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出版领域编辑意识形态理论素养的建构

2018-09-27 06:50任景辉
今传媒 2018年7期
关键词:理论素养图书出版意识形态

任景辉

摘要:在图书出版领域,编辑职业的工作性质,使编辑更需要加深学习、掌握和运用意识形态理论,建构起编辑自身的意识形态理论素养。这就要求编辑加强意识形态基础理论的学习,强化自身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修养;加强意识形态理论品格的提升,强化自身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批判格局;加强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性,强化实践中的意识形态自觉。这对于维护文化安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意識形态工作领导权”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图书出版;编辑;意识形态;理论素养;建构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29-02

关于“意识形态”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8次之多,报告鲜明指出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指示,从时代性、理论性、实践性方面阐释了我们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给我们出版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同时又赋予光荣的使命和责任。

在新时代图书出版事业中,编辑职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事业中所承担的使命和角色,使编辑比常人更要加深对意识形态观念的理解和把握,尤其在面对当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导致的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编辑更要有较高的意识形态理论素养,这也就需要编辑加深学习、掌握和运用意识形态理论,这对于维护文化安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践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义重大。因此,虽然编辑职业的运作过程是一种主体性行为,但更是一种建构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动,即建构编辑的意识形态理论素养。这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即包含编辑的思想理论基础(所接受的意识形态理论及掌握水平),思想理论品格(对非主流意识态思想的批判与超越),躬身践行的旨向(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与维护,编辑技术能力)。只有这样,编辑才能增强自身的自觉意识、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一、加强意识形态基础理论的学习,强化编辑自身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修养

在图书出版中,编辑总会以一定的意识形态立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意识形态理论水平,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发展理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是编辑进行意识形态把关的理论指导,因此,编辑要学习和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作为一名编辑而言,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才能很好地在审稿中把图书编辑工作过去的经验与当下对书稿的意识形态把关相结合;只有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才能很好地在审稿中用辩证法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去正确认识书稿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才能在审稿中深刻领会出版物这个特殊商品的特点,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只有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才能在审稿中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用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衡量书稿的意识形态问题。

因此,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实践性“决定了它不是凝固不变的既存态,而是与时俱进的生存态”。用自身扎实的意识形态理论确保政治上的清醒并能主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编辑自身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和导向意识,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使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在跟其他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彰显其理论魅力,“要以开放的胸襟,科学的态度,站在世界的前沿,引领话题,把握话语权,打造出经得起历史、社会检验的精品力作”。

这种理论修养主要体现在编辑最基本的是非把关方面,即按照《出版管理条例》要求的禁止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包括出版物应严格维护国家宪法尊严;反对错误思想政治观点;严格维护国家统一与主权和领土完整;严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或国家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及民族感情;反对宣扬邪教、迷信、淫秽、赌博、暴力,导人向善;维护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等。

二、加强意识形态理论品格的提升,强化编辑自身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批判格局

理论品格的含义,“就是指一种理论所代表和反映的人的格局”,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反映在编辑的个人格局上,就是一种批判格局。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格,尤其在意识形态理论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学说,正是确立了超越性品格,才使得其对现存思想的批判性立场获得了不竭的精神动力,通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使得意识形态的批判本性具有了现实性与力量。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辩证法的本质属性;辩证法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那里,指的是一种思考方法或真理的“催产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批判成为深化人类认识的推进器,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这对编辑而言也不例外。

在图书出版中,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直接表现为各种书稿中不同文化思潮以纷纷不一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需要编辑具有批判精神。编辑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就是指编辑在审稿时,以维护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发展理论为标准的意识形态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追求真实、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它包括这样一些因素,包括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和导向意识等。只有在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之上,才能有书稿的价值批判、结构批判、逻辑批判等。

这种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编辑审稿的全面性、彻底性和辩证性等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区分书稿的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虽然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关系复杂,明确划分很困难,但我们不能因其难以划分就模糊化处理,混同两者的关系。相反,我们应更加谨慎地区分两者,即通过审稿中的全面、彻底和辩证的批判精神,于细微之处发现学术问题下所隐藏的政治倾向问题,区分出哪些内容允许出版,哪些内容不允许出版,哪些问題应该肯定,哪些问题需要修正。就一般处理而言,学术问题与政治相交叉的学术问题应按学术问题对待,学术问题下有意识地隐藏的政治倾向问题按政治问题处理。这样就既能活跃学术,又能与那些从学术入手,以学术自由争鸣为借口搞政治渗透的行为做针锋相对的斗争。正是在这种批判精神之下,编辑对于一些探索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的书稿要在批判中超越,要敢选、敢用,将一些新观点、新方法、新路径向社会公布,使社会对正确的东西逐步接受和认同。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应注意“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三、加强维护意识形态理论的操作性,强化编辑实践中的意识形态自觉

