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引进能繁母牛发生焦虫病防治对策

2018-09-28 10:19万廷友肖拉拉吴位珩徐景峨杨莉刘镜孙启跃蒲鲁琴廖梅
中国畜禽种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焦虫大方县涂片

万廷友 肖拉拉 吴位珩 徐景峨 杨莉 刘镜 孙启跃 蒲鲁琴 廖梅

(1,贵州省大方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51600;2,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550005;3,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 550001)

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1]。牛焦虫病在贵州省的流行已有40多年的历史,这是由于贵州属于高原地带,多山地灌丛,气候多温暖潮湿,适宜传播媒介蜱的生长发育,因此,牛焦虫病分布于全省各地州市县,凡是引进纯种牛、杂交牛和本地牛混合饲养放牧的场所,极容易发生和流行此病,如不及时治疗其发病死亡率则占发病数50%~100%[2]。大方县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间,通过恒大集团大方扶贫公司引进的西门塔尔能繁母牛陆续发病,由于当地兽医缺乏经验,不能及时准确诊断该病,按常规方法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导致部分病牛死亡。笔者及时与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并无菌采集病料 (血涂片、全血、病死牛肝、肺、脾、心、肾、淋巴结等)送至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疫病研究室进行检测,确诊为牛焦虫病,严重的病牛系继发牛出败而死亡。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6年8 月至2017年6月间,大方县通过恒大集团大方扶贫公司陆续引进1~3岁西门塔尔能繁母牛,通过隔离观察后发放给贫困农户饲养,每户养牛1~3头,截止2017年6月12日共计发放扶贫牛1604头,在农户饲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发生焦虫病,波及全县27个乡镇 (办事处),发病133头,发病率为8.29% (133/1604)死亡57头,死亡率为3.55% (57/1604)。

2 临床及剖检症状

2.1 临床症状

病牛出现体温升高达40~41.5℃,呈稽留热。病牛精神沉郁,采食下降,反刍减少,眼结膜苍白,贫血,喘气,消瘦,拉茶色尿,怕累,大部分病牛出现啃土等异嗜现象。后期病牛流涎,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后躯无力,卧地不起,倒地后3d左右死亡。同时在病牛体上采集到微小牛蜱。

2.2 剖检症状

病牛脾脏脾髓变软,呈暗红色,白脾髓大呈颗粒状突出表面;心肌柔软,呈黄红色,心脏表面弥漫性出血,心内膜点状出血;膀胱内充盈大量红色尿液,黏膜有出血点;气管内有泡沫状液体,肺脏切开轻微挤压可见带气泡的分泌物;血液稀薄。

3 病样的采集

无菌采集死亡牛的肝、肺、脾、心、肾、淋巴结等组织,冷藏置于保鲜箱中;无菌采集病牛的耳尖静脉血,制成血涂片,待自然干燥后,置于玻片盒中;微小牛蜱置于无菌小玻璃瓶中,一并送至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疫病研究室。

4 实验室检测

(1)血涂片染色、镜检,将自然干燥的血涂片,经甲醇固定5min,用姬姆萨染液染色40~50min,冲洗,干燥,用40×10倍和100×10倍光学显微镜镜检。

姬姆萨染色液的配制:取姬姆萨染料0.6g,加于甘油50ml中,置55~60℃水浴中1.5~2h后,加入甲醇50ml,静置1d以上,滤过即成储存之姬姆萨染色原液。临染色前,于每毫升蒸馏水中加入上述原液一滴,即成姬姆萨染色液。应当注意,所用蒸馏水必须为中性或微碱性,若蒸馏水偏酸,可用于每10ml加入1%碳酸钾一滴,使其变成微碱性。

镜检可见,持续高热的病牛血液中大部分的红细胞正常形态被破坏,红细胞内有梨型、环形、逗点形、杆状形虫体,有些牛血涂片混合有附红细胞体感染,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或星状状,症状严重的病牛,80%以上红细胞被感染 (见图1)。

