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之争,是现代版的盲人摸象

2018-09-27 02:26唐映红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35期
关键词:立场层面观点

唐映红

现代社会没有一个人掌握“真理”,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看法形成的舆论生态,才是“真理”的厕身之处

前几天,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分别对舆论一时沸沸扬扬的“娘炮”话题发表了看法。按理说,两家媒体发表不同的观点,实在应该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无非是两位作者对“娘炮”现象有不同看法。结果,本来挺正常的一件事被社会舆论渲染成一家“狠批”,一家“力挺”。

在我看来,“狠批”也好,“力挺”也好,各有各的理据,没有那一边就是当然的正确,而另一边是必然的错误。抛开“娘炮”议题,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绝大多数议题都可作如是观。

道理其实很简单。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已经发展得足够复杂,充满多义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人类个体大脑资源可以认知和理解的极限。换言之,没有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对复杂多义的现代社会现象彻底认识、理解和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看法大相径庭乃至截然相反是完全可能的,并且事实上已成为常态。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现代社会没有哪个人能掌握“真理”,“真理”蕴含在对同一社会现象、同一社会事件基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以及不同立场的多元表达之中。每一个层面的看法都有其合理之处,每一个视角的说辞都有其理据,每一个立场的观点都能找到适用的情境。任何一点可能都不完善,有其不足,但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看法形成的舆论生态,就是“真理”的厕身之处。

回到“娘炮”议题。从现代社会两性平等、平权、同格的现代思潮出发,两性分别的性别社会化藩篱就应该被打破,认为“男人要像个男人样、女人要像个女人样”的传统观点显然不符合这种价值观。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以及中国社会普遍性别意识形态的现实出发,大多数民众真实地对“娘炮”不待见,持批评和反对立场。这从批评“娘炮”的立场比为“娘炮”辩护的立场更能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许和共鸣可见一斑。

孰对孰错?其实并不重要。在“狠批”和“力挺”之间,不同态度立场的人群各自表达,形成意见的交流和碰撞,在这过程中,原本没有清晰主张的读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和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态度立场。更多的人关心这个问题,更了解亚文化的性别社会化小众时尚,其实是在为未来可能的社会共识奠定厚实的土壤。恐怕这才是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即使是表达“娘炮之风当休矣”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武断地反对一个男人“娘炮”,而是认为主流社会文化更应当弘扬符合传统的男性性别角色形象。而表达更应该关注内涵而不是通过外形气质来评判男人,与前一观点其实算不上针锋相对,分明是从不同层面、视角和立场来看问题而已。

这就好比,一个摸到耳朵说这是一面大蒲扇,一个摸到腿说这是一个柱子,他们的说法一定冲突吗?小学生都知道,这是盲人摸象的故事。大象有像蒲扇的部分,也有像柱子的部分,这与看待“娘炮”现象既有需要尊重和宽容个体“娘炮”的部分,也有批评“娘炮”之风不应成为一種时尚的部分,逻辑上根本就不矛盾呀。

在近十来天关于“娘炮”充满火药味的激烈争议中,我看到的反而是值得欣慰的一面。持“狠批”立场的民众,绝大多数矛头都没有指向个体,而是针对社会风气。越来越多批评者都倾向于“虽然我不喜欢,但尊重个人权利”的态度。

相对地,反而是个别持“力挺”立场的知识人,对民众持“狠批”立场的权利缺乏尊重,一边为民众不能宽容“娘炮”而做痛心疾首状,一边又趾高气扬地指责“娘炮”围攻者本质上还是文明程度低,是还没进化完全的“山炮”。

一个男人选择“娘炮”是他的权利,而另一些人表达对“娘炮”的批评也同样是权利。呼吁宽容对待前一种权利,却苛刻对待后一种权利,这无论从逻辑上还是智识上都不能自圆其说。

在我看来,更得体的恐怕是宽容“娘炮”,也宽容对“娘炮”的批评。

猜你喜欢
立场层面观点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扬善
草地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观点参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