意识形态自觉既是一种思想意识,也是一种思想价值观,更是一种思想实践论。毛泽东指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因此,从编辑自身来理解,它应指编辑在思想文化传播中所体现的一种意识形态主体意识,包括自觉的意识形态反省、自觉的责任担当、自觉的兼容并蓄和积极的自主创新等。编辑的意识形态自觉渗透在编辑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很大程度上,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书稿的选择实践方面。编辑是多元思想的发现者与选择者,其历史使命即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面对各种书稿以及书稿中的大量信息,应具备选择取舍的意识形态自觉性,并且能够以此为指针,用客观平和的心态去认识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从出版角度推动对主流意识形态有益的知识的传播。一是排沙拣金、去伪存真,自觉去挖掘那些具有真正思想文化价值的精神产品,将它们甄别出来并撒播出去,使之成为人类共有的思想文化成果;二是激浊扬清、去恶扬善,自觉把那些不健康、不科学的垃圾信息剔除出去,使思想文化变得明澈洁净,真正实现优化与净化。

2.在书稿的整合实践方面。编辑是多元思想的整合者,在发现和选择书稿信息的前提下,应具备信息整合的意识形态自觉,一方面是内容形式的整合,从内容上能够从所获取的书稿信息中进行整合,剔除不良信息,提炼出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关联、有裨益的信息,能够捕捉到当下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形式上把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果与经验以合适的出版形式突出展现出来,使图书出版能够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与趋势;另一方面是编辑规范的整合,这是编辑职业知识和意识形态理念的实践与运用,即用严格的规范来整合书稿的内容,使之符合出版要求的规范;其中“内容形式的整合”是对书稿的优化过程,是‘编辑规范整合”的重要前提,对没有进行整合优化的书稿的规范没有实际意义,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图书正确的导向功能。当然,编辑对书稿的整合实践还需把握一个“度”,即不能越俎代庖,应加强与作者沟通,如需作者进行修改,则应就修改意见与作者沟通,请作者进行整合修改。

3.在书稿的创新实践方面。新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不断创新发展,这也就要求编辑必须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形态自觉,而编辑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工作。好的图书,尤其是符合并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精品图书,必定是有所创新的图书;这种创新一方面可以是作者在作品思想方面的创新,而另一方面也是编辑在图书出版中创造思维和重构思维的展现,它不仅体现在书稿内容(知识性内涵)和形式(狭义指装帧,广义指载体形式表现)上,而且也体现在书稿前期的精心策划和后期的细致加工中。具体而言,即是突出一个“新”字,图书要传播新的知识,编辑在内容上就要不断推出新类型,扩大新领域,开拓新的出书局面;同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新理念、新模式闯出新路子,使编辑在出版中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走向成功。在这一过程中无不渗透着编辑的意识形态理念。在适应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的前提下,一个富有创新性的编辑,在工作中一定会将主流意识形态理念自觉贯穿于自己的社会经验、工作经验以及聪明才智中,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出版作品的创新。

4.在书稿的技术处理实践方面。编辑作为图书意识形态的直接责任人,对书稿意识形态的把关主要体现在书稿文本的技术处理层面上,尤其在面对有价值但意识形态问题模糊的书稿时,这样的处理方式尤为重要,这里的意识形态自觉主要体现了编辑意识形态的技术把握水平。因此,虽然书稿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是署名作者思想的展现,但是其中编辑主体意义的表达也是不能抹杀的,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主动约稿(自主策划选题,约请作者撰写)中,编辑可以通过策划选题所确立的有关意识形态的指导性和目的性原则,适度参与到书稿的写作过程中去,从源头切实把握好书稿的意识形态属性;在被动受稿(自投稿和推荐稿)中,编辑的意识形态实践,可以采用编辑方法或手段,对书稿内容和形式进行意识形态内容的技术性加工,包括:纠错、润修、删减、改写、校订等方式,尤其要注意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相关技术政策、技术法规的规范把握等。

综上所述,编辑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编辑的意识形态修养建构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对于图书编辑来说,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在编辑理论素养中占有首要位置,对保证图书对文化市场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编辑理论素养中的意识形态把握能力,才能让出版作品真正“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编辑在图书出版领域中对维护文化安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黄明理.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1

[3]张拥军.主题出版是出版界职责也是发展机遇[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09-18

[4]梁建新.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属性[J].湖南社会科学,2015(5):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猜你喜欢
理论素养图书出版意识形态
辅导员如何提升理论素养
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三个支点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