及”、“学术独立”的方针。

实施了两项重大改革。一是按照新学科的门类重组各个部门,二是用三年时间调整人员。他将旧人淘汰三分之二,引进朱经农、周建人、周鲠生、竺可桢、郑振铎、顾颉刚、叶圣陶、陶希圣、黄宾虹等。1925年,编译所9个专业部部长,有7位换了新人。张静庐先生评价这次改革,“是商务印书馆走向新的方面最活跃的年代”。

汉字检字法经历三次发明蜕变。一是东汉许慎创立部首检字法;二是16世纪都俞和17世纪《康熙字典》创立部首加笔画检字法;三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王云五受电报原理启示,在吸收高梦旦先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其功劳直追古人。

1926年初,他的专著《四角号码检字法》出版时,蔡元培、胡适、吴稚晖、高梦旦等分别作序。胡适的序言生动传神,序文的结尾部分尤为精彩。“我以为王先生发明的法子确是最容易,最方便,应用最广的法子。依我看来,这个法子是可以普遍采用的。”胡适还专门为之编了歌诀:“一横二垂三点捺,点下带横变零头,叉四插五方块六,七角八八小是九。”此法流传极广,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都据此为中文图书检索。鲁迅先生称王云五为“四角号码王公”。

1929年,在王云五的主持下,《万有文库》开始陆续出版,创造了百年商务第二轮辉煌,丛书开创了中国图书出版平民化的新纪元。

1930年春,王云五被商务印书馆聘为总经理。他上任前出国考察半年,推出“科学管理法计划”,内容包括:预算制、成本会计制、统计制、标准化与简单化、按件计酬制与售货量比较制等等。他由此获得“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之父”的美誉。尽管这个计划公布后,引起全馆职工的强烈反对,但他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把他的“科学管理”在商务一点点实施下去。1930年始,出版《王云五大辞典》,接着出版《王云五小词典》、《王云五小字汇》等词典。

1932年,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轰炸上海。次日上午,位于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编译所、四个印刷厂、仓库、尚公小学等皆遭轰炸起火,全部焚毁。当年2月1日,日本浪人又潜入东方图书馆纵火,全部藏书化为灰烬。五层大楼变成空壳,书被燃烧后的纸灰在空中飘浮,仿若密布的愁云,其状惨不忍睹。这是自火烧圆明园以后,最令人痛心的文化惨剧。

据统计,商务印书馆资产损失1630万元以上,占总资产的80%。东方图书馆的全部藏書46万册,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共35000多册;中国最为齐备的各地方志2600多种,共25000册,悉数烧毁,这座号称东亚第一的图书馆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之所以要炸毁商务印书馆,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讲的很明白:“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来到商务印书馆总厂和东方图书馆的废墟上,望着满目疮痍,王云五无比揪心,想不到自己多年心血的累积,尽在日寇的炮火中全部化为灰烬。回到家中,他精神恍惚,茶饭不思,任凭夫人们如何劝说,也没有动筷。第二天一早,家人都无比惊讶,45岁的王云五,一夜之间竟然白发满头,想不到伍子胥过昭关愁白了头的事情,在王云五身上再现了。

王云五没有倒下。他后来回忆道:“敌人把我打倒,我不力图再起,这是一个怯弱者。他又一念,一倒便不会翻身,适足以暴露民族的弱点,自命为文化事业的机构尚且如此,更足为民族之耻。”

当年8月1日,商务总管理处、上海发行所、新开的印刷厂同时复业,在发行所门口,悬挂着“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对联,王云五和同仁众志成城的心迹可见一斑。商务印书馆很快实现“日出一书”的奇迹,这是盐泽幸一万万没想到的,也成为商务沿袭下来的传统。次年,张元济先生给王云五致信写道:“去年公司遭此大难,尚能有此成绩,皆属办事人之努力,极当佩慰,特代表股东向办事人致谢。”王云五说自己之所以不顾艰苦,不避嫌怨,力排万难复兴商务,仅仅是“为中们中国人争一点点的气”。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三个月后,上海沦陷。王云五将商务香港分厂作为生产中心,亲自驻港督导一切。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王云五改在重庆设商务总管理处,统辖后方各分厂,其出版方针以一般用书为主,用丛书方式出版各种抗战读物。

上海沦陷期间,商务参加所谓“五联出版公司”,承印伪组织核定之教科书。此事虽与人在重庆的王云五无关,但身为总经理,“自揣八年抗战,商务艰苦备尝,坚贞自守,今当胜利伊始,竟有此项恶评,精神殊感愤懑。”1946年,王云五辞去总经理职务,离开了为之奋斗26年的商务印书馆。

1946年5月,王云五被任命为国民政府经济部长。次年,他又升任为行政院副院长。

1948年5月,王云五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财政部长。为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他提出币制改制方案,以金圆券代替法币,但不久即遭到失败。王云五一时成了众矢之的,被迫引咎辞职,悄然离开南京去了广州。广州解放前夕,他举家迁往香港。

1951年1月,王云五离开香港,到台北定居。最初几年中,以写作、演讲等为主,议政参政为辅。随后在台湾担任“考试院”副院长和“行政院”副院长。

1964年,王云五告别政坛,重回出版界。同年7月,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继《万有文库荟要》后,王云五为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了《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丛书集成简编》等书。除《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等工具书外,王云五策划的最多新书,著名的有《人人文库》《各科研究小丛书》等丛书。

王云五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将近十六年,这是他一生出版事业中另一个辉煌时期,也是他个人著述高产期。80岁生日时,他出版了一部120万字的《岫庐八十自述》。90岁生日时,又推出了一部50万字的回忆录《岫庐最后十年》。

1979午7月6日,王云五因患感冒住进台北荣民总医院,但服药即止,几天后出院。8月4日,他又因肺炎入院,自謂“约需住院一星期”。8月14日,即溘然病逝,终年92岁。逝世前几天他还为“商务”的老前辈张元济的《涉园序跋集录》写跋文。王云五曾说:“人生如斯,好像一次壮游。”他九十二年的壮游,已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留下了深深足印。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断。

“文化奇人”也好,“失败政客”也罢,这位依靠自学成才的“矮个子白发老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驾驶着商务印书馆这艘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巨轮,绕过一个又一个激流浅滩,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为那个多灾多难的中国留下文化传播的火苗。这火苗,点亮了伶仃洋,点亮了岭南大地,点亮了苦难深重的国家,让她得以薪火相传负重前行。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商务印书馆胡适
最有思想的句子
Stabbing Pain with Words
最有思想的句子
最有思想的句子
黄侃妙试胡适
元培送茶叶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胡适的星期日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