(2)采集到的微小牛蜱,取腹腔血涂片,自然干燥后,按上述方法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内有梨型、环形、逗点形、杆状形虫体。

(3)将采集的病料组织接种于10%犊牛血清肉汤培养基中,37℃恒温培养24h,可见肉汤均匀浑浊,将培养物转接于10%犊牛血清固体培养基中,37℃恒温培养24h,可见灰白色、露珠状、针尖大小的菌落,美蓝染色镜检可见典型的两极着色,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小杆状细菌。

(4) PCR诊断:采用建立的牛出败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Pm))PCR诊断方法对和纯培养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可见在585bp出现目标带 (见图2),判断为阳性。引物的序列为:Pm1 5′-TGCTCTATCCGCTATTTACCCAG-3′; Pm2 5′-TCCCACCACATCAAATCCCG-3′。

5 结论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 (高热稽留热、眼结膜苍白,贫血,拉茶色尿等)、剖检症状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焦虫病感染,严重后继发牛出败感染,导致牛死亡。

6 防治对策

6.1 消灭中间宿主

采用化学灭蜱、生物防治灭蜱、免疫学预防方法灭蜱等综合措施,可控制微小牛蜱对牛的侵扰,这也是防治牛焦虫病的基础。消灭牛身体上寄生蜱和圈舍内外的蜱,可采取人工捉蜱或体表喷洒药物的方法,用2.5%敌杀死油乳剂按1:200~l:250倍稀释,每隔15d喷雾牛体1次,或1.5%~2%敌百虫溶液,每7天喷雾1次,还有如残杀威、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驱蜱灵等按说明书剂量使用。对圈舍内墙面、缝隙应定期喷洒药物灭蜱,用药时谨防人畜中毒;另外,结合人工种草、深翻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破坏蜱的生存条件,以消灭外界环境中的蜱;给感染微小牛蜱的牛注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的长效制剂来控制或消灭蜱。

6.2 定期进行药物预防

由于大方县属于高原地带,多山地灌丛,气候多温暖潮湿,适宜传播媒介蜱的生长发育,因此,引进纯种牛、杂交牛和本地牛混合饲养放牧的场所,极容易发生和流行此病,除积极灭蜱外,在引进牛应激阶段过后,在发病季节前 (5月前)采用三氮脒、青蒿素按治疗量的一半预防焦虫病,一次用药可预防2个月左右。在老疫区一般应进行2~3次预防。同时,在引进牛后,应及时接种牛出败疫苗。

6.3 加强饲养管理

5~9月是蜱的活动高峰期,牛群应避免到大量滋生蜱的牧地放牧。不从疫区引进牛,引进牛应作隔离检疫,对发病的牛进行隔离饲养,发现血液红细胞内有虫体的应及时治疗,病愈牛有带虫免疫现象,当营养不良、过度使役、环境气候突变等原因,可使病反复发作,遭受重复感染。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提高机体抵抗力,才能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生。

6.4 早期诊断

图1 牛血涂片焦虫显微摄影

图2 PCR扩增结果

对临床疑似病例 (如5~9月有发热现象的牛)进行涂片镜检,通过早期诊断结果对阳性牛场采取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本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对零星发生该病农户的牛采取有效防治,以防该病流行,最大限度降低农户损失。

6.5 治疗

三氮脒深部肌肉注射,重症病牛首次加肾上腺素,同时注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控制继发感染,连用3d。并采用中药辅助治疗:大蒜200g、灶心土100g、血余炭50g、土酒曲20g、山楂50g、厚朴50g捣碎加水调匀灌服。采用该方法治愈发病牛67头。

猜你喜欢
焦虫大方县涂片
牛、羊焦虫病的诊治措施探微
白布河畔苍鹭飞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卵巢肿瘤病理诊断中冷冻切片结合细胞学涂片的应用分析
夏日荷景
中西药治疗牛焦虫病
My Best Friend’s Lifestyle
牛双芽巴贝斯虫病PCR检测试剂盒研制
河南济源地区奶牛焦虫流行病学